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高考: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情怀

 新用户6516h3hB 2020-11-10

艺述史官方原创

今年的3月31日,教育部宣布:今年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1071万考生将于7月7日-8日参加高考。高考这个话题也提前冲上了热搜,那今天,月涵就和大家聊一聊古今高考的不同。

首先高考这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但是科举和高考,只是形式差不多,内容还是有差别的。那么保留到现在的形式都有哪些呢?


试卷的保密性

在古代有“糊名考校”的制度,据说是开始于唐朝,但真正形成制度并且很完善是在宋朝。在宋太宗时期,社会上的风气很差,考试这块呢也出现了作弊现象。当时的监丞陈靖就推行了“糊名考校”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把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都糊住,等阅卷完毕,成绩公布后,再拆卷。


准考证

准考证在古代称为“浮票”。我们现在的准考证上面有姓名、照片、学校、身份证号、考生号等信息。而古代没有照片,但是要确保身份,一般会在“浮票”上写上姓名,年龄,体貌特征。比方说:中等身材,有无胡须之类的。


考场

我们现在进高考考场都需要手机关机,监考老师拿仪器检测。那在古代科技落后的时候,是怎样弄的呢?为了防止作弊,考生们必须排好队,一个个脱光衣服验身。这个方法可以说是很“简单粗暴”了。那入场完,就是分配座位了。我们现在都是按照自己的准考证号,对号入座,一人一桌一椅。但在古代,考场条件很差。明清时期,考场叫做“贡院”,贡院里是没有座位的,由很多单间组成的,而且每个单间的空间很小,考试这几天,考生都需要在这个很小的空间里呆上几天,而且吃喝拉撒都在这里解决。

其实除了刚才说的这三方面,古代的赶考路才是最难的。古代的交通不便利,有乡试、会试等之类的,都是需要到一个地方统一参加考试的,不像是现在学校设立考试点。光是在路上的时间,就很考验古人意志力。

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都是关于高考形式的,那接下来咱来说说内容,看看高考都考些什么?

现在高考一般考语数英三科加上理综或者文综,有的还要加上才艺等,考验的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知识素质。古代则不同,以明清时期的科举为例,考试大纲规定考九本书,分别是《四书》和《五经》。《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清朝的科举考试还以八股文为主要形式,算是一种文字游戏,要求考生遵循先贤的思想。这里的先贤指的就是孔孟。

那以上,就是古今高考的异同点。高考,是能够改变命运的关键所在。在这里,艺述史也预祝所有的高考考生金榜题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