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白山密码连载(3)

 学苑中医 2020-11-09

选自学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长白山密码》

第三章老把头孙良

书桌正中有一沓稿纸,被一块松花石砚压着。我移开那方松花石砚,拾起那叠稿纸看时,不免有些失望。稿纸上全是抄的老把头孙良的故事。与散放在其他地方的,抄写有孙良故事的稿纸不同,这叠稿纸汇集了几个大同小异版本,似乎要做对比分析。

流传于东北地区的山神老把头孙良的故事,我小的时候就曾听长辈们讲起过,是长白山区的人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明朝末年,天下将变之时,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山东莱阳地界有一个名叫孙良的,实在活不下去了,于是闯关东,来到了长白山区讨生活。也有说他是为了治好母亲的病,前来关东采挖人参的。与他结伴同来的,还有一个把兄弟名叫张禄的。两人一起在长白山中采挖人参。不过另一个版本说的是,孙良是在长白山中偶然遇到也来放山采参的张禄。因两人投缘,于是结为了生死兄弟,一起放山采参。后来两人在山中分头放山的时候,张禄在山林中走失了。为了寻找张禄,孙良在山中不知走了多少天。最后又累又饿,于蝲蛄河边上的一块卧牛石上,用木炭写下了一首绝命诗后,便死去了。那首诗写的是:

家住莱阳本姓孙

漂洋过海来挖参

路上丢了亲兄弟

沿着蝲蛄河向上寻

三天吃了个蝲蝲蛄

不找到兄弟不甘心

后来有一个石匠路过这里,见到了这首绝命诗及孙良的尸体,感其情义,于是用凿子将诗刻在了那块卧牛石上。石匠出山后广传孙良事迹,时人皆受感动。后被前来巡山祭祖的康熙皇帝听闻了此事,便将孙良封为“山神”老把头。也有版本说是被努尔哈赤册封为“山神”的。为了区别于“山神老虎”,孙良的神号也有被称为“山神爷”的。总之,从那以后,孙良便成了长白山区的一种特殊的民间信仰传承了下来,孙良被看作放山采参人的开山鼻祖老把头。后世凡进入长白山区放山采参者,都要先拜祭供奉孙良的老把头庙(又称为老爷府),以求“山神爷”保佑。便是条件简陋,也不能略过庄严的仪式,最起码也要摆上三块石头,然后插草为香,诚心诚意拜上几拜方可进山。

故事其实很简单,令人奇怪的是,父亲竟然收集有五六个版本的孙良故事。他为何对孙良的故事如此重视?还有,白天路上遇到的那个自称为“雪岭白松”的老匪,又是什么来头?和父亲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我仍旧是一头雾水。

本来我计划来到这里后,第二天便组织人手进山,到父亲失踪的梯子河附近查找。而今看来,那一步暂时还没有必要走。就是明天赶去了,没有任何线索可循,也是徒劳无功的事。目前首要之务,是要找到父亲失踪的有关线索。我心中不断告诉自己,一定不要急躁,要保持镇静。此行,不仅关乎父亲的安危,也关系到永济堂的生死存亡。

我一夜未睡,一直在翻阅父亲留在这屋子里的书籍和手稿,希望能在这里面找到蛛丝马迹,但是一无所获。天色见亮时,我才躺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打了个盹。

不知什么时候,我被院子里传来的声音吵醒了。出来看时,见罗叔正在指挥一众伙计,整理进山的装备。他倒是比我还急。旁边站着一个瘦小的老头,精神矍铄,长着一把山羊胡须。还有一名背负猎枪(土制火铳)的黑脸大汉。

“罗叔,我们这几天先不进山。”我站在门口道。

“少爷,不进山如何找到老爷。”罗叔急切道。

“漫无目的地进山寻找,无疑是大海捞针。我正在查找家父失踪的线索,待有了结果,再行动不迟。”我应道。

旁边那个瘦老头听了,不由暗自点了点头。

“好吧,你是少东家,我们大伙都听你的。”罗叔无奈之余,吩咐伙计们又将装备搬回了仓库。

罗叔随后走了过来,向我介绍两位客人,说道:“少爷,这位是赵把头和王炮手,是老爷的朋友。以前每次进山时,都是由这二位陪同的。只是老爷这次进山,他们刚好都不在家。只要有他二位中的一个人在,老爷也不会失踪。”

“晚辈张建,见过赵把头和王大叔。”我一抱拳,恭敬地说。

赵把头和王炮手朝我点了点头。

“还请二位前辈屋里坐,晚辈有些事情要请教。”

赵把头和王炮手互相望了一眼,先后进了屋子。

进屋后,赵把头坐在椅子上,从腰后抽出一杆足有一尺半长的烟袋锅来,铜头铜嘴,斑竹身,很有些年头了。他在桌子上的烟簸里拿了一小撮烟丝,装进烟锅内,随手寻了火柴点着,深吸了一口,便自吞云吐雾起来。

