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时常一面玩,一面自言自语——属于正常吗?

 莫源秋论幼教 2020-11-09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形式,特点是隐蔽发音,默默无声,比较简略、压缩,与思维不可分地联系着,主要执行自觉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的机能。因此,内部言语同人的意识的产生有着直接的联系。

      儿童的内部言语是在外部言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幼儿时期,儿童的内部言语刚刚开始产生,其特点是出声的自言自语。这种言语既有外部言语说出声音的特点,又有内部言语对自己说话的特点。

        幼儿自言自语有两种形式:

       1.游戏言语

       幼儿做游戏时常常是一面做动作、一面说话,这种言语好象是行动的伴奏,特点是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扮演角色,一边做着各种动作,一边叽叽咕咕地说话。又如,幼儿在绘画中也常用自言自语来补充不能画出的情节。幼儿年龄越小,这种游戏语言越多。

      2.问题言语

      儿童在遇到困难或者感到困惑、怀疑、惊奇的时候,常常在自言自语中寻找解决的办法。它的特点是比较简短、零碎。例如,幼儿下棋时,常常自言自语地说:“应该这样……不对……先走那个……这就好了……”。一般在解决智力问题时,如计算、拼图等,更多出现这种现象。4-5岁的幼儿“问题言语”最丰富;6-7岁的幼儿已能够默默地用内部言语进行思考,只有当发生困难时,才又出现自言自语。

      幼儿自言自语,不仅具有对自己说话的特点,还包含对别人说话的意思。幼儿自言自语,有时表现在介绍自己的行动或希望获得别人的帮助,有时表现在想要与别人交往而又缺乏交往的可能。所以,幼儿单独活动、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时,自言自语最多;和父母在一起时自言自语就比较少;和小朋友在一起时,自言自语就更少。幼儿的内部言语就是这样在自言自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幼儿行动的自我调节,由原来的自言自语逐渐过渡到由内部言语来实现。

★★★★★★★★★★★★★★★★

精彩回放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