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则小儿泄泻验案辨析

 爱连说y3kufity 2022-02-24

臣子们儿科孙浩临证要旨

时间:2022-01-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时乐 高军 吴祝平 潘晓星

小儿泄泻分外感、内伤两大类,大致概括为寒湿、湿热、伤食、虚寒泄泻四种。无论何种泄泻,均与“脾”“湿”二字攸关,故《黄帝内经》有“脾病飧泄”“湿胜则濡泻”之说。现介绍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治疗泄泻验案四则,并附辨析。

湿热泄泻

案1:刘某,男,10个月。长夏感受暑湿之邪,身热汗少,大便稀黄,其气热臭,日七八次,烦躁不安,口渴引饮,小溲短赤,舌苔淡黄厚腻,指纹浮红。证属暑湿伤脾,腑阳不司分利,治以祛暑利湿。

处方:香薷3g,清水豆卷4.5g,炒扁豆4.5g,川连0.9g,茯苓6g,炒薏苡仁4.5g,六一散6g(包),鲜荷梗10cm(去刺),鲜生姜皮少许。1剂。

二诊:药后身热汗出已解,便次减少,质较黏稠。舌苔前截已退,中根黄腻,仍以清暑利湿健脾为治。

处方:金银花4.5g,川连0.9g,煨葛根4.5g,茯苓6g,炒薏苡仁4.5g,炒扁豆4.5g,冬瓜皮4.5g,六一散6g(包),鲜荷叶20g。2剂。

三诊:大便已实,腻苔尽褪,患儿嬉笑如常。嘱在“处暑”节气前每日饮以银花露或荷叶露清解暑热,另用炒麦芽、炒蚕豆壳各6g,煎汤常饮,运脾利湿,使患儿安然度过暑天。

按外感泄泻多在夏秋之令发生,有因于暑湿伤脾而成的“湿热泻”,有因于寒湿伤中而致的“寒湿泻”,病因为湿,病本在脾。治疗此类泄泻应以祛湿为主,凡疏风、散寒、泄热、利水,均有祛湿作用。脾喜燥恶湿,湿去则脾自旺矣。此即“外感泄泻,祛湿健脾”。

本案为湿热泻。暑为阳邪,湿为阴邪,暑易清而湿难化,故治疗此症首重利湿和中。湿去绝其化热之源,以免助暑为虐。叶天士云“长夏湿胜为泻,腹鸣溺少,腑阳不司分利,先宜导湿和中”(《临证指南医案·泄泻》),诚为经验之谈。一诊用香薷、豆卷轻宣暑热,稍佐黄连泄热燥湿,余为利湿健脾之品。二诊继续清暑利湿健脾,是令“四季脾旺不受邪”之意。

寒湿泄泻

案2:魏某,女,1岁。素体脾虚质薄,纳少运迟,形体瘦弱。晚秋感受寒湿之邪,以致恶寒发热,无汗,便利清稀,日数行,肠鸣漉漉,神萎,脘满泛恶清水,舌淡,苔白腻,指纹淡暗。本属脾虚,更伤寒湿,水湿注于肠道,必散寒祛湿、温脾利水,始能旋运中州。

处方:藿香4.5g,苏叶4.5g,广陈皮2.4g,制半夏4.5g,煨木香1.5g,砂仁1.5g(杵,后入),炒白术4.5g,煨白芍4.5g,六一散5g(布包),干姜1.5g。1剂。

二诊:药后身得润汗,寒热已解,恶止,便次减半,质稠,腻苔尖边已化。寒邪虽去,湿未全蠲,治以燥湿健脾止泻。

处方:茯苓4.5g,米泔水炒苍术3g,炒白术4.5g,煨木香1.5g,砂仁1.5g(杵,后入),炒薏苡仁04.5g,炒枳实4.5g,广陈皮2.4g,炒泽泻4.5g,乌梅炭4.5g。2剂。

三诊:便泄已止,纳食较馨,神情转佳,已见脾旺之象。唯素体脾虚,恙后仍须温养脾胃。处以中成药理中丸(浓缩丸,每8丸重1.44g,相当于饮片3g),每次4丸,早晚各1次,红枣汤化服。

