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鲁肃篇(上)

 金色年华554 2020-11-09

三国良将系列之鲁肃(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说起三国最杰出的外交家,鲁肃想必是大多数人的第一人选。在通常人们的印象中,鲁肃有两种不同的形象。第一种是《三国演义》中的老好人,极力维护孙刘联盟,三番两次被诸葛亮戏耍,这当然不符合历史。第二种则是江东最有大局观的谋士,是孙权最依仗的文臣。笔者从本期开始,将讲述鲁肃的第三种,也是最不为人熟知的形象,武将。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人称“东吴四英杰”,出自陆逊之孙陆机的《辩亡论》“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在《三国志》中陈寿将周瑜、鲁肃、吕蒙三人合为一传,陆逊单独列为一传。抛开时代较晚的陆逊,其他三人合传自然有共同之处。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鲁肃篇(上)

除吕蒙的武将身份无可争议,许多人认为周瑜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武将,更喜欢以儒将来称呼。至于鲁肃,似乎他只在外交上拉拢刘备有贡献,军事上毫无存在感。如果您这么想,那笔者关于鲁肃的文章也许会让您有一个新的认识。

这三个人的共同点,是都曾镇守荆州前线,并且都是独当一面的统帅级大将,并且在江东集团始终担任武将职务。非要作对比,地位类似于刘备麾下的关羽、张飞,所以三人才会合传。千万不要因为周瑜、鲁肃有风度、有文化就不把他们当武将,要知道黄盖、朱治两大孙坚旧将可都举孝廉出道,论文化、出身、修养未必在周瑜、鲁肃之下,只是他们没有主角光环,史料有限而已。江东统帅都文武双全,鲁肃一点也不文弱。

鲁肃(172-217),字子敬,下邳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三国志·鲁肃传》载“临淮东城人也”,实属陈寿笔误,据笔者考证临淮为西晋时地名,按照鲁肃生活的时代东城县理应属下邳郡管辖。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鲁肃篇(上)

鲁肃重大事件之一——仗义疏财、聚兵习武

鲁肃年幼时父亲便去世,由祖母照料长大。鲁肃家中非常富有,都说越有钱的人越小气,鲁肃却非常乐善好施。黄巾起义爆发时十几岁的鲁肃不好好打理家中产业,反倒大笔施舍钱财,卖掉土地,用得来的钱接济穷人、结交名士。很快年轻的鲁肃在家乡及周边博得了良好的声誉。

据裴松之注引《吴书》载,“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读者看到这句话是不是很惊讶,年轻的鲁肃原来体格魁梧、身形矫健,而且头脑特别灵活,属于鬼主意特别多,不按套路出牌的人。

这种性格的人,会做什么呢?如果您之前读过笔者其他武将的介绍,对“游侠”这个词一定不陌生。十几岁的鲁肃每天练习击剑、骑射,并用他家中财产聚集起一批年轻人,供他们吃住。鲁肃带着这帮人每天学习军事理论、操练兵器,并且到附近山中打猎来实地锻炼武艺。乡亲们都议论纷纷,都说:“老鲁家算是完了,竟然生出这么一个神经病儿子!”

鲁肃这不仅不是神经病,正相反,我们可以看到鲁肃从十几岁就具备远超常人的大局观,做事非常有前瞻性,他所做的都是为在乱世中建功立业做的准备。

黄巾之乱时,中原腹地遭严重战乱而出逃的大批难民涌入相对安定的徐州,徐州出现短暂的繁荣。年少的鲁肃能敏锐地感觉到更大的乱世即将到来而早做准备,习兵法、募门客,以仗义疏财来传播自己的名声,称得起是一名少年英豪。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鲁肃篇(上)

鲁肃重大事件之二——与周瑜结为至交

195-198年期间,周瑜曾在袁术帐下做过三年的居巢县长。在此期间,周瑜听说东城县有一个叫鲁肃的人很富有,于是带领几百人前去拜会,并请求借粮。当时鲁肃家有两座大粮仓,每座都有三千斛米之多。鲁肃轻描淡写地用手指了指其中一座粮仓:“那座仓里的都给你了!”

