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话中的死亡与儿童(上)

 hl1bwcdm 2020-11-10


秦晗

诗人惠特曼在《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中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就像诗里写的,你最初读到的东西,你最初看到的东西,以后就会变成你的东西。童年的阅读经验往往构成一个人生命的底色。通过文学作品的引导,可以逐渐完成对儿童灵魂的净化和心灵的塑造。儿童文学就是立足于儿童生命空间的文学。童年这样一个带给人们宝贵、纯真、梦幻感觉的时期,他们的内心是空白,需要从生活中不断填补营养,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他们心中充满了好奇和疑问,而童话这一奇幻的世界正好契合了儿童求知的心理,能够让儿童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寻求生命的真谛。在儿童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单纯的,“用他们已知的东西对未知的事情进行简单的类化,从而得出新的判断,是他们思维活动的一条重要规律……不要说动物,就是你跟他们讲院子里的两棵树由于寂寞聊起天来,他们也深信不疑,只要你讲的头头是道。在小孩子那儿,现实这一文本还没有深入地占有他的思维,有一个巨大的模糊地带,这就给童话假定留出来了空间。”就是这种单纯的内心正好能够接受童话这样奇特的世界。

童话从其产生起,在整个流传过程中都吸收了社会文化,像一条河流经千沟万壑的大地,会把各种水流及沙石都汇集于其中,是儿童文学最优秀的代表。提及童话的主题,我们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亲情、爱情、友情、大自然等等,这些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死亡作为人类永恒的不可缺失的话题,在文学中,死亡与爱情和战争一起被视为三个亘古如斯的永恒话题,在童话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主题,尽管死亡并不是童话关注的主要主题,但是它的存在带给儿童的却是其他主题无法替代的。

一、死亡:一个童话不可回避的话题

“我们一生的日子中最神圣的一天,是我们死去的那一天,还是最后的一天——神圣的、伟大的、转变的一天。你对于我们在世界上的这个严肃,肯定和最后的一刻,认真地思考过没有?”伟大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在他的童话《最后的一天》中如是写道,以启发儿童对死亡的思考。诚然,儿童是远离死亡最远的一个群体,它并不是童话主要关照的主题,但是死亡在童话中是确实存在的一种现象。

童话不仅仅总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从童话诞生起,死亡就在童话中出现了。在早期的童话中就有很多对死亡的描写,如格林童话、贝洛童话中,最原始版的《小红帽》就是一个充满血腥死亡的故事,小红帽和外婆最后都惨死在大灰狼嘴里。当童话真正成为作家的一种新的创作体裁后,童话中对于死亡的表现更加深入。作为第一个在个人创作中取得丰硕成果,并具有里程碑似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创作了约170篇童话,其中有近三分之一与死亡相关;王尔德的童话中,除了一篇《少年国王》,都是以主人公的死亡结尾;日本童话的元老小川未名也有将近一半的作品提及死亡,只是手法更加含蓄……

死亡在童话中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也有其意义与价值。

死亡伴随着儿童成长的每一步,无论是自己心爱的宠物,还是精心培植的花草,甚至是疼爱自己的亲人,接触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与生活是文学的源泉,而童话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童话不仅仅只是幻想,当然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既然儿童生活中存在死亡,那么童话中也就会不可避免地表现死亡。

对于死亡,以往父母会哄骗孩子,以使其避免直面接受这些不幸,然而孩子终归要长大,终有要面对的一天。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理解死亡的真实含义,这时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触或渗透,儿童心理会产生欺骗的感觉,导致对成人的不信任。同时对于死亡也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心理,难以接受,这样的心理也许会伴随他的一生。所以一味地让他们呆在一个没有死亡的温室里,逃避残酷的现实是毫无益处的。同时,许多研究都表明儿童是关心死亡的,正是因为儿童对死亡的关心,许多国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开展“死亡教育”。童话这一奇妙的艺术,作为最富儿童文学特点、最能体现儿童文学审美特征的文体,可以找到合理的切入点,用多种方式和表达,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增强死亡叙事存在的空间和描写的自如性。同时童话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类,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童话中的死亡可以用一种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告诉儿童什么是死亡,引导儿童正确看待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念,帮助他们从死亡的恐惧中走出来。

死亡在童话中的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其文学价值上,同时其在儿童的心理健康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弗洛伊德从无意识的理论出发,认为童话就是儿童的梦,它帮助儿童宣泄不安、恐惧、仇恨等情感,能缓解儿童的焦虑,帮助儿童在想象中减轻困扰他们的无意识压力。与普通的梦所不同的是,童话故事表现的梦幻是十分微妙和独特的:它不但具有梦的一般特征,而且是“集体无意识”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童话的心理治疗作用再次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在众多心理学学派中,精神分析学学派是最多将童话应用到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学派精神分析学关于人类个性的理论认为,童话中的大量信息体现着人类的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这些信息会不同程度地起作用。在克服自然人面临的困难时,在克服心理障碍时,这些故事总会影响儿童的心灵,帮助他们以意志力量战胜前意识和潜意识中的心理压力。故事还能提供超越自我所需要的办法。”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对那些不幸的孩子来说,童年是治疗创伤的好时机,他们从作品中学习化解痛苦的知识和方法;对那些幸福的儿童来说,这些故事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了解人生,尽早武装自己。也就是经历死亡的儿童可以在童话阅读中释放情绪,化解痛苦;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死亡的儿童,童话中对于死亡的表现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了解死亡,以面对未来的死亡经历;而对于那些对死亡恐惧的儿童,我们可以通过童话中的死亡表现,告诉他们死亡并不可怕。

二、儿童的死亡认知与童话死亡表现特点

孩子对于死亡的想象,随年龄、心智成熟程度与经验不同而大有差别,西方学者将儿童对死亡的认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儿童3-5岁时期,这个阶段儿童知道他们需要吃饭和呼吸来维持生命,他们想象不出一个人没有这些特征会是什么样子,因此他们将死亡看做一种睡眠或者一种暂时的状态。但是他们知道死亡不同于生命,例如大多数儿童知道死人是要埋在地下的。同时,这个阶段的儿童是分不清幻想和现实的,因此他们认为人死后是可以再生的。第二个阶段是在儿童5-8岁时期,他们逐渐认识到死亡是人类的最终结果。尽管他们开始接受其他生物也会死亡,但是无法接受自己也会死亡的事实。这个阶段儿童讲死亡归为外因。他们认为生命是由外在力量给予或拿走的,他们将死亡拟人化。这个时候儿童对死亡的恐惧,更多的是缘于死亡的神秘。第三阶段为儿童9岁以上时期,这个阶段儿童清楚地认识到死亡是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正是因为对死亡的成熟理解,导致了他们对死亡的畏惧、焦虑。

本文作者

秦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