分享

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脾胃虚弱有哪些中成药?对症告诉你方法

 我就是痴 2020-11-07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并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说。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也提出“养生要以脾胃为先”的观点,并把脾胃称为身体的基础和轴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脾有着运化食物中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的作用,而胃部则是我们身体最大的消化器官。一旦脾胃功能不好,身体就会出现营养不良,气血不和的情况,从而导致脸色差、身体差、皮肤差。因此,脾胃的管理非常重要,也有很多病友多次联系我,希望我讲一讲脾胃疾病的管理与对应的中成药、食物等等,我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

一、脾胃的作用
脾胃有问题,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疾病。相反,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
更重要的是,脾胃好能长寿。以色列一项针对1258名70~82岁老年病人的研究发现,在排除老人身体活动量、人口学特征、营养等影响因素后,脾胃健康、胃口好的老人,死亡风险更低。

二、脾胃疾病问题很严重
脾喜欢燥,不喜欢湿;胃喜欢规律,讨厌刺激,但压力大、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喝酒、暴饮暴食、爱吃冰冷、吃腌制食物、久坐少动、焦虑紧张……种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原本脆弱的脾胃更不堪重负。中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而现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湿”问题。另外,数据显示,我国肠胃病患者约有1.2亿,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发病率分别为30%和10%。

胃疼
三、脾胃有问题的表现
1、脸色发黄。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与萎黄相反是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

2、鼻头暗淡。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3、口唇无血色、干燥。《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就是说,脾胃有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杨力说,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

4、睡觉时会流口水。《黄帝内经》中还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经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5、 便秘。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各个脏器的津液,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6、 睡眠不好。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7、精神状态不佳。脾胃运化失常,容易导致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相反,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得到滋养,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四、脾胃疾病辩证用药
1、脾胃虚寒证。
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临床表现,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 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倒饱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补中益气丸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2、脾胃气虚
精神疲惫,全身乏力,不思乳食,或拒食,伴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大便溏薄或夹有乳食残渣,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可以用 香砂六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3、湿困脾阳
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可用 茵陈五苓散 、 葛根芩连汤
4 阴虚火旺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疼痛,伴头昏,腰酸乏力等。可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玉女煎, 龟芪参口服液 玉盘消渴片。
五、健脾去湿中成药

药品配图
1、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健脾丸
健脾丸为著名的消食导滞药,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减而成的,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儿消化不良最为常用,此外,还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
【成分】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2、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木香顺气丸
【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3、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4、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参苓白术丸
此方是治疗脾虚泄泻的代表方剂。用于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成分】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5、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归脾丸
【成分】 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六、消化常用的中成药