按照任职时间算,周瑜当时最多二十三岁。许多人觉得鲁肃要比周瑜年长不少吧?告诉您,鲁肃只比周瑜大三岁。自认为见多识广与孙策称兄道弟的周瑜,看着眼前跟自己年纪差不多的鲁肃,心中暗暗称奇:“天底下还有如此豪爽的家伙?”当然,此时周瑜已经是帮孙策打过江东、二十岁担任县长、出身三公大族的青年才俊,鲁肃自然要借此机会好好结交周瑜。

两个年轻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就此结下亲密的友谊。袁术听说鲁肃这小伙子气度不凡,就任命其担任东城县长。后来鲁肃发现袁术的管理非常混乱,不像能成大事之人,于是弃官。鲁肃带上家眷,率领追随他的一百多游侠青年向南方的居巢出发,投奔周瑜。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鲁肃篇(上)

鲁肃重大事件之三——箭穿坚盾,吓退追兵

建安三年(198),周瑜东渡长江投奔孙策,邀请鲁肃同往。鲁肃召集部属,对他们说:“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中原战争不断,盗贼横行。咱们淮泗一带终究不是世外桃源,战火迟早要烧到这里。我听闻江东沃野千里,民富兵强,可以到那边躲避战乱。大家是否愿意跟随我前往江东,静待时局之变?”

大伙纷纷表示愿意跟随鲁肃,于是鲁肃亲自带领精锐断后,让老弱者、女人孩子走在前面,共有三百多人缓缓向渡口行进。当时孙策已经不再听从袁术,双方处于敌对关系,所以袁术治下的州郡官员听说此事赶紧派兵追赶,不多时便追上速度缓慢的鲁肃一行。

这时鲁肃毫不示弱,将弓拉满对着追兵,大声喊话:“兄弟们,你们也是懂得天下大势的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期,有功劳得不到赏赐,追不上也没有处罚,何苦如此相逼?”

袁术追兵勒马停住,似乎在思考鲁肃的话。袁术的确是个赏罚不明的人,就算抓住鲁肃带回去他们也未必有奖赏,还要冒着与鲁肃这些人死磕的风险。但就因为鲁肃一席话便转身撤离,也实在没有面子,这些士兵们陷入犹豫。

鲁肃见状,知道光靠嘴说没有用,于是命手下将一面盾牌插在地上,自己的弓箭朝盾牌射去。“嗵!”的一声,大家定睛一看,盾牌竟然被鲁肃的箭矢射穿。这该是何等力气与精准的箭术,看到这里想必许多读者也会暗暗称奇,原来鲁肃确实身手不凡,远不是演义中的老实人形象。袁术军士卒本来就觉得鲁肃的话有道理,只是正在犹豫,见鲁肃武艺高强,手下门客也都一副死战到底的坚定表情,便调转马头撤退了。

鲁肃带着众人终于来到渡口与周瑜会合,渡江见到孙策,经过周瑜一番介绍,孙策对鲁肃的表现也惊叹不已。

相比于后来鲁肃屡次在战略上为孙权出谋划策,年轻的鲁肃行事风格颇有游侠之风。这让人想到另一位江东外来名将甘宁,两人倒是有很多共同点:同样在身边聚集一批年轻人自己做首领,同样很早对天下大势非常敏感,同样身手不凡武艺高强,同样都熟读经典具备文化,同样受周瑜的引荐加入江东。

当然鲁肃与甘宁还有个共同点,两人都思维敏捷,懂得战略谋划。只是鲁肃更加文武双全,有更强的大局观及个人品德。他拥有武力却不好杀,懂得通过打猎来练兵,而不像甘宁残忍嗜杀。两人的不同点当然更多,但这一条应该是导致鲁肃后来成长为统帅,而甘宁始终只是一名斗将的重要因素。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鲁肃篇(上)

鲁肃重大事件之四——刘晔、周瑜竞相拉拢

《三国志·鲁肃传》中记载了一件疑窦重重的事。且说鲁肃在曲阿安置新家,不久祖母却去世。开头笔者讲过,鲁肃自幼丧父,是由祖母养育成人。所以鲁肃不敢怠慢,冒着危险回到家乡东城县安葬祖母。这个时期正是孙策去世不久,孙权刚刚继位。