王炮手则将猎枪放在身旁,正襟危坐,一言不发,严肃得很。

后来才知道,这位赵把头,在山里生活了一辈子,是位放山的好手,是远近闻名的参把头,在参行里威望极高。他经验丰富,今晚望天就能知道明天的阴晴;望山景就能知哪座山头有大货,一般都八九不离十。每年到了放山季节,他不发话,这个地区就没人敢进山。此人除了陪同我父亲进山,也是永济堂驻此地参园聘请的技术人员。

那位王炮手,人称王一炮,是这一带有名的勇敢猎人,也受雇于永济堂。此人猎过野猪,打过虎豹,更是有猎熊的绝招。据说以前他不传儿子猎熊的绝招,并叫儿子见到熊时离远点。东北老林子里生长的熊,又叫熊瞎子,异常凶猛。它攻击人的时候,先是将人扑倒,然后张开大嘴伸出长满暗刺的舌头一舔,能将人的脸,连肉带骨舔掉一大半。再然后朝人身上一坐,便是有着钢筋铁骨,也能被它坐成一摊泥。如果一枪未能将熊击毙,那就麻烦大了。打冒了它的眼珠子,它能将眼珠子按回去,照常赶你;把它的肠子打出来,它能将肠子摁回去,再添把草堵着,接着追你;即使将它腿打断了,它拖着瘸腿,仍旧飞快地撵你。不将你撵上、扑倒、舔残、坐死,就不罢休。所以猎人中有“宁打三虎,不伤一熊”的说法。不过最后王一炮还是将打熊的绝招传给了他儿子。

那打熊的绝招其实就是三句话:多拐弯,顶风跑,装死倒。熊追赶你的时候,你要尽可能地拐着弯跑。因为熊还有一个别称,叫笨熊。人拐弯,它也拐弯,能把它绕晕。跑的时候要顶风跑,因为熊的眼毛长,你顶风跑,它顶风追,风一吹,毛乱飞,就能扰乱熊的视线。当然,人的体力有限,有时候玩奸耍滑也逃不出熊掌。跑不动的时候,可以迅速扑倒,脸朝下,憋住气,一动不动地装死人。熊瞎子,熊瞎子,眼瞎心眼直,它不吃死物,顶多在你身边转两圈就走了。

这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脱离危险了,尤其不能笑。因为熊对笑声最为敏感,听到笑声就一定要找到笑声来源。有道是“宁闻鬼哭,不听熊笑”。你笑声一出,便会听到一种“呵呵”的冷笑回应。当你感觉不对劲抬起头来的时候,一张熊脸就会出现在你眼前。据说熊在笑的时候,胆汁分泌最为旺盛,食欲暴起,几乎是见什么啃什么。

听说王一炮的儿子曾装死骗过熊瞎子一次,并且还找准机会,一枪毙了那头熊。一时被传为佳话。不过,野兽中还有更凶猛的。几年前,王一炮的儿子一次独自在山中狩猎时,遭到一种不知名的野兽袭击而遇难。那野兽很怪,先是将王一炮儿子的衣服尽行剥去,而后方将整个人吞食。王一炮在现场仅发现了儿子的一身血衣,连个指甲都未剩下。为了给儿子报仇,王一炮寻遍了深山老林,也没找到那野兽的踪迹。

我从伙计手里接过一暖壶热水,为赵把头和王一炮各沏了一碗加糖参茶。接着为罗叔倒了一碗白水。罗叔一生不饮茶,只喝白水。赵把头左手持了烟袋锅,右手端碗饮了口茶,随手抹了一下嘴角,侧头对罗叔说道:

“老罗,小东家和东家一样稳重,将来定能成大事。”

“小东家,东家在山里失踪,我们心里也很着急。说吧,只要我们能帮得上的,一定全力地去做。”赵把头望着我说道。

“晚辈在这里替家父和永济堂谢过前辈了。说实话,家父意外失踪,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所以想和几位商量,好理出个头绪来。”说着话,我将那幅怪异的剪纸摆在桌子上,“这东西是在家父的房间找到的,还请赵把头和王大叔看过,是否见过这剪纸。”

赵把头望了一眼那幅剪纸,并未显出什么意外来,随口说道:“这个我知道,有人叫它‘镇山符’,有人称它寻参图。是我们本地满族人传下来的一种纸样。传说还是老把头山神爷孙良传给满族人祖先的。”

“和老把头孙良有关!”我听了,颇感惊讶,“老把头孙良当年来过这里?”

