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腹泄中医辩证论治

 学中医书馆 2019-01-03

  小儿腹泄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特点,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婴儿出现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中医学对本病历代都有详尽的论述,早在《内经》中就记载有“飧泄”、“濡泄”、“洞泄”、“溏泄”、“滑泄”等名称。《丹台玉案》曰:“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统称为泄泻”。

  【病因病机】

  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胃虚弱为主,其主要病变在于脾胃。所以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脾与胃互为表里,脾胃受病,则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初生儿腹泻是因脾胃嫩弱,感受外邪,脾胃受纳运化失调所致。
  
  西医,引起腹泻病的病原很多,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均可引起肠道内感染,其中以病毒和细菌更为多见。常见的肠道内感染病原有人类轮状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或多种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患儿,易于发生白色念珠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肠道外感染也可伴发腹泻,主要由于发热及病原体的毒素诱发胃肠道功能紊乱所致。非感染性腹泻主要由于饮食因素和气候因素引起。饮食因素主要包括喂养的量过多、过少或食物成分不适宜等。个别患儿对某些食物成分过敏或不耐受,喂食后也可引发腹泻。气温骤降,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气温过高使消化液分泌减少而由于口渴又进水或吃奶过多,消化道负担加重也易诱发腹泻。

  【辩证施治】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小儿吐泻证,虚寒者居其八九,实热者十中一二。”本病临证时,首先应分辨寒热虚实。一般来说,暴泻者多实,久泻者多虚。腹胀痛拒按多实,腹虚胀喜按多虚。粪便黄褐而臭多为热,便淡黄臭味不甚多为寒。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以调理脾胃为原则,根据临床不同的证候,分辨寒热,审察虚实,采用不同的治法。总的来说急性腹泻以标实为主,治疗上主以祛邪。慢性腹泻以本虚为主,治疗上多施以补法。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要标本兼顾。风胜兼以解表,寒胜兼以温中,滑脱兼以止涩,虚弱兼以补益,食积兼以消导,湿盛兼以淡渗,气陷兼以升举。根据临床辨证,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临床根据本病的不同证候,将其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一、常证
  
  [伤食泻]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本证多为小儿调护失宜,损伤脾胄所致。脾伤则不运化,胃伤则不磨谷,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成泄泻。乳食内腐,故大便酸臭。胃气上逆,浊气上泛,故见口臭,恶心呕吐。
  [治法]消食化积 和中止泻
  [方药]保和丸加减。鸡内金、茯苓、山楂各12g,莱菔子、连翘各9g,陈皮、半夏各6g。腹胀痛加木香、厚朴;呕吐加生姜、藿香;较大儿童积滞甚者加枳实或用枳实导滞丸。

  [风寒泻]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本证多为小儿腹受风寒所致。寒凝气滞,中阳被困,运化失职,故见泄泻色淡,粪多泡沫,臭气不甚。风寒郁阻,气机不得宣通,故腹痛肠鸣。外感风寒,邪在卫表,故见身热,鼻塞,流涕等症。
  [治法]疏风散寒 化湿止泻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茯苓、薏苡仁、泽泻各10g,藿香、半夏、淡豆豉、厚朴各6g,蔻仁、杏仁各3g。发热鼻塞加防风、荆芥;腹痛加木香、艾叶;兼食滞者加焦三仙、鸡内金。

  [湿热泻]泻如水样,每日数次或数十次,色褐而臭,可有粘液,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本证因暑湿时节,湿与热合,蕴结脾胃而致。湿热下迫大肠,故见泻如水样,色褐而臭,或见粘液。湿热在下,故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伴有外感,热重于湿者,可见发热口渴。
  [治法]清热利湿 清肠止泻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煨葛根、黄芩、车前子各12g,藿香、神曲、山楂各10g,川黄连、炙甘草各6g。湿邪偏重,口渴不甚加苍术、泽泻;热邪偏重,发热心烦加生石膏、知母、滑石;腹痛加白芍、木香。

  [脾虚泻]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腻,脉弱无力。本证多因小儿先后天不足,脾胃虚弱,或过服寒凉,脾胃失健而致。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以致湿滞内停,并走于下,遂成泄泻。脾虚不运,生化无源,故见面色少华,神疲纳呆。
  [治法]健脾止泻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各12g,葛根、山药、神曲、扁豆各9g,木香、甘草各3g。脘腹胀痛加焦三仙、莱菔子;便下清稀,完谷不化加干姜、肉桂;久泻不止无积滞者加赤石脂、诃子。

  [脾肾阳虚泻]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本证多为久泻或久病之后,脾虚及肾所致。肾阳伤则命火不足,脾土失于温煦,不能腐熟水谷,而见大便稀溏,完谷不化。阳虚阴寒内生,而见四肢不温,面目虚浮等症。
  [治法]温补脾肾 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党参、白术、补骨脂、吴茱萸各10g,肉豆蔻、五味子各6g,附子、炮姜各3g。久泻不止加赤石脂、石榴皮;脱肛加黄芪、升麻。

