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习文:有文献价值的书画正逐步获得市场认可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0-11-08

投资课堂

- 左右滑动浏览细节 -

谢观生《听涛楼图》 手卷   

设色绢本 / 纸本   

丁亥(1827)年作 

谢画 34cm×170cm ;

蔡跋 34cm×87cm ;

众跋 34cm×650cm 

估价 :120 万- 150 万元 

成交价 :138 万元

今季9月份春拍中,一批记录广东明清文人交往痕迹的文献书画现身广东崇正拍卖市场。包括有“岭南文化符号”之称的陈白沙先生诗稿;有清代著名画家谢观生为十三行总商伍元华所绘的《听涛楼图》,体现岭南文化中文化精英与官僚、富商交往频繁诗画雅集的特质;而另一位清代著名画家罗天池《赏雨楼 诗画册》则重现广州在道咸时期的文学活动盛况……引起文史研究者和藏家关注的,除了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有文献价值——这些文献价值在作品的题跋题诗上呈现于世人之前。

书画作品是一个贮藏历史记忆的容器,这些旧日墨痕承载了冷冰冰的正史里没有记录的生动细节,承载了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的心灵、情感、诉求……书画的文献价值研究不可或缺,研究者们应该给予更多重视,后市更值得期待。

书画藏着岭南文人的交往痕迹

这次崇正春拍有两件岭南画作十分惹人注目。第一幅是清代画家谢观生的《听涛楼图》。谢观生为著名学者、越华书院掌教谢兰生之弟,兄弟二人有“二谢”之名。然而,较之谢观生精湛的画艺更吸引人的是,该长卷的上款人及画后题跋。此长卷是谢观生为十三行总商伍元华所绘,画后题跋多达 25 位,包括吴荣光、 翁心存(翁同龢父亲)、 许乃济、卓秉恬、谢兰生等 当时学者、书画名家及清朝方面大员,从中可以观察道光前期广州文化精英与官僚、富商的交往。作为其时十三行之一的“怡和行”掌舵人伍元华的朋友圈,亦有助于后人了解、研究广州十三行的历史。

- 左右滑动浏览细节 -

吴小荷《富贵重新图》 手卷   

设色绢本 

题 27cm×76cm ;

画 27cm×112cm ;

后跋 27cm×528cm 

估价 :35 万- 50 万元 

成交价 :71.3 万元

此外,由清代著名画家罗天池所绘的《赏雨楼图诗画》册页后有当时诗书画名家学者 41 人的题诗、题记共 61 题,其中题记 6 篇,各体诗歌 100 首,为清代咸丰年间广州三次上巳修禊雅集的诗歌唱和记录,这是一份珍贵的文献材料,涉及岭南地区的文学史、文化风俗如修禊雅集及私家园林等方面,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岭南文化荣光的见证。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除“人品、学问、才情、思想”之外,书画中的文本内容、笔墨中所承载的史料文献价值,也是值得研究的价值所在。不过值得留意的是,文献书画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是比普通的书画作品门槛要高一些,因为藏家需要比较深入了解其背景,才能发现其价值。不过,这正是文献书画的魅力所在。

市场在挖掘书画的文献价值

近年来,一些有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的书画作品、来往信札等,正逐步受到市场的认可,尤其是一些经过专人系统研究整理,包括手稿、信札在内的书画作品。

文人雅集的诗书画创作、题跋题词、来往书信、互赠作品,其中都会留下不少值得细细推敲探索的文化信息。这些隐藏在书画笔墨之下的历史文献信息,犹如草蛇灰线般,等待后人解读发掘。这种探索往往会带来更深层次的趣味。以雅集题词、来往书信文稿、互赠作品等书画文本作为载体来研究文人、大儒之间的文化交流,既能多维地反映他们的人格、学识、胸襟,也能通过他们之间的交往历程与人脉网络,立体地展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人文风貌与世俗情状,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与历史提供有益的借鉴。

陈献章 《自书诗稿册》 册页 (十四开)   

