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传统武学六种形态概论

 等着l70smp782j 2020-11-09

薛圣东

武术这门技能和学问,起源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争斗、人类与人类之间的争杀,它是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武术是以自卫防护,攻击征服,猎取擒获为目的,包括徒手或操持工具,即后来所谓的兵器,进行实用及发挥的技术手段。武术是随着历史的延续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都有其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武术技能存在。中华传统武术在世界武术之林中,其特点和内涵尤为突出和独显另类,原因是中华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易理、医理,融入了儒释道等宗教的宇宙观、生命观、人生观、社会观等多方面修养内容,是“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逐渐演变而形成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质的,具有综合学科专业知识的技艺与学问,因此中华传统武术被誉为“中华传统武学”。

中华传统武学因“以侠犯禁”的原因,始终没有被官府所公开承认或默许。在历经不同朝代的多次禁止民间习武之后,中华传统武学遭到了严重的摧残。中华传统武学武术绝大多数时期是处于隐秘地下的状态中,断断续续地传承着,所谓不绝如缕而已。明朝初叶,是传统武学理论的建立与完善的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武术技艺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时期,然而,由于中华传统武学的学科地位也没有得到官府的正式确认。在经过明·万历,和清·康雍乾时期的禁止民间习武之后,中华传统武学的发展传承再次进入低潮黑暗期。直到清朝后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清政府自顾不暇,中国传统武学武术才又有了广泛发展的空间。自清末已降,至抗日战争爆发时,这一段时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中国传统武术地位空前高涨、声誉日隆、荣耀备显,深受欢迎的时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打拳卖艺成为社会上一种流行的谋生手段,武术行业就此形成。中华传统武学的拳套、单操以及各种武术功法等内容,成为靠开拳坊社教、打拳卖艺之人,挣钱养家、糊口谋生的工具。开拳坊社教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直接的——打拳卖艺养家糊口。而且严格地贯彻“创收开源,只进不出”的八字基本路线,中华传统武学的一部分内容,从此走上了的商业化之路。

西周王朝时期,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简称“六艺”。它是对一个人进行全面学习教育培训的系统化工程,六者缺一不可,古人曾言:“六艺缺一艺,五艺皆半敧。” 明明白白的说明,要全面发展,必须文武兼备,六艺科目如果缺一样,那么,即便掌握了其中的五艺科目,那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六艺中的“射、御”这两项技能内容,也仅仅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武学的一部分内容。中华传统武学贯彻技击为魂魄、养生为根本的体用兼备原则。在技击方面讲究:扬长避短、避实就虚、声东击西、指上打下、示形造势、借势用势、随机就势、舍己从人、随曲就伸、有进有退、曲中求全、借力打力、引进落空,后发先至等技术策略;在养生方面讲究:天人一体,阴阳平衡,涵养气血,多蓄少发,多养少耗,韬光养晦、贵隐不显等符合现代医学健康规范的传统养生理念。中华传统武学在长期的完善发展过程中,既有阳春白雪的高端高雅的小众性,也有着下里巴人的简单通俗的大众性。尤其是在英雄好汉武侠故事传说的影响下,中华武学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华传统武学相比于其他国家的武术来说,是具有可模仿但无法替代的独特属性的,中华传统武学折射的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明智慧的光芒,中华传统武学在技击养生方面的原则策略与技术理念,被中国人民广泛地运用在政治、军事、经济、医疗、教育、艺术、社交、生活等多方面领域里,尤其是明清以降,凭借武当内家武术的异军突起,内家拳学,独树一帜,蓬勃兴起,中华传统武术成为一门高深的武学而更令世人不可小觑。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小学中学大学的层级划分,任何一门技艺的水平都有高低不同之差别,此外,不同的人对于中华传统武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一致,因此中华传统武学在漫长的完善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呈现出各色各样不同的类型和状态,这既体现了事物发展本身的自然规律,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武学这门独立学科的特殊性。中华传统武学的存在形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六种:

一、打拳搏击形态;二、竞技求名形态;

三、练功求技形态;四、习武知医形态;

