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中毒?广东一幼儿园242名幼儿食物中毒就医|小儿腹泻中医怎么治疗

 学苑中医 2020-11-09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广东一幼儿园242名幼儿食物中毒就医 

致病因子疑为沙门氏菌

中医学苑,做您信赖的中医图书

情况摘要

截至9月22日下午4时,共有254人(东莞46人,深圳208人)检查就诊,其中幼儿242人,教职工及家属12人;住院及留院观察100人(东莞40人,深圳60人),无死亡病例,无病危病例。

广东一幼儿园242名幼儿食物中毒就医

9月22日上午,我市启动食品安全Ⅲ级响应,成立应急指挥部,统筹处理凤岗镇蒙田幼儿园食物中毒事件,全力救治患者,开展全市专项检查。目前,患病儿童病情稳定,无死亡病例,各项处置工作正有序进行当中。

事件发生后,东莞、深圳两市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教育部门以及凤岗镇全力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我市迅速抽调专家和医护人员组成医疗工作组,调配最优质的资源全力做好患者救治工作,开展精准诊断、分析病情、跟踪治疗。截至9月22日下午4时,共有254人(东莞46人,深圳208人)检查就诊,其中幼儿242人,教职工及家属12人;住院及留院观察100人(东莞40人,深圳60人),无死亡病例,无病危病例。市疾控中心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对幼儿园留样食品立即进行封存和检验。根据事件发生经过以及目前掌握的病例的进食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初步检测结果,市疾控中心调查认为,此事件为一起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可能的致病因子为沙门氏菌,可疑食物待进一步调查确认。

我市已要求该幼儿园停课,根据涉事幼儿恢复和该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问题隐患整改等情况,研究评估后再确定复课时间。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应急指挥部发出紧急通知,对全市各镇街的学校(幼儿园)饭堂进行全面排查,严格落实消毒、隔离等措施。同时,组成联合督导组对学校进行抽查,督促学校落实食品安全和卫生管理的工作要求。

9月22日下午,我市召开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专项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由市场监管、公安、教育、农业农村等部门牵头开展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迅速开展一次拉网式、地毯式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食品生产经营环节违法违规行为,全面规范食品市场秩序,进一步提升全市食品监管水平。


素材来源: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祖国医学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小儿腹泻病相当于中医的小儿泄泻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有别于便痢脓血赤白、里急后重之滞下痢症。本病常年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有其自身的特点,古代文献已有较多的论述,究泄泻之因,皆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如《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现代医家又多有发展。王静安认为,泄泻主要责之于脾,呕吐主要责之于胃,久泻则釜底无薪,又与肾有关,惊泻牵之于肝,但临证少见。其病因常由外感、内伤、本脏自病和卒受惊恐所致,发病机理系脾气下陷,失于健运而成。江育仁认为小儿腹泻以夏秋季为多,主要是湿邪为患,临床以湿泻和湿热泻为常见,尤好发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陈昭定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而小儿腹泻则多以脾胃虚弱为主、病邪居次,治疗当以健脾扶正固本为主,祛邪为次。王雪峰认为引起泄泻的原因,主要以湿盛和脾虚为主,“湿盛则濡泄”。急性泄泻以湿盛为多,慢性泄泻以脾虚为多。湿盛和脾虚二者互为因果,导致湿盛和脾虚主要有3个方面的因素,一为感受风、寒、暑、湿外邪,二为饮食所伤,三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而致脾胃虚弱。若素体虚弱,下利过度,热甚伤津,则气阴两伤,阴伤及阳可导致阴竭阳脱。治疗上重点把握“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无湿不成泻”的基本规律。

辨证分型研究

关于本病的证分型,各医家的经验略有不同。韩新民等将小儿泄泻分为湿热泻、风寒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气阴两伤泻、阴竭阳脱泻等7个类型,并详列各证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药。笔者认为此分型虽为标准,但临床实施多有不便。王静安认为泄泻一病,古代分型过繁,根据古人长期“泄泻乃脾虚专病”和“久泻必伤及肾”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在辨证上紧扣“脾虚”和“肾虚”两个关键,将此病分为脾虚和肾虚两大类型。贺小梅将该病分为3型:风寒型、湿热型、脾虚型。陈富明将该病分为4型辨治,湿热泻、脾胃虚寒泻、脾肾虚塞泻、伤食泻。