水墨纸本    

22.5cm×13cm×14 

估价 :20 万- 30 万元 

成交价 :36.8 万元

“书画作品也是史料,可用于证明未记载在史书上的内容,只是随着艺术收藏市场的崛起,其文献价值也逐渐被弱化,而艺术价值则被强调。” 美术史研究者、广州美术学院李若晴教授说。美术史研究者也对题跋越多的书画作品越感兴趣。“ 题跋多,信息量大,有话题,可以对复杂完整的信息链进行梳理。” 李若晴称,如果没有这些信息,只对书画本身进行孤立的研究,很可能是盲人摸象,只能停留在皮毛。

书画的价值,大体由两个重要方面构成:一是历史文化价值 ;二是艺术审美价值。但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藏家相对仍更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令许多具有文献价值的名家作品的价格、价值被低估。但从近些年的市场表现看,凡是有文献价值的书画,价格均高于一般艺术品。原因是一部分收藏者的意识和学识不断提升,用包括艺术、文献等多方面的综合标准进行收藏。

许习文:有文献价值的书画正逐步获得市场认可

广东崇正拍卖董事总裁

《收藏·拍卖》:今季春拍中,一批记录广东明清文人交往痕迹的文献书画在广东崇正拍卖市场现身,这批文献书画的实际市场反映如何?

许习文:市场反应很好,这批岭南文献全部成交,而且普遍溢价较高。以罗天池赏雨楼诗画册为例,估 价才 6 万- 8 万元,但最后成交是 20.7 万元,说明在买家心里,它值这个价甚至高于这个价。

《收藏·拍卖》: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 文献价值”“ 市场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许习文:收藏说到底是收藏“故事”,换个角度说,就是它的文献价值。通过一件藏品去了解背后的故事,从而发现一些过去没被发现或被忽略的历史细节。随着藏家的成熟,近年来,有文献价值的拍品往往出现奇价,这是市场成熟的标志,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这一点。就像我们早几年拍过汉代莱子侯石刻的初拓本,当时拍了 2000 多万元。上面满满是郭沫若、康生等人的考证文章,这件当时破了拓本类拍品的最高价。为什么?除了这个拓本本身的文物价值,也有后面考证人之间的互动和故事,这是很难得的一件文物,背后有鲜为人知的故事和背景。

《收藏·拍卖》:一般情况下,题跋多、有话题类的文献书画与普通书画相比,价格差异会有多大?

许习文:可以大到令人惊讶。就像这次吴荣光女儿吴小荷的牡丹图,如果只有一张画,而没有一长串的名人所题引首、后跋等,市场对它的定价就会低很多,但有了这些引首、后跋,故事就完整了,那个时代岭南名门望族和岭南著名文人之间的互动就鲜活了。通过这个卷子,我们是可以触摸到那时风月和人情,是有温度的。

《收藏·拍卖》:这类文献书画的收藏价值点在哪里?与名人信札收藏有何区别和优势?

许习文:它的价值就在于它背后的文献故事。以崇正 2020 年春拍 lot456 号拍品罗天池赏雨楼诗画册为例,它就绝对不能当普通书画作品来看。它是一件见证岭南道咸时期文人修禊传统的重要文献,修禊活动中有哪些人参与,在什么地点,当时发生过什么,这些诗文书画中都有蛛丝马迹,这就非常好玩了。它变成了一个时光的穿梭机,让我们有机会回溯那一时期文人雅集的盛况。它兴许就是一份填补岭南文化史空白的颇为完备的文史档案。文献类书画的收藏跟名人书札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罗天池 《赏雨楼图诗画册》 册页 (五十九开)    

设色纸本  

36.5cm×24cm×59

估价 :6万- 8 万元 

成交价 :20.7 万元

《收藏·拍卖》:目前藏家对这类藏品的认知度如何?在你看来,这类文献书画是否还处于低洼市场?

许习文:应该说它们的价值正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当然,收藏的好玩在于“发现”。不断会有新的发现,一旦有新的发现,藏家心里又将为它重新定价,这个价格也会反映到市场上。

《收藏·拍卖》:这类文献书画一般有哪些选择?如果藏家入手,有何建议?

许习文:属于可遇不可求的非常稀缺的资源,喜欢并且有志于考据,对文献有兴趣的藏家,都可逢 机入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