五、通医合道形态;六、 入道进阶形态。

第一、打拳搏击形态

“武”字,按汉字造字法的分类属于会意字,由止、戈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其涵义是一人企踵握戈,企踵的原义是翘脚后跟,即一人手握兵戈,蹬地起身,搏斗拼命之意。而非有些人望文生义,曲解武的本义,说什么止戈为武,武是为了和平等等。武字的本意就是起身搏斗,武术的第一属性和功能就是搏击,所以习武必要先学会打,不仅学会打人的手段,还要学会防御别人打的技术。搏斗技击功能是中华传统武学的魂魄,这就好比人活在世上,第一个需求就是生存,有吃的有喝的,能满足温饱就达到生存目的了,俗话说,有眼儿就是窝窝头儿,是干粮就能充饥,只要能确保活着,不被饿死,吃什么无所谓。处在这一阶段层次形态上的习武者们,常常把搏击打斗当成传统武学的全部内容,认为习武就是练格斗本事,至于武学中所蕴含的易理、医理、道理,以及养生健身、性命之道的修行等方面的内容,根本不闻不问。更有甚者,许多习武者,甚至对格斗技击以外的也属于传统武学内容的技艺学问,讥笑嘲讽,讽刺挖苦,嗤之以鼻,认为是扯淡荒唐、故弄玄虚。就如有许多习练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的习武者们,认为易经与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没有一点关系,练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只管出大力流大汗练就是,不必懂什么太极之理阴阳之道八卦之变。从中华传统武学的系统整体来说,处于这一阶段形态的习武者们,坚持的是单一的武术观点,习武目的非常明确简单,认为拳脚套路打斗就是武术,用世俗直白的说法就是“打拳”。处于这一阶段形态的习武者们,每次练习要么自己练习攻防,要么进行相互对搏训练,总之是追求拳头腿脚在实际攻防中管用实用。他们并不希望、也并不要求掌握更系统完整的技击技术,三拳两脚也成,多几招几套也可。好勇斗狠,皮肉操练,筋骨运动是打拳搏击形态习武者们的最突出特征。大家不妨看看公园里那些只知打磨皮肉,打拳如狗蹦,气喘嘘嘘、累如狗喘的习武之人;或者打开抖音快手、火山西瓜等媒体,看看那些咬牙瞪眼,呲牙咧嘴,要么表情沉重,如丧考妣;要么两眉紧锁,表情愤恨,如妻偷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的习武之人,大家便尽可将其归类为打拳搏击这一形态。

