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季小儿腹泻扎堆!什么原因?如何推拿护理?都在这里!

 昭君010 2017-06-14

腹泻概念: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一般超过3次/日)、便下稀薄或水样为主证的一种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消化不良及肠炎等。


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


1.感受外邪:外感风寒暑湿之邪,侵入人体,影响脾胃,使脾胃运化失常则泄泻。


2.内伤乳食:调护喂养不当,乳食过度或过食肥甘,损伤脾胃,传导失司而致泄泻。


3.脾胃虚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迁延,皆可导致脾胃虚弱,脾虚则健运失司,胃弱则不能腐熟水谷,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发为腹泻。


4.脾肾阳虚:小儿禀赋不足,或久病久泻之后,脾虚及肾,肾阳不足,则命门火

衰,不能温煦脾阳、腐熟水谷,以致完谷不化而腹泻。


5.惊吓:若小儿突然耳闻异声,目视可怕之物,以致惊则脾胃气机紊乱;恐则气下,过恐伤肾,肾司二便,而致腹泻。



小儿腹泻6种常见症型:

1

寒湿泻: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腻,指纹色红等。


治法: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处方: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         揉外劳、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方义:推三关、揉外劳温阳散寒,配补脾经、揉脐与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大肠、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温中止泻。

2


湿热泻: 腹痛即泻,暴注下迫,粪色黄褐热臭,或见少许粘液,身热,烦躁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而痛,舌苔黄腻,指纹色紫等。


治法: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处方: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揉龟尾。


方义:清脾经、清胃经以清中焦湿热;清大肠、揉天枢、推下七节骨以清利肠腑湿热积滞;清小肠、退六腑清热利尿除湿,配揉龟尾以理肠止泻。

3


伤食泻:腹泻腹胀,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味酸臭,或口臭纳呆、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指纹紫红而滞等。


治法:消食导滞,健脾和中。  

处方:揉板门、顺运内八卦、揉中脘、补脾经、清大肠、揉天枢、摩腹、分腹阴阳、揉龟尾。


方义: 揉板门、补脾经、揉中脘、顺运内八卦、摩腹消食行滞,健脾和胃;清大肠、揉天枢、分腹阴阳疏调肠腑积滞;配揉龟尾以理肠止泻。

4


脾虚泻 :大便溏薄,水谷不化,食后即泻,色淡不臭,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倦乏力,舌淡苔白,指纹沉色淡等。


治法: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处方: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 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方义:补脾经、补大肠健脾益气,固肠实便;推三关、摩腹、揉脐、捏脊温阳益气;配推上七节骨、揉龟尾以温阳止泻。

5


脾肾阳虚泻 :久泄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指纹色淡等。


治法:健脾温肾,温阳止泻。   

处方: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脐、推上七节骨、揉外劳宫、         按揉百会。


方义:补脾经、推三关温阳散寒,健脾补气;补肾经、揉脐温养下元;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涩肠止泻;揉外劳宫、按揉百会温阳散寒,升阳举陷。

6


惊恐泻:受惊后即泻,便色青,昼则惊惕,夜则紧偎母怀,山根青,头发竖立无光泽,或夜则惊啼,指纹色青等。

治法:平肝止惊、健脾止泻  

处方:清肝经、捣揉小天心、开天门、掐揉五指节、猿猴摘果、补脾经、 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


方义:  清肝经、捣揉小天心、开天门、掐揉五指节、猿猴摘果以镇惊安神;补脾经、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以健脾止泻。


小儿腹泻的饮食护理:



1.患儿腹泻期间宜食易消化之食物

2.按时哺乳,每次吃一侧母乳

3.提倡母乳喂养

4.暂停辅食添加

5.若腹泻患儿出现脱水、酸中毒等症时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总之,合理喂养添加食物要循序渐进,不宜过多、过快、以免损伤脾胃,诱发腹泻。


注:本文作者为山东中医院大学王道全教授,转载请留姓名,谢谢 。本文穴位处方仅供参考,尽量具备一定儿推基础方可操作,如推拿三天没有改善,请及时找专业大夫推拿。


参加齐鲁儿推论坛妈妈微课堂(公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