按本案为寒湿伤中之寒湿泻。因寒湿之邪伤于脾胃之阳,故一诊用藿香、苏叶散寒胜湿,陈皮、半夏、白术燥湿健脾,木香、砂仁醒脾开胃,温六散温中利水,方中加白芍,有补土泻木之意,此李东垣所谓“治脾胃必先制肝”之理也。二诊以燥湿健脾为主,使“土旺自能胜湿”。三诊用理中丸加红枣固本培元,以巩固疗效。

伤食泄泻

案3:吴某,男,2岁。体质素壮,食量较大,近因恣食厚味,重伤脾胃,以致食积不化,腹痛拒按,哭闹即泻,日数行,质稀,味如败卵。嗳噫食臭,温温发热,舌苔黄厚,脉滑实,治以消食导滞,运脾和胃。

处方:整枳壳1枚(开水磨汁冲服,入头煎),焦山楂6g,炒麦芽6g,连翘4.5g,莱菔子3g,茯苓6g,炒薏苡仁6g,炙鸡内金2.4g(研末和服),通草2.4g,干荷叶6g。1剂。

二诊:药后矢气频频,泻虽减而腹部胀甚,舌苔黄腐,脉仍滑实,示宿食业已下行,应因势利导,化滞通腑,勿谓泻不宜通也。

处方:焦山楂9g,炒二丑3g,共研细末,米汤加糖适量调如糊状,顿服。

三诊:药后得厚便二次,中有完谷未化,量多,其气酸臭,午后泻止,热退,腹软,腐苔尽褪,今宿食已去,脾胃初和,仍宜健胃和中。处以中成药资生健脾丸(浓缩丸,每8丸重1.44g,相当于饮片3g),每次4丸,早晚各1次,开水化服。嘱节制饮食。

按伤食泄泻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不主升清,胃气失于降浊,清浊不分,乱于肠道所致。此种泄泻多为能食体壮之小儿,也有胃强脾弱体气不足者。但不论其体质强弱,均应以消食导滞为主。此即“伤食泄泻,降胃升脾”。

本案一诊用磨枳壳、山楂、麦芽、莱菔子、鸡内金、荷叶运脾磨胃,连翘散结清热,茯苓、薏苡仁、通草健脾利水。二诊因宿食下行,乃投山楂、二丑末降胃以升脾,是宗《金匮要略》宿食在下当用下法之旨。三诊运用资生健脾丸以固脾胃,是深得治泻之要也。

虚寒泄泻

案4:章某,男,2岁。周岁断乳后望壮心切,常令饱食厚味,以致食伤脾胃,运纳失常。一年来,大便多濡,伴完谷不化,形体日羸,四末欠温。近来纳食减少,反便次增多,日三五行,质稀薄,色淡黄,味腥不臭,腹胀,喜俯卧,苔薄白,脉缓。证属脾气久虚,进致肾阳式微,水寒偏注大肠,乃泄利不止。治以暖胃温脾,并佐制肝之品。

处方:米炒太子参6g,茯苓6g,炒白术4.5g,煨木香3g,砂仁2.4g(杵,后入),广陈皮3g,乌梅炭4.5g,炮姜3g,肉桂2.4g(后入),淡附片4.5g,甘草2.4g。2剂。

二诊:两日来便次减少,便质已稠,四末转温,腹柔软,神情转佳,方已中窨,毋庸更张,以炮姜易煨姜2片,加红枣3枚。3剂。

三诊:大便已实,纳较馨,脾气久虚,徐图恢复。嘱节饮食,善调养,勿伤脾胃乃佳。予制附子10g、党参20g、炒白术15g、干姜10g、甘草10g、炒山药20g、茯苓20g、炒薏苡仁20g、煨白芍20g,共研细末,每次服用6g,早晚各1次,以红枣6枚煎汤调服。

按虚寒泄泻或因先天不足,脾气久虚;或因后天失调,中阳欠运,或因恙后体虚,脾气薄弱;或因便泄日久,脾肾两虚,凡此均须暖胃温脾,以固后天之本。此即“虚寒泄泻,温脾暖胃”。

案4为虚寒泄泻。方以香砂六君、炮姜、桂附暖胃温脾,乌梅炭敛肝止泻。泻止后,又以附子理中丸调之,其基本点仍着眼于“旺脾胜湿”之道也。孙浩治疗泄泻中后期常以丸、散调理,取缓图固本之意。(时乐 高军 吴祝平 潘晓星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