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行走在路上的美食:白水猪杂

 深溪虎堂 2020-11-08

写在前面的话:作为一个对于出差有着迷之爱恋的工作狂,这么些年下来,确实利用出差的机会走了很多地方,有的地方是一去再去,熟稔的好像自己家一样,有的地方是无论城市乡村犄角旮旯,皆不放过,比如某些省份,如山东,浙江,福建,江苏等等,可以说基本上是每个县都走到了。既然出差,总还是要吃饭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吃货来说,走南闯北之余可以大饱口福,无疑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所以当有时候困坐办公室,看着电脑屏幕发呆,神游天外之余想想那些行走在路上的美食,倒也是人生乐事一件。

让我先把口水擦一擦,说一说今天的主角,白水猪杂。

时间:2001年,刚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属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每年出差三四次,每次出差三四个月的单身汉;

地点:山东省青州市,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特别牛逼(参见三国演义),但是今天几乎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地方;

事情的缘由是怎样的。那个时候作为刚刚走出大学的愣头青,跟着师傅蹲在工厂里,从最基础的工作,品质检验其实就是监工,开始了自己职业生涯第一步。辛苦是很辛苦的,具体辛苦到什么程度呢?遇到产季繁忙的时候,三四天不眠不休也是寻常事,从而练就了一种本事,就是靠着墙站着也可以打盹儿,保证不会摔倒。

大概是干活儿比较实诚,为人比较诚实,所以工厂的老板看我每天起早贪黑很辛苦,大手一挥,说是带我出去开洋荤,吃点儿好的补一补(我觉得主要是为了让我继续更好的干活)。

说走就走,一脚油门,冲出了厂区。车子停下来的时候,我瞄了一眼外面的毫不起眼的砖瓦房,心里其实是一百二十个不乐意,工厂本来就在城乡结合部,车子在一条尘土飞扬的土路上颠了半个小时,看样子就是彻底到农村了,难道老板许愿的美味佳肴就是农家乐不成?

仿佛看到了我心里的小九九,老板头也不回的来了一句,“你看看外面停的都是什么车?”嚯,奔驰,宝马,路虎,还有一辆那个时候国内还不多见的悍马民用版,这下算是开眼了,不管吃什么,看到这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豪车也值啊!相比较之下,我们开的这辆陆地巡洋舰算是里面最寒掺的了。

老板懒得理我一副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的样子,熟门熟路的进了右手第一个农家小院儿,大着嗓门冲着看上去是老板的中年汉子吼了一句,“老样子!”,转身就进屋,一偏腿坐在太师椅上,开始抓着盆里---对!就是一个小号儿搪瓷洗脸盆!---的瓜子花生吃个不停。

小院儿并不大,不过几间屋子都关着门,隐隐绰绰看到里面坐满了人。努力抽了抽鼻子,完全闻不到饭店通常有的那种油烟味道,瞅着不像是家餐厅啊。但是这么多开豪车的大老板总不至于和我们一样都是来嗑瓜子,吃花生吧?

好在店家动作足够麻利,并没有让我们等待太久。

首先端上来的是一盆肉。货真价实的一盆肉!

仔细看看的话,其实应该更准确的说是猪下水。一大盆热乎乎,颤悠悠,香喷喷,在穿过窗户的正午阳光照射下泛着充满诱惑光泽的猪下水。肥厚Q弹的大肠,弯弯曲曲的小肠,暗红色的猪肝,滑爽的猪心,海绵状的猪肺,细腻与弹牙并存的口条,脆嫩的猪耳朵,还有散发着神秘性感气息的猪腰子,或切段,或切片,或切出了花,或斩成大块,边上还有一整个完整的猪肚被厨师熟练的花刀摆弄成了漂亮的网格状,最外圈摆了一圈片成薄片的五花肉,感觉就是个陪衬吧。

蘸料很简单,就是一碟洒满了蒜末的老陈醋,旁边另有一碟油辣子,吃客随意添加。

除此之外,还有一篮子山东特有的大馒头,新出笼的,热气腾腾,散发着麦子的香气。

“吃啊,他们家就这么一道菜!”老板招呼一声已经看傻了的我,自己已经夹过一个大馒头,挥动筷子,直扑那盆懒洋洋,羞答答,欲拒还迎,躺在我们面前的猪下水。

不甘落后,立马开动!不挑不拣,随便来一块儿,狠狠的摁在蒜醋碟子里,吸饱了酱汁,顾不上滴滴答答的洒落在餐桌上,忙不迭的塞进嘴里。香!真香!那种动物肉类最原始的味道,混杂着脂肪特有的香气,在蒜醋的挑逗之下,顺着嘴巴,喉咙,食道,直抵灵魂的深处。肉煮的恰到好处,刚刚好断生,一点都不老,完美的保留了肌体组织的弹性,又充满了丰盈的汁水,一口咬下去,肉汁四溢,在口腔里一下子爆炸开来,那种感觉,这么多年来都不曾忘记,好吃啊好吃。

两个人全程无话,一口肉一口馒头,默默地低着头辛勤的耕耘着,一口肉一口馒头。最后只记得我吃了四个大白馒头,至于肉,怎么可能会剩下?那是对一个吃货最大的羞辱!

回程的路上,老板一边打着饱嗝,一边和我说,这家农民餐厅(他一直拒绝承认这里是农家乐)就靠这么一道菜成名,发家致富,供养了家里四个大学生,盖起了两个大院子,一个住人,另外一个用来做餐厅。他们家的白水猪杂是远近闻名的一绝,做法其实一点也不复杂,但很多模仿者就是做不出那个味道。

原因其实很简单,第一,他们家的猪最短也是养了一年半以上的农家猪,大多是两年左右的,这份饲料钱和花功夫的耐心大部分店家舍不得,但是老食客的嘴巴吃的出来好坏;第二,清洗下水的工艺,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洗法,有的用面粉,有的用盐,有的用碱,有的用水冲,有的要浸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老板天天亲力亲为,从不懈怠,半点马虎不得,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始终如一。

“你看,其实成功也挺简单的不是?足够的耐心,足够的投入,以及足够好的手艺。”老板最后语重心长的总结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