赵把头听了,笑了笑说道:“看来小东家还真是不了解这嘎的啊!孙良老把头不仅来过这里,死后还葬在了这里。如今的山神庙,就在老把头坟(今湾湾川)那边。他封神后的‘升仙阁’也在蝲蛄河河沿的小茂山山顶上。”

“什么!老把头孙良的墓就在这快大茂子!传说中的蝲蛄河也在这里!”我惊讶之余,似乎意识到了父亲将永济堂设在这快大茂子的真正原因了。敢情这一切,都是为了老把头孙良来的。

“至于这幅剪纸吗……”赵把头神色立显恭敬,“这是老把头留给后人的一个秘密。据说当年老把头走遍了长白山的沟沟坎坎,识出了长白山中人参生长的分布脉络,于是绘成了一幅‘人参图’,找这里满族的剪纸高手剪成了纸样。满族人的剪纸都是世代传承的,因此将那幅人参图完整地传承了下来。这个纸样在时刻提醒后人,这里面隐藏着一个秘密,以待有缘人去发现。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这是老把头给后人留下的一种驱邪避祸的符。老把头是从山东过来的,据说年轻时和道人习过法术。从那以后,长白山区的放山人进山时除了拜老把头之外,也将这幅剪纸带进山里,以求平安。只是因为这剪纸易损毁,后来大家就用一张红纸条,或者一块红布条贴在木板和木棍上代替了。”

赵把头吸了一口烟,接着说道:“几百年过去了,因这纸样复杂难剪,会剪的人也愈来愈少了。在当地除了有两户人家还保存着祖先留下的纸样外,只有英额布的乌老太太一个人能剪出这幅图案了。眼前的这幅,就是五年前,我领东家去英额布乌老太太那里,让她剪了三天才剪出来的。两年前,乌老太太去世了,能剪这图案的人便从此绝了。现在存世的纸样,怕也不超过四五幅了。”

“东家和以前那些曾得到这幅纸样的人,都在破解其中所隐藏的秘密,但是目前没有人成功过。”赵把头摇了摇头,不无遗憾地说。

“这幅满族剪纸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我惊疑道。

我随即又恍然大悟道:“一定是和人参有关的秘密。”

赵把头听了,笑道:“所有人都这么认为。”

我忙说道:“那个传说有可能是真的。老把头走遍了长白山,知道了人参生长的分布脉络。只要破解了其中的秘密,就能知道长白山中哪里生长着大批的人参。”

赵把头应道:“所有人也都这么想。不过……”赵把头犹豫了一下,接着说道,“只有东家不这么认为。”

“家父曾经说过什么?”我忙问道。

“什么也没说。”赵把头摇了摇头。

我听了,大失所望。

我又看了看那幅剪纸,然后说道:“这幅纸样虽然复杂,但是不可能在上面显示出整个长白山的脉络,所以这上面应该还隐藏着其他的东西。即使家父破解了其中的秘密,发现了长白山中某个地方生长着大片的野山参,也不会丢下永济堂,丢下同行的人,在深山老林里孤身犯险的。”

“这也是我们不解的地方。东家好好的一个人,如何就走丢了呢?”赵把头叹息了一声。

“这些年,都是赵把头和王大叔陪同家父进的山吧。”我试探着问道。感觉这个赵把头和罗叔一样,说话都会对我有所保留。

“是啊!”赵把头应道,“自打十年前认识了东家,我和王炮手就和他成了朋友。每次进山,都是由我们二人陪同的。只是这次,我们没在家,他就带人私下行动了。也不知他为什么这么急。我们也希望东家能破解那幅剪纸中的秘密,在山里大有收获。但是东家的兴趣还真不在这上面,便是有几次发现了几苗六品叶,东家也未以为意。他的目标根本就不在人参上。”

“不是这样的,家父的目标一定是在人参上。”我随口应道。里间卧室里,那些抄录的稿纸上,大部分都是关于长白山人参的传说。父亲的注意力应该还是在人参上。

“是吗?”赵把头意味深长地应了一句,然后不再说话了。

这个时候,坐在那里一直默不作声的王一炮,忽然站了起来,说了句:“东家可能是在找那棵千年参王!”说完,便自走了出去。

旁边的赵把头脸色突地一变,也忙起身跟了出去。

“千年参王!罗叔,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望向神色有些难受的罗叔。

“别听那个王一炮瞎说,这世界上哪里会有什么千年参王。千年的古树都极少见,况且参属草类,如何能生得了千年之久。传说就是传说,那里面的故事都当不得真的。”罗叔稳了稳神,故作淡定地说。

“罗叔,我们应该好好谈一谈了。”我郑重地坐到罗叔的对面。

“家父到底在长白山里寻找什么?只有你告诉了我真相,我们才能根据这些线索寻找到他。否则时间久了,家父真的会有危险的。”我盯着罗叔的眼睛,诚恳地说。

“少爷!”罗叔抬起了头,望着我,有些激动地说,“你相信我对老爷,对永济堂的忠诚吗?”