第二、竞技求名形态

靠努力奋斗,出人头地,这样的人生规划无可厚非。打擂台,比胜负,这种传统古以有之,尤其是近代以来,受西方体育竞赛运动的影响,拿奖牌奖状奖杯,当冠军夺名次,追名逐利,成为许多人为之习武的目的。并且由故意到习惯,由习惯到自然,最后,理所当然地把竞技求名当成了中华传统武学的核心价值观;把奖牌奖状奖杯冠军,当作中华传统武学成功的标志。竞技求名形态的习武者们是有比赛就参加,有活动就响应,其中有些人以能拿到十块二十块乃至百块奖牌奖状作为人生的成功与荣耀。尤其是在国办体育,政府管武术的体制下,中国的传统武术行业,涌现出大批的有别于旧时代帮派门户的学会、总会、协会、研究会,以及各色各样的“发展中心”“研究中心”等政府或民间的武术社会团体组织,随之应运而生的是多如牛毛的主席、会长、主任、顾问等各种职务头衔的“传统武术人士”。在各种比赛运动会、交流会、表演会、展示会、联谊会上,与会者们亮出各自的名片,名片上面印的都是闪光刺眼,但都不发工资的头衔职称。这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者”、掌门人、关门弟子、独家传人等,更是成了一些武林人士特别在意的噱头和自我推销的招牌。讲辈分、讲门户,甚至不惜以拜坟头拜遗像的方式攀高枝充大辈,过分地夸大自家的师承地位。师承名分成了许多武林人士,张嘴必须首先强调的事情。此外,还有一些人,他们曾经拜过师,年轻时曾经练过某门某派的武术,这些人热衷于参加各类武术人的聚会活动,他们以武林人自居,或满足于论资排辈的优越感,或满足于闲谈阔论的爽快感,或着眼于人际关系的联络,以及各武术门派的旧闻掌故的传闻等等,不一而足,究其实质,与其说这些人在从事武术的习练,不如说许多人,练的不是武术,而是一种情怀而已。许多人自身毫无传统武术功夫技艺的传承可言,却非常乐意并陶醉于武林中东家长李家短的是是非非。更有一些武术票友武术发烧友般的传统武术习练者,年青的时候,就没下过功夫,岁数大了,忽然摆起资格资历和架子来,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用一些完全错误的技艺,热情热心地胡教乱教,仅凭自己的粗浅理解,信口开河,误导热爱武术的后生们,把好好的孩子,要么练成木偶,要么练成残废。许多人打着多少代传人的旗号,招揽蒙骗那些不明真相,热爱传统武术的吃奶群众,进行洗脑驯化,让这些人,叩头拜师,发誓效忠门户效忠他个人,以制造大量的套路奴隶和门户走狗。还有一些更为恶劣缺德的人,公然无耻到了极点,这些人改套路、编套路、创门派,用所谓关门弟子、独传弟子、秘传弟子、地下弟子的所谓名分,哄骗蒙骗不明真相的传统武术的爱好者和习武者,甚至能公开地宣称:“我就是教花拳绣腿的怎么了?”引发社会群众对传武打假的强烈呼声。

中国传统武术的没落消亡,走到今天的可悲可叹可怜的地步,除了人所周知的黑手与原因以外,传统武术界的蛀虫败类小人,既是中国传统武术丧钟的敲钟人,也是中国传统武术祖坟的掘墓人,他们同样是邪恶的帮凶,同样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罪人。现代武术框架下的竞技比赛表演套路,作为中国近代特产的“现代武术运动”, 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下了大力气,出台了一系列甲组乙组拳械比赛标准件套路,尽管遭到了中国传统武术界广泛普遍的不认可、抵制和反对,但是,由于是国家办体育,政府管武术的政策和产品,在国家统一体制的强力推动下,也对中华传统武学竞技求名形态的发展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竞技求名,再进一步直白地说就是求名求利,在急功就利,迫不及待心理因素的驱动下,处于这一形态的习武者们,还表现为一大批利用武术为谋生职业的习武之人,他们习武的目的就是开拳馆办训练班,在这样的大前提、大环境下,难免良莠不齐,好为人师,现学现教,乃至于编而后教者有之,造成了中国传统武术产品销售市场的鱼龙混杂和真假难辨。说到底,这类把传统武术当商品进行销售的行为,与传统武学的传承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第三、练功求技形态

