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柳如是的咏柳词,不少学者认为不可能是她写的,陈寅恪说公道话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11-09

古装剧中,在那花街柳巷处,总会安排一个“花魁”式的人物。一般这种人物的设定都是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看多了这种剧,总有朋友问我:“这应该只是一种想象吧,古代这类女子不可能真的这么有才吧?”

每次回答这类问题,笔者都会让对方去看一看柳如是的诗词书画作品。她的才华,比起这些电视剧里塑造的才女形象只会更令人钦佩,原因在于她不只有才,还是一个有气节的女子。

柳如出身贫苦,早年辗转被卖至风尘之地,但她却洁身自好,凭着一身才气受到众多才子的追求。后来和钱谦益在一起,相守多年。清人入关后,柳如是宁死不肯降清,本已降清的钱谦益也在她的影响下称病辞归。当年南宋才女李清照写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柳如是当时的举动其实就是李清照笔下的“人杰”。

或许是因为这样的气节,后世学者对她的人品多有赞叹。但令人遗憾的是,欣赏归欣赏,很多学者却始终不太肯承认她的才学。打心底,或许他们就认为这样一个没上过一天学堂的柳巷女子是写不出好的作品来的,对于这种质疑国学大师陈寅恪很是反感。那么柳如是到底有没有才华?我们先来看一首她的咏柳词:

《金明池·咏寒柳》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这是一首咏柳词,咏的是一株在萧瑟冷风中独自飘飞的寒柳。写此词里,柳如是还没有遇到钱谦益。在此之前他曾与大才子陈子龙在一起,飘零多年的她曾以为找到了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不曾想这位陈大才子却是有妻室的。在种种压力之下,柳如是不得不与他分开。这首词正是感叹自己身世的坎坷,那柳絮飞花正是暗合词人自己。

纵观这首词,有3个一般文人都很难达到的高明之处。首先,词人明明是在咏柳,但全词硬是没有出现任何一个“柳”字。词人像是在炫技,用了“霜条”、“飞絮”、“重帘”等多个替代词,就是不提这个“柳”字。这种炫技是成功的,读来我们并不会觉得这些词用的生硬。

其次,这首词其实通篇都在以柳树写自己,但却完全不著痕迹。只在最后几句写怀念旧人时,女主人公才出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有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柳如是做到了这一点。

再次,全词在意境的渲染上是极为高明的。雨、烟、东风、月、夕阳等意境一一引入,随着时间层层铺开,词人的情绪也层层递进,相思由斜阳到月下,一笔勾勒,凄情层层渲染,非常具有感染力。

只凭以上这3点,柳如是这个才女之名就非浪得虚名。但偏偏就有不少名家认为,这首词不可能是她写的。“一个风尘女怎么可能写得出这样的词”,很多学者读完这首词都犯嘀咕。对于这种说法,国学大师陈寅恪第一个站出来说公道话,他表示:

然今日尚有疑河东君之诗词非其本人所作者,浅识陋学,亦可悯矣。

陈寅恪说的这位“河东君”正是柳如是。对于陈寅恪此举,笔者十分欣赏。因为人家是风尘女子,就认为这样的词不可能是她写的,这种想法确实是浅识陋学。陈老说这类人可怜得很,一点儿都没错。

谁说能写出好词的,就一定是士大夫文人。填词这种事,一来靠的是苦学格律、炼字之艺,柳如是多年来苦学于此,自然能有所成;二来靠的是真情实感,这首咏柳词通篇都是以咏柳喻己,之所以能这么出彩就是因为字字发自肺腑,与一般无病呻吟的词作相比,自是天壤之别。

对于柳如是,陈寅恪是非常推崇的,一向惜字如今的他花了大量的时间为其作传,编成了一部《柳如是别传》。除此之外,王国维、郁达夫等人也都对她很是推崇。虽一身飘零,但死后能得到这些文坛巨匠们的钦佩,也算是一种安慰吧!大家喜欢这首词吗?欢迎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