1、胃苏颗粒
组成:紫苏梗、香附、陈皮、香橼、佛手、枳壳、槟榔、鸡内金(制)。辅料为糊精、甜菊苷、羧甲淀粉钠。
功效:理气消胀,和胃止痛
主治:主治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紫苏梗芳香疏散、宽胸利膈;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香附疏肝行气、解郁止痛;佛手、香橼疏肝解郁、理气宽中。
2、蒲元和胃胶囊
组成:延胡索、香附、乳香(制)、蒲公英、白矾(煅)、甘草
功效:疏肝和胃、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有效解除胃痛、胃酸、胃胀、烧心、恶心、嗳气、返酸、食欲不振、功能性消化不良、黑便、腹泻等症状
方解:延胡索入肝脾胃经,行气止痛,为君药。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止痛,乳香行气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白矾解毒,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3、快胃片
组成:海螵蛸、枯矾、醋延胡索、白及、甘草
功效:制酸和胃,收敛止痛
主治:于肝胃不和所致的胃脘疼痛、呕吐反酸、纳食减少;浅表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窦炎见上述症候者。
方解:白芨、甘草抑制胃酸分泌、促进病灶愈合、止血、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延胡索提高痛阈镇痛,海螵蛸制酸止痛,枯矾止血。诸药配合达到制酸止痛的作用,
4、胆宁片
组成:大黄,虎杖,青皮,白茅根,陈皮,郁金,山楂
功效:疏肝利胆,清热通下
主治:肝郁气滞、湿热未清所致的右上腹隐隐作痛、食人作胀、胃纳不香、嗳气、便秘;慢性胆囊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大黄清热泻下,导滞消胀;虎杖清热解毒祛斑;白茅根清热凉血;陈皮、青皮健脾和胃;郁金疏肝利胆;山楂消积祛瘀。诸药配伍,共奏疏肝利胆,清热通下之功
5、固肠止泻丸
组成:乌梅、黄连、干姜、罂粟壳、延胡索
功效:调和肝脾,涩肠止痛
主治:用于肝脾不和,泻痢腹痛,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见上述症候者
方解:方中乌梅酸涩,涩肠止泻,为君药。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泻;罂粟壳涩肠止泻。二者相伍,清涩并行,以加强君药的止泻之功,共为臣药。干姜温中散寒和胃,防止黄连苦寒伤中;木香行气止痛;延胡索活血止痛。三者相伍,温散并行,气血同调,共为佐药。全方配伍,酸、苦、辛并用,酸可收涩止泻,苦可燥湿止泻,辛可行气止痛,调和气血,共奏调和肝脾,涩肠止痛之功
6、健胃消食口服液
组成: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炒)、山楂
功效:健胃消食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方解:方中太子参益气健脾,以护胃气为主药。辅以陈皮理气和胃,山药健脾和胃;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尤消肉食油腻之积;麦芽消米面食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食之功
7、四磨汤
组成:人参、槟郎、沉香、天台乌药
功效: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主治:肝气郁结证。症见胸膈胀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脉弦
方解:本方治证为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所致。肝气郁滞,横逆胸膈,故胸膈胀闷;若上犯于肺,肺气上逆,则气急而喘;若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脉弦为肝郁之象。此病之标在肺胃,而病之本则在肝。证属肝气郁滞,肺胃失降,治宜行气降逆,宽胸散结。方中以乌药行气疏肝解郁为君。沉香下气降逆以平喘;槟榔行气导滞以除心下痞满,共为臣药。三药合用,行气疏肝以消痞满,下气降逆以平喘急。然而人以气为本,为防三药耗伤正气,故又配以人参益气扶正,以冀行气降气而不伤气,为方中佐药。四药合用,共奏行气降逆,宽胸散结之功
8、加味逍遥丸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麸炒)、茯苓、甘草、牡丹皮、栀子(姜炙)、薄荷
功效:疏肝清热,健脾养血。
主治:郁血虚,肝脾不和,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以和肝用;当归、白芍养血活血,以养肝体,共为主药。辅以栀子清上、中、下三焦之火;丹皮凉血散瘀,共达清解郁热之功。佐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祛湿;用薄荷辛凉升散之性,以助柴胡疏肝透热,且有引诸药入肝经之意,为佐使之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清热,健脾养血之功。
9、柴胡疏肝散
组成: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
方解: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布胁肋循少腹。若情志不遂,木失条达,则致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见胁肋疼痛,胸闷,脘腹胀满;肝失疏泄,则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脉弦为肝郁不舒之征。遵《内经》“木郁达之”之旨,治宜疏肝理气之法。方中以柴胡功善疏肝解郁,用以为君。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二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并增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共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
10、滋水清肝饮
组成:熟地 当归身 白芍 枣仁 山萸肉 茯苓 山药 柴胡 山栀 丹皮 泽泻
功效:滋阴养血,清热疏肝
主治:阴虚肝郁,胁肋胀痛,胃脘疼痛,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虚弦或细软
方解:六味地黄汤滋阴养肾之学说,又合疏肝清肝之丹栀逍遥散于滋水涵木,滋阴解郁之法的良方,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君药,辅以山茱萸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益脾阴而固精,三药合用,以补肝肾之阴;茯苓利水健脾,助山药之益脾,可收补后天益先天;柴胡、栀子疏肝,助三焦水道之通利;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现代研究,山茱萸、茯苓有利尿降压作用,泽泻不仅有利尿降压作用,还有减缓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当归具有降血压,降低血小板聚凝、抗血栓的作用。
11、益胃汤
组成: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
功效:养阴益胃
主治:阳明温病,胃阴损伤证。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方解:温病易从热化伤津,热结腑实,应用泻下剂后,热结虽解,但胃阴损伤已甚,故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胃为水谷之海,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则气降能食。治宜甘凉生津,养阴益胃为法。本方重用生地、麦冬为君,味甘性寒,功擅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北沙参、玉竹为臣,养阴生津,加强生地、麦冬益胃养阴之力。冰糖为使,濡养肺胃,调和诸药
七、脾胃调理推荐四个按摩法
1、捏脊。
捏脊疗法通常用于小儿,但对成年人一样有效,适用于消化不良、口臭、胃胀、胃痛、腹泻、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坚持1周即可见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肤,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向前捻动。
每捏三下将皮肤提一下,这叫“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适当,不可拧转;且要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2、揉脐。
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消化不良、胃寒、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的患者。
3、擦小腹。
两手分别紧贴肚脐两侧,上下来回擦动,发热为止。胃胀、腹痛的病人可选用,每日2~5次。肚脐两侧旁开2寸为天枢穴,这个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积食、呕吐、腹泻、便秘等。
4、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足三里穴
5、灸法补气健脾滋肾。
爱喘的人多是由于肾阳亏虚,不能纳气,所以容易出现喘息气短,呼多吸少的症状。要想改善动则气喘的状况,可以通过灸法、食疗等方法助力,以提升运动能力。
八、有利脾胃的食物
1、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木质表面的香菇
2、红薯。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3、栗子。
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潘特写烤栗子
4、山药。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5、扁豆。
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6、红枣。
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7、蜂蜜。
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8、豇豆。
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作用: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九、脾胃问题要多科学运动
脾主四肢,适当的体育锻炼,就是健脾胃。从中医学角度出发,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四肢,故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经气运行,反作用于人体脾胃,使脾胃功能增强。
一般来说脾胃功能强的人,四肢肌肉也比较发达,而对女性来说,脾胃健康的人胸部通常比较丰满,因为胃经的循行路线即经过乳头,脾胃功能强健,胃经经气充足,对胸部的发育和丰满曲线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尤其是腿部,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研究显示,多动脚趾可以养脾胃。
最好选择和缓、低强度、少量、持续坚持的运动方式,运动后身体微微汗出,筋骨舒展,以不感到过度劳累为宜。运动后大汗淋漓的项目并不适合,因这种运动方式耗气伤津,反而会加重气短乏力的症状,降低我们的机体免疫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