中华传统武学,作为一门综合的独立学科,它是有着完备的系统内容和独特性的:“1重术轻力,2重智轻勇,3用意不用力,4以练保战,5重视手法,6上轻下实,7借势顺力,8以气催力,9以气护身,10息力生气。”(于志钧著《中国传统武术史》207页)中华传统武学的这十大特点是有别于其他国家搏击技术的独特之处。冷兵器的广泛运用,以及热兵器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武学中的武术——攻防技艺,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例如,运用兵器提高杀伤力的快捷的手段成为绝大多数习武者的共识,以往耗费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练就的铁砂掌,金钟罩,铁布衫之类的武功,逐渐成为表演的把戏节目,因为铁砂掌、金钟罩、铁布衫之类的武功,远不如一把短刀和一把利剑省事省力。所以,许多习武之人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打拳搏击训练之后,自然地便感到应该学习系统完整一些的搏击技术,于是就有了对武学更深入的追求,这就是习武进步至练功求技的形态了,这是在层次上的提高,这时的习武者所关注的武学内容,在技术层面上开始不断提高拓展,不仅练拳,还练功,拳功兼练,此时的习武者已经改变并脱离了以往单一的武学观念,从单一的打拳搏击形态、竞技求名形态中的纯粹体力劳动者,转变为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一名文武兼修的工作者。从简单的蛮练蛮打,单纯拼体力的搏击运动,转向搏击技术含量与技巧的提高上,在招法上更加突出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巧破千斤,借力打力,借势用势,后发先至等技术策略,此外,增加了俗称练功的以提高打击速度和打击强度为目的的训练手段。这如同一个人在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经济条件宽裕,进入小康生活之后,便开始讲究生活情调和提高生活质量一样,已经从人生的生存要求转向人生的生活目的了。处在中华传统武学练功求技这一形态的习武者们,他们习武的目的是谋求能够系统地掌握一门武技。具体表现在:一是重视传统武术的理论性,喜欢阅读传统的拳谱拳论,钻研相关的拳理书籍;二是重视武术的系统性,已经不满足于三拳两脚,一知半解的武术水平,立志追求掌握完整的一门武术技艺。其内心对所学武术技艺充满了更高更深的追求,已经树立起了严肃的技艺观念和严谨的学问意识。三是重视武术的传承性,要求所学技艺源流清晰,讲究技艺系统完整,传承历史分明有序,技术理论配套完备。四是重视武术的道德性,既讲究对自身内在无形的道德层面的修养,也重视外在有形的传统武行规矩和礼仪的遵守。俗话说好,真正的老师是教功夫的,而普通的教师是只会教套路的。学者以此,自可以区分习武者及武术老师的水平与类型。

第四、习武知医形态。

造物主创造了人类,使人类成为自然界中高级的智慧生命体,使得人类与自然界的动物形成了巨大的差异,不仅如此,人类自身的智慧所能达到的认知层次也是不尽相同的。按照中华道家修真的对待观,人类的认知程度其实可以划分为九个层次:①知冷知热;②知饥知饱;③寻医问药;④知医知药;⑤知修知炼;⑥入道进阶;⑦得窍开关;⑧筑基得药;⑨结丹炼己。

第一个层次知冷知热,这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本能,动物知道随着季节的变换进行迁徙,人类知道随着天气温度的变化加减衣服。

第二个层次知饥知饱,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在进食时是永不满足的,会一直吃下去,直到胃口装不下为止,是没有理性节制的,甚至会因为不停地无节制的吃而被撑死,可以说动物是知饥不知饱,民间有句俗语:“人不宜好、狗不宜饱”,也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之谚语。人类与动物不同,人是有理智理性控制能力的,不仅知饥,而且知饱,每日合理进食,其数量有合理的安排与控制,不会拼命胡吃海塞,把自己撑死。当然,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不知节制的人,那些饕餮无度,为了大快朵颐而把自己撑死的人,其实依然停留在普通动物的层级上。

第三个层次是寻医问药,当一个人感觉自身不舒服,某个部位有疼痛痒麻胀寒凉等不适感时,会主动四处寻医问药,检查诊断,调理身体,保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这是人类呵护自身生命的最直接最基本的体现。

第四个层次是知医知药。能够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懂得运用医学之理为自身服务。当身体遇有不适时,除了懂得及时地寻医问药之外,还懂得自我调理,医治疾病。落实在传统武学形态上就是习武知医的形态。

第五个层次知修知炼,不仅懂得及时地寻医问药,懂得自我调理,医治疾病,而且,还懂得自修自养,道家修真有言:知修知练,方为人也,落实在传统武学形态上就是对应着通医合道的形态。

第六个层次入道进阶,这是通医合道之后的深入提高的过程。

至于第七个层次得窍开关,第八个层次筑基得药,第九个层次结丹炼己,这三个层次,由于涉及到道家修真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阅读道家修真相关经典书籍加以了解,所以,本文在此略过,就不做详细介绍了。