我点了点头,应道:“我当然相信。”

“那就好!”罗叔站了起来,说道,“老爷的失踪,我是有责任的。我发誓,一定会将老爷找回来的。过几天我们就进山。”说完,竟然转身推门出去了,将我一个人晾在了屋子里。

“这都到什么时候了,你怎么还对我隐瞒,不愿意说真话。”我气愤地一拍桌子。

我这边若是半个月内找不到父亲,那个自称为“雪岭白松”的老土匪定会找上门来的。到时候又如何应对。如果惹恼了对方,这里的永济堂山货庄将不复存在。至于我们这些人,能否活着走出长白山,还两说呢。

“千年参王!”我想起了王一炮刚才离开时抛下的话。忙回到里间屋子,继续翻阅父亲抄录的那些关于人参的故事。

“人参!人参!一定是与人参有关的。父亲将永济堂山货庄设在这里,传说中的山神老把头孙良的事情又真实发生过。孙良的坟墓也在这里。这就说明了一个大问题,父亲所研究和寻找的东西,必是一棵极为珍贵的野生山参王。这棵参王极有可能是在孙良时代发现的,他通过满族剪纸,将这个秘密留给了后人。而父亲可能意外破解了那幅剪纸上的秘密,发现了那棵千年参王的生长位置,一个人去采挖了。可是……”我似有所悟,随又摇了摇头。

即使世上真的有那么一棵千年的人参王,售则价值连城,服则立可成仙,这都不至于让父亲抛家舍业,冒着性命危险独自去采挖。况且这件事情发生在父亲身上也有违常理。他不可能幼稚到去做一件极其可笑的事情,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我又望了望满屋子的稿纸,有些黯然。父亲真的是被这些传说故事迷惑了,私下去寻千年参王了吗?不会!绝对不会!我相信自己的父亲,这里面一定还有其他原因。我随又静下心来,继续翻阅那些书籍和稿纸……

人参被称为百草之王,是药行中第一名贵之药。是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中,三宝之首。唐代诗人皮日休曾这样咏赞人参:“神草延年出道家,是谁披露记三丫”。另有唐诗人段柯古赞曰:“九茎仙草真难得,五叶灵根许惠无。”约在两千年前就有人参的记录了。东北一地,自古以来,各民族就将人参视为百草之王。满语中称人参为“奥尔厚达”。赫哲语叫作“沃尔霍大”,达斡尔语叫作“沃尔桂大”,都有百草之王的意思。

古医书中又称为人衔、鬼盖、地精、神草、血参、土精、玉精、黄参、雏石、百尺杆、金井玉栏、孩儿参、草妖等。或谓不死之药,延命之仙草。人参古有两脉,曾分布于太行山系的山西上党和长白山脉中。现今上党人参已绝迹,唯存长白山中的关东参,故为天下最。关东参中又有高丽参,除了加工方法不同外,在长白山生长的区域也有差别。另有一说,现今关东园参,是古时上党参移植而来。历朝历代,辽东之参仅做贡参,不准私采、交易。然人为财死,总有冒险者。

人参大补元气,气能生血,故救气血亏损的虚脱急证尤佳。方书中故有独参汤一剂。人参又主补五脏六腑,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开心益智,久服延年轻身。至于五劳七伤,止呕消痰,伤寒肺瘘之证,也可治之。有医百病之功,更为补家第一要药。

古代杂史中也多有述人参神奇之效者,甚则有幻化之能。譬如《太平御览》《梁书》等古书,皆有记载。“摇光星散为人参,废江淮山读之利,则摇光不明,人参不生。”“摇光”,也称“瑶光”,为北斗七星的第七星,是为二十八宿中的“参星”。“上有紫气,下有人参”,“采天地之灵秀,聚日月之精华”。天人一体,参与天应,可以说人参不仅是“百草之王”,也是药中之魁首。故清人陆烜撰《人参谱》,专述人参事。

后世有研究药理者,认为人参之功多有夸大。因为在试验室里发现,胡萝卜所含的各种营养元素,比人参更高更丰富,故认为啃根胡萝卜是比喝碗参汤有用得多。此乃研究中药之误区。中药的真正药性,多为其自然属性,是在试验室中分析不出来的。试问,胡萝卜可有几百年的寿命吗?中药之秘,在于以草木之偏,纠人体之偏,最终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

父亲所做的一切,缘起是什么?是那幅剪纸吗?通化县的满族剪纸,极具地方特色。本是母女间、婆媳间相传的手艺。老把头孙良在剪纸中留给后人的秘密是什么呢?父亲为何对其有着如此大的兴趣?我忽然觉得,应该到老把头的坟上去看一看。

此时的我远远未能想到,一幅剪纸竟然揭开了整个长白山的神秘面纱,将我引向了一个传奇的旅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