这时鲁肃好友刘子扬托人送来书信,信中写道:“如今天下豪杰并起,你这样的人才,正是用武之时。赶快接上老母亲,没什么事就别在东城待着荒废时光了。最近郑宝在巢湖风头正盛,已经拥兵过万,庐江郡很多人都去投奔,我们也一起过去吧!据我观察,郑宝应该很有发展,机不可失啊,还望足下尽快过来。”

写信的刘子扬您可能很陌生,那换个称呼您就明白了。刘晔,字子扬。没错,这便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曹魏三朝元老,曹操手下著名谋士。

刘晔是九江郡成德县人,也是江淮地区的名士,所以与鲁肃为好友很正常。但不正常的是他拉拢鲁肃投奔郑宝,这有些说不通。究竟为何可疑,笔者先在此留个悬念,请您往下读。

根据《鲁肃传》记载“答然其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鲁肃读完信居然心动了,真的给刘晔回信表示准备投奔郑宝。之前鲁肃已经将母亲及其他家属搬到曲阿,所以他还要回江东一趟,打算再次搬家到巢湖去。

周瑜当然要问鲁肃为何想走,于是鲁肃如实相告。周瑜自然不肯放鲁肃离开,并说了一番非常精彩的话:“从前马援对光武帝说过‘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这句名言。如今主公礼贤下士,广招人才,称得起明君。况且我听说过一些神秘预测,取代刘氏能拥有天下的人,必将在东南方兴起。根据推测,孙权正好符合。现在正是辅佐主公建立不世之功的良机,我说这么多应该够了,足下不必太把刘晔的话当回事。”

鲁肃见周瑜态度坚决,于是只好放弃离开的念头。周瑜立即向孙权大力推荐鲁肃,并且建议孙权广纳贤才来帮助江东,不能轻易让人才流失“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鲁肃篇(上)

整件事可疑之处不少。

第一,刘晔是否有动机为郑宝招揽鲁肃存疑

前面讲过,鲁肃回东城料理祖母后事时间为孙策已死,孙权继位不久。但据《三国志·刘晔传》载,郑宝就是死于刘晔之手。郑宝打算带着百姓渡过长江发展,刘晔反对,并在酒宴上手刃郑宝。

刘晔对郑宝能下杀手,又怎么能劝鲁肃过来投奔,难道刘晔出于“有难一起当”的心态,让鲁肃过来一起遭罪?应该不会。

第二,刘晔招揽鲁肃的时间存疑

郑宝死后,刘晔带领余部投奔的是刘勋。这个名字在江东武将系列文章中多次出现,读者应该不陌生。庐江太守刘勋正是败于孙策之手,后投奔曹操。可《鲁肃传》分明写着“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孙策已经去世,郑宝更应该早就死了。这一点无法解释。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便表达了对该事件的疑问,没有将其收录进《资治通鉴》。

第三,鲁肃对江东未来真的如此不看好?

鲁肃从居巢跟随周瑜投奔江东,是因为孙策。孙策去世使江东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动乱,实力大损。但孙权竟然让鲁肃如此没有信心,连路人甲郑宝都比孙权强,这实在有些说不通。如果鲁肃连郑宝和孙权之间都能选错边,那如何成为后来三国首屈一指的战略家、外交家,这种高人一等的眼光不可能突然出现。如果鲁肃打定主意投奔郑宝,以当初投奔江东之决心,仅凭周瑜一番劝说怕也无法阻止鲁肃。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鲁肃篇(上)

所以,笔者认为尽管陈寿将此事写入鲁肃传,但时间顺序不对,人物性格不符,事件逻辑不通顺。写史非常谨慎的陈寿很少犯重大错误,也许刘晔招揽鲁肃确有其事,但时间、过程肯定大有不同,由于缺乏佐证,无法进一步查实。出于尊重《三国志》信史地位的考虑,笔者只能说这件事某个环节记载出现差错,导致许多疑点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