许多习武者随着自身功夫技艺的深入,转向对武学真谛的思考、感悟与追求。这好比是一个人,当自身生活水平达到中产阶级小福小贵的水平阶段以后,就不仅仅是善于讲究自家的生活质量了,而且还特别注重家人与自身的健康,如同有钱的中产白领阶层们办个定期体检卡、健身理疗卡,温泉保健卡一样。中华传统武学,以技击为魂魄,以养生为根本,技击与养生,体用兼备,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当习武者从练功求技转入习武知医,技击与养生兼修兼练时,这标志着一个习武者正式迈进了中华传统武学殿堂的大门。进入到习武知医形态,这是习武者武学技艺的一次本质的提高,但是距离中华传统武学的通医合道层次,还有一段距离。武术技艺的功夫没有上身,按照传统的说法是尚欠火候,还没得到劲气。然而非常可贵的是,此时的习武者已经开始思索和感悟人类生命的内涵了:我从哪来?到哪里去?生命为何存在衰亡?。诚如斯言,人类大千世界的每一门学科无不包含着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探索,中华传统武学也不例外,因为它是中国人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特殊缩影与载体,中华传统武学是汇集了古人几千年不断实践探索经验与体认,形成了不同的下手方法和完整配套的各色各样的修习功法,中华传统武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其意义也就在于此。

中国的传统武术并不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不是如同做计件工作劳动一样的简单重复,武术技艺的一拳一脚,是中华传统武学的载体,其内涵身心与天地自然的阴阳相合、倒换的问题,武学是对习武者身心的改造,它离不开炁气运用,炁气有何分别?气如何生?气如何长?气如何养?炁如何招摄?这一系列的奥妙,都在被每一个知修知炼、习武知医的习武者们执著地追问、追求和苦苦地探索着。

五、通医合道形态;

中华传统武学修为的本旨是以武入道,变化身心,以形鉴真,返朴归真,天人一体。这天人一体,是习武修真者德艺修行的高境界,天地与我同体,万物与我同根,万物同体,众生平等,善生护生、摄生全生。修习中华传统武学能由拳艺上升到道艺的层次,也就是达到了通医合道的境界,这一境界是所有痴心于传统武学的每一个习武者毕生为之苦苦追求的,有太多的习武者,穷其一生,也没有进入通医合道的境界,更有太多的令人可怜的习武者,甚至毕生都不知道还有通医合道这一高深的武学境界。中华传统武学的高深技艺是极小众的,还必须是专门望天收的关乎性命修行的技艺,它不是谁有钱,谁就能买到;也不是谁想学,谁就能学得到;也不是谁下的功夫深,谁就能功到自然成的事情,因为,方法错误,努力全废,把铁杵磨成针这类励志的引导,是黄鼠狼子熬制的有毒鸡汤。修习中华传统武学,冥冥之中还隐含着:因缘、机缘、慧根、天赋、德行、福报,善果,真传,真练等等诸多要素,可以说要在中华传统武学方面取得成就太难。所以说,如果一个人机缘、慧根、天赋、福报不具备,得不到真正的传授,也就不可能达到通医合道这一高深境界。

当一名习武修真者达到通医合道的境界后,通常会有以下证验:

第一个证验是拳劲上身。太极六合八卦劲气备于一身,功夫上身,得一万事毕,一得永得,养生技击,体用兼备。

第二个证验是明心见性。习武者能勘破有碍,看破红尘,断灭舍离,彻底消除了死亡的恐惧,了悟生命之道,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了生死。

第三个证验是气质变化。习武者能深明拳理,谙熟阴阳之道,由招熟懂劲进入阶及神明的阶段,在行拳中,能知窍用窍,以气合窍,取坎填离,阴阳既济,得炁得劲,敛气入骨,达到了易筋易骨洗髓的作用,所以,身心气质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慧光显现,精神与身体的机能状态都异于常人,这便是进入道艺的切实表现。这如同现实生活中一位博学多识有修养的人,参透了阴阳之道,生命之理一样,他能把所学全都运化在生活之中,一举一动,每时每刻,皆是在拳功修行的状态中,其武学技艺功夫内炼外发,养生自卫的功能浑然一体。尤其是身心气质发生变化后,原本是一个粗野勇猛、霸气侧漏之人,多年之后,变成一位温文儒雅、谦和慈善之人,所谓武人文相是也;原本是一个柔弱胆小、萎靡不振之人,多年之后,变成了一位英姿勃勃,阳刚健壮,豪气十足之人,所谓文人武相是也。精神与肉身同时发生变化,身心同时获益的结果,这便是通医合道后的根本证验,如《清史稿·艺术传四·曹竹斋》一章记载:“至精是术者,其征有二:一则精神贯注而腹背皆干滑如腊肉;一则气体健举而额颅肥泽如粉,兹是皆血脉流行,应乎自然,内充实而外和平,犯而不校者也。”