常见证型

(1)伤食泻

证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分析:本证常有乳食不节史。乳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故泻下稀便夹有不消化的乳凝块或食物残渣。食滞中焦,气机不利则腹胀腹痛;泻后积滞见减,气机一时得畅,故见泻后腹痛暂时减缓。乳食内腐,浊气上冲,胃失和降,曖气酸馊,或有呕吐。舌苔厚腻或微黄,大便酸臭,或如败卵,不思乳食,夜卧不安,皆为乳食积滞之证。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常用药:山楂、神曲、菜菔子消食化积导滞,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茯苓健脾渗湿,连翘清解郁热。腹胀腹痛加木香、厚朴、槟榔理气消胀止痛,呕吐加藿香、生姜和胃止呕。

(2)风寒泻

证候: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分析:调护失宜,感受风寒,寒邪客于肠胃,寒凝气滞,中阳被困,运化失职,故见大便清稀,粪多泡沫,臭气不甚。风寒郁阻,气机不得畅通,故见肠鸣腹痛。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均为风寒外袭之象。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藿香、苏叶、白芷、生姜疏风散寒、理气化湿,大腹皮、厚朴、陈皮、半夏温燥寒湿、调理气机,苍术、茯苓、甘草、大枣健脾和胃。大便稀,色淡青,泡沫多,加防风炭以祛风止泻;腹痛甚,里寒重,加木香、干姜以理气温中散塞止痛;夹有食滞者,去甘草、大枣,加焦山楂、神曲消食导滞;小便短少加泽泻、猪苓滲湿利尿;表寒重加荆芥、防风以加强解表散寒之力。

(3)湿热泻

证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肠道,传化失司,故泻下稀薄如水样,量多次频。湿性黏腻,热性急迫,湿热交蒸,壅阻胃肠气机,故泻下急迫,色黄而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烦闹不安;湿困脾胃,故食欲不振,甚或呕恶,神疲之力。若伴外感,则发热;热重于湿,则口渴,湿热下注,故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征。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常用药:葛根解表退热、生津升阳,黄芩、黄连清解胃肠之湿热,甘草调和诸药,共具解表清肠、表里双解之功。热重于湿,加连翘、马齿苋、马鞭草清热解毒;湿重于热,加滑石、车前子、茯苓、苍术燥湿利湿;腹痛加木香理气止痛;口渴加生石膏、芦根清热生津;夏季湿浊中阻加藿香、佩兰芳化湿浊;呕吐加竹茹、半夏降逆止呕。

(4)脾虚泻

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分析: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故大便稀溏,色淡不臭,时轻时重。脾胃虚弱,运纳无权,故多于食后作泻。泄泻较久,脾虚不运,精微不布,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息、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补脾,山药、莲肉、扁豆、薏仁健脾化湿,砂仁、桔梗理气和胃。胃纳不振,舌苔腻,加藿香、陈皮、焦山楂以芳香化湿,理气消食助运;腹胀不舒加木香、枳壳理气消胀;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干姜以温中散寒,暖脾助运;久泻不止,内无积滞者,加肉豆蔻、诃子、石榴皮以固涩止泻。

(5)脾肾阳虚泻

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㿠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分析:久泻不止,脾肾阳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脾虚气陷,则见脱肛。肾阳不足,阴寒内生,故形寒肢冷。

分析:久泻不止,脾肾阳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脾虚气陷,则见脱肛。肾阳不足,阴寒内生,故形寒肢冷,面色觥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温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附子、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温肾暖脾、固涩止泻。脱肛加炙黄芪、升麻升提中气,久泻不止加诃子、石榴皮、赤石脂收敛固涩止泻。

变证

(1)气阴两伤

证候: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分析:本证多起于湿热泄泻,由于泻下无度,水液耗失,阴津受劫,液亏气虚,肌肤失养,故目眶及前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暗哭无泪,唇红而干,精神菱靡。水液不足,故小便短少,甚或无尿。胃阴伤,无津上承,故口干、口渴引饮。气阴不足,心失所养,故心烦不安。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均为气阴损伤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酸甘敛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常用药:人参、炙甘草补气扶脾,乌梅涩肠止泻,木瓜祛湿和胃,四药合用且能酸甘化阴,莲子、山药健脾止泻。久泻不止加山楂炭、诃子、赤石脂涩肠止泻,口渴引饮加石膏、玉竹、天花粉、芦根养阴生津止渴,大便热臭加黄连清解内蕴之湿热。

(2)阴竭阳脱

证候: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菱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分析:本证多见于暴泻或久泻不止,耗伤津液,阴损及阳,气随液脱。阴伤于内,故见啼哭无泪,尿少或无;阳脱于外,则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哭声微弱,面色青灰或苍白,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为阴津耗竭、阳气欲脱之象。

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药:人参大补元气,麦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益气养阴、酸甘化阴,附子回阳固脱,龙骨牡蛎潜阳救逆。

选自《葛根汤》

中医学苑小书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