  二、变证

  [伤阴证]泻下无度,小便短少,皮肤干燥,目眶凹陷,啼哭无泪,精神萎靡,口渴引饮,舌绛无津或起芒刺。本证多起于湿热泄泻,由于泻下无度,水液耗损所致。阴津枯竭,肌肤不得滋养,故见皮肤干燥,目眶凹陷。水液不足,故小便短少。胃阴伤则口渴引饮。
  [治法]酸甘敛阴。
  [方药]连梅汤加减 生地、芦根各15g,乌梅、麦冬、白芍各10g,黄连、阿胶、甘草各6g。气虚欲脱者可加服生脉饮。

  [伤阳证]暴泻不止,便稀如水,面色苍白,神疲气弱,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象沉微。本证多见于暴泻久泻,由于脾肾虚败,命火衰微所致。阴寒内盛,则便稀如水,四肢厥冷。阳气衰败,则面色苍白,神疲气弱。
  [治法]温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龙骨、牡蛎各10g,红参、附子各6g。久泻不止加干姜、白术。如证见阴阳俱伤者,治宜阴阳双补,可将上述两种治法同时加以运用。

  【中药成药】

  1.泻速停冲剂:具有清热利湿、健脾止泻、解痉止痛的功效。适用于秋季腹泻及迁延性、慢性腹泻。6个月以下每次1.5~3g,6个月~1岁每次3~6g,1~3岁每次6~10g,3~6岁
每次10~15g,6~9岁每次15~20g,每日3~4次。
  2、.温脾止泻丸:具有温中散寒,健脾止泻的功效。用于脾寒阳虚泻。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2/3丸,6~9岁每服1丸,日服2次。
  3.小儿腹泻宁糖浆:具有补气健脾,和胃生津的功效。用于小儿腹泻呕吐,消化不良。1~3岁每服3ml,3~6岁每服6ml,6~9岁每服9ml,日服2次。
  4.小儿止泻片:具有健脾利水,涩肠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泻。1岁以内每次2片,1~3岁每次3片,3~6岁每次4片,每日3次。
  5.小儿止泻安冲剂:具有健脾和胃,利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小儿脾虚腹泻。开水冲服,1岁以内每服3g,1~3岁每服6g,每日3次;3~6岁每服12g,每日2次。
  6.小儿健脾止泻丸:具有温中,健陴,止泻的功效。适用于小儿脾胃受寒,水泻不止。6个月~1岁,每服1/2丸,1~3岁每服1丸,日服2次。
  7.消食健儿冲剂:具有消食健脾的功效,适用于小儿伤食泻。3岁以下每服5g,3~6岁每服10g,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五肉汤:莲子肉18g,山楂肉10g,诃子肉7.5g,乌梅肉3g,大枣肉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适用于迁延性腹泻。
  2.诃子防风汤:诃子5g,防风10g,陈皮10g,麦芽5g,葛根10g,山楂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饭前服。适用于婴幼儿腹泻。
  3.止泻散:焦苍术、焦山楂各等份,共研极细末。1岁以下每次1g,1~3岁每次1.5g,3岁以上每次2g,每日3~4次。适用于小儿湿性腹泻。
  4.鸡金枯矾散:炙鸡内金、枯矾各50g,共研细面。3~6个月每次1g,6~12个月每次1.5g,1~2岁每次2g,日服3次,用白开水或淡盐糖水送服。适用于婴幼儿腹泻。
  5.消食和中汤:苍术6g,茯苓9g,陈皮5g,厚朴5g,法半夏5g,建曲6g,山楂6g,麦芽9g。水煎服,每日1剂,分2~4次服。适用于小儿伤食泻。
  6.腹泻验方:粉葛根3g,炒山药、茯苓、御米壳、香谷芽、赤石脂各10g,米炒荷蒂3 枚,补中益气丸6g。水煎服,每日1剂。适于小儿脾虚久泻。


  【其它疗法】
  
  [针灸]
  中脘、天枢、足三里、曲池、内庭,热重加合谷、大椎,湿重加阴陵泉,针用泻法,用于小儿湿热泻;取中脘、建里、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庭,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痛加下脘、合谷,针用泻法,用于小儿伤食泻;取脾俞、肾俞、足三里、章门,腹胀加气海、公孙,腹痛灸神阙,手足逆冷灸关元,针用补法,并灸,用于小儿脾虚泻。
  
  [推拿]
  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用于小儿寒湿泻;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用于小儿湿热泻;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揉天枢、揉龟尾、拿肚角,用于小儿伤食泻;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捏脊,用于小儿脾虚泻。

  [贴敷]取五倍子、小茴香、肉桂、丁香、胡椒、吴茱萸、木香各等份,焙干研末。每日1~2g,调敷脐部,每日1次,用于小儿寒湿泻;取肉桂、苍术各等份,共研细末。用温水调成糊状,敷脐部,每日换药1次,用于小儿脾虚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