第四个证验是不药能医。一个人进入通医合道的境界形态后,完全可以通过特别的练功方式,进行自我调理或帮助他人进行调整,而不必采用服药的手段,达到治病调理的目的,正如孙教鸾仙人所言:“金石草木,只可治标,治本则宜用自身妙药。”

第五个证验是不医能治。这与第四个证验不药能医是一体两面的功夫本事,通医合道就是能自我做主,自身有病能明、自身有病能治、自身有疾能自我调理,自然不需要麻烦延医问药了。

通医合道是由普通的练拳行功层次,提高至化功的阶段层次,它是行功的延伸、深化和圆融,它是一个人进入自身灵性修真的阶段,此时的习武者已经由一名单纯的习武者完全转变为一名博学审问、燮理阴阳、不断精进的修真之士了。如形意拳宗师车公毅斋在其拳论中曰:“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吾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再如古人诗曰:“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到此地步,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真正完成了明劲暗劲的转化,进入化劲的阶段。孙公禄堂于《拳训》中曰:“练气归根,技击之道。有形态之强非真强。此盖气散于外。未能归藏也。无形态上之强而堪以为强者。乃是真强。盖已练气归根者。不见形态之壮。不见颜色之威。气不惊。心不惊。但见柔弱。此得内家之正。断人功夫高下。可以望而知之。盖不在其形。而在其气。此亦在己学之精深也。俗人求于皮相。俗人无学而浅学也。古来精于此道者。以练气为根本。此内家真传正学也。”孙公之言,具体详细,有心者可多思多悟。通医合道,对于一位习武者来说,是益处无穷,一得永得的此生福报。进入了通医合道的形态,就好比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了飞黄腾达,进入富贵富豪阶层一般。

六、入道进阶形态。

习武者能达到通医合道的境界和层次,是非常不易的,能进入这种境界是俗世中那些武术家们所谓九段乃至一百段的段位所无法比拟的,也是万千金牌奖状奖杯所无法换来的。但是,从中华武学的修习境界和层次上来说,通医合道并不是中华传统武学的至高顶点和终点,它也不是中华武学的究竟。一个习武者即使达到通医合道的境界,也依然还需要继续努力精进,所谓艺无止境是也。达到通医合道境界之后,再进一步用功深入,按窍神化,则武学技艺的化功境界会进一步提升。所谓化功是行功的深化圆融,是一个人进入自身灵性修真的阶段。修真者早已明心见性,勘破有碍,看破红尘,不为名利权势、义气酒色、儿女情长所左右,心如止水,内心如如不动,断舍离灭,了脱生死。其在性功,尤其是命功的修为上获得了更确实的证验,身心气血,时时得养,精气时时得化,武学技艺之内劲,含藏于内,敛气入骨,行洗髓变化之功。玄关开启自如,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曜、八卦、九宫,都能通过自身武学技艺具体地在自身得到证验。隐显一体,一举一动,皆有所本,内景外相,均有所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七十二地煞之焏,与三十六天罡之焏,相合而为一百零八天地合数,先有内景、方有外相。理上事,功上事,身上事,一得永得,正如古人所说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修真过程。处于这一形态的习武修真之士,如古诗所云: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韬光养晦,和光同尘,低调深藏,贵隐不显,化有形于无形之中。好比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大富大贵之人,海内外都有财产,狡兔三窟,四海之内皆有藏身安身之地,财产丰厚而安全,家庭稳定而幸福。前院挺热闹,后院很安静,有动有静,自主快乐安逸安静,全家和谐祥和安宁,天马行空任我独行,花天酒地随我心意,美境美妙美不胜收,游哉悠哉,潇洒自如,甜蜜无比。正如三丰祖师所言:“福报如三辈天子,智慧胜七辈状元。”此正所谓,仙人也。

中华传统武学犹如一座雄伟巍峨的大山,这座大山黄金宝石奇花异果珍贵药材应有尽有,故称之为宝山;这座大山高耸入云,险峻陡峭,歧路多多,一步一景,风云变幻,神秘莫测,故又可称之为圣山。每一个习武者奔向这座神秘的圣山宝山时,虽然心里的小算盘不尽相同,但是都想有所收获,去不空回,都期盼着通过自己辛勤的努力与攀登实现满载而归的目的。所以,大家在出发时都预备了大筐小篓、大包小包。可是,当进山的人们经过一番长期的辛苦,从这座宝山圣山返回时,收获结果却大不相同,有的人大包小裹地背回了一大堆草药山野菜;有的人背回来黄金宝石美玉;还有许多人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带着一身的疲惫伤病落寞地返回;还有一种人虽说看似空手而回,但是满脸得意,一身喜悦,因为这些人带回了埋藏黄金宝石地点的路线图,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总之,一个人追求什么,做出了怎样的付出,其结果是显然不同的。

中华传统武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特殊学科,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上,武学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尽相同的。中华传统武学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中华传统武学大家庭,如同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美食,名师主厨、价格昂贵、食材珍稀的名菜,毕竟是少数小众高层次的消费,更多的菜品还是排挡伙夫主勺的家常小炒,价廉实惠,量大口重的普通大众饮食。一、打拳搏击形态;二、竞技求名形态;三、练功求技形态;四、习武知医形态;五、通医合道形态;六、入道进阶形态,这六种形态生动地体现着中华传统武学的丰富多样性和真假复杂性。

人类的进步成长都是从低级开始,逐步发展到高级的。一个人今天落后,并不意味着永远落后,人类的进步成长都是从低级开始,逐步发展到高级的。因为,明天会进步、会成长。落后不可怕、也不可耻。可耻可恨、可悲可叹、可怜可笑的是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固步自封、惟利是图、胡编乱造、故意造神、盲目崇拜、自欺欺人、图财害命的思想和行为。如果一个人永远把无知当荣耀,永远把错误当正确,那么也就永远没有进步的可能了。中国的武术界,还有一种令人发指的可恨行为——不仅自己不进步不提高,反而阻碍他人的成长前进,并且还用错误的训练方法,去误导他人的进步与成长,这便是令人无法理喻近于邪恶犯罪的行为了。

学问技艺本身无善恶,传统技艺谁练谁得,“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书生本当奴才用,好汉原为酒食谋。” 学艺在人,用武在人,菜刀可用于家庭料理,也可用于杀人抢劫为非作歹,能看懂中华传统武学,也就能看懂中国,看懂中国人。天道本无情,正邪同存在,然天道无适莫兮,常与善者。让一门特殊学科没落乃至败坏的,不是自然灾害的原因,而是出于人心的险恶。人心好了,武学就好;反之亦然,武学好了,表明社会也就好了,人心也就正常了。

体育是西方在近代提出并发展起来的竞技比赛运动项目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所有竞技运动项目总和的简称。把国家允许保留下来的中国传统武术的拳术套路运动部分当成中国传统武学的全部,然后故意地把它归入西方体育的范畴中,这等于变相地说中国的传统武学就等于体育运动,这是贬低矮化和扭曲中国传统武学的基本概念和属性。因为,中华传统武学是独立存在的一门特殊的综合性学科。它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内外兼备,道德并举,性命双修的形式,体现了中华传统武学所具有的鲜明的不可替代的中华民族特殊属性。中华传统武学中的文武医阴阳等修习节目,丰富多彩。有动功,有静功,有动静一体的技术功夫。既有打法,又有练法。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华传统武学的魂魄就是练技术成道艺,功深而入道,达到内可养生护命,外可自卫保命的目的。

中国应该借鉴他国已经成为世界竞技体育项目的拳击、空手道,跆拳道、柔道等竞技项目的成功经验,发展出具有可比性的中国传统武术竞技项目,如此这般才能让中华传统武术的某一项进入到世界竞技体育的体系中,中国的传统武术才能从根本上枯木逢春、起死回生、才能够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也只有这样,中国的传统武术才能不被世人诟病为“不像体操、不像舞蹈、不像武术、不像杂技”的“四不像套路游戏”,也只有这样,中国的传统武术才能真正的为世界人民所广泛喜欢、热情接纳和积极参与。中华传统武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遗产,它是一门大学问大学科,任何个人、任何组织团体,任何门派,任何所谓套路竞技化运动,任何搏击散打形式,都无法全权代表中华传统武学。中国的传统武学“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博大精深,独具民族鲜明特色,独具历史古老风格,怎么就能在当今社会,沦落成旧时代街头打拳卖艺般的武术套路表演呢?把不具有比赛特性特质的中国传统武术套路,硬性地当作竞技比赛的运动项目形式,把中华传统武学武术定义为全民健身的体育运动形式之一,以此力图让中国传统武术进入世界竞技体育的体系之中,这是自身定位和出发点的错误,是自毁长城的愚蠢之行,是自掘祖坟的邪恶之举。中华传统武学要兴旺发展,首要的在于思想的反思与理念的更新。中华传统武学不是一般形式的全民健身体育运动形式,中华传统武学是一门养生修身之学,它能让习练者去疾强身健体,越练越健康,延年益寿,而不是戕生自杀,用来制造大批精神病患者和身体残疾者。中华传统武学是一门智慧之学,它不是让人的思想越练越愚蠢、越练越僵化,而是让习练者越练越聪明、越练越富有智慧、越练越有创造力和行动力。中华传统武学是一门内外兼修,道德并重的特殊综合学科。它承载的是中华文明中有关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惩恶扬善、生死解脱、善恶报应等道德约束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奉献给全人类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华传统武学作为中国诸子百家学科中的一门,它不如军事航天科技那样高深,也不如民生经济教育医疗那样重要,根本算不上是件国家大事。但是,中华传统武学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理应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重视,理应有一个名至实归的学科地位,理应得到国家的依法严格保护。国家这样做,一是对国家有利;二是对民族有利;三是对世界有贡献。因为,中华传统武学是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可贵之处在于其所包含的人们称之为道艺的——形而上学的无形精髓内容。它以历史久远、有续不断、历久弥新、理精法密、有证有验,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一个习武者和每一个武术爱好者的精神世界与思想行为,对国人的思想与行为产生着持续而多元化的影响。

中华传统武学历经百余年,目前,已经传播到世界许多的国家,虽然中华传统武学经历了无数的蹂躏践踏、遭受了多种的屈辱绞杀和打压,但是,中华传统武学始终没有被灭绝、始终没有被杀死,因为,世间能够被毁灭的,只能是有形的宫殿。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未来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明天。中华传统武学,人天之学,与时俱进,与道偕行。

中华传统武学既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

《周易》剥卦曰:“坤下艮上,不利有攸往。”

《彖》曰:“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圣言不虚,有心同道,心领神会!

作者附记:

庚子中秋节前,历经二年多时间的酝酿和十多次充实修改形成的稿件大样,意外出现了文稿误删遗失的情况。郁闷与痛苦之余,静心思过,慢慢回忆,从新写起。又经过一个多月,十余次的修改,今日终于完成。深感人生在世,想成就一件事情,多么不易,诸事必因缘际会,方能圆满。天时地利人和,首看天意能否成全。感谢上主赐予诸般智慧恩典,令此文圆满完成发表。文中观点,虽经反复推敲琢磨,然仍为一家学术之言,绝无强加读者诸君之意,梳理调达以飨同道读者诸君参考而已,若有启发共鸣,则丹霞子欢喜备至。恳请方家隐士大德高人,前辈同道,予以批评指点!丹霞子感激不已,是为盼!

2020年11月9日于连滨梅鹤楼之悟理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