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你回到古代,你有胆参加科举吗?

 傅佩荣 2020-10-20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明天拉开帷幕,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和古代科举考试相比,现在的高考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古代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

科举和今天的高考还是有很大区别,古代科举制度是为了让普通人从政做官造福百姓,今天的高考还是在给年轻人创造享受高等教育的公平机会。

交通挑战:

路漫漫漫漫……其修远兮,你有胆上路吗?

现在高考考点下设到县级单位,考生只需要到户籍所在地中学参加考试。考试期间,全国人民都在为高考让路,专车接送,警车开道,一切以考生方便为前提。

但古代想要参加一次考试,行走的时长必须以月为单位。

譬如,在清代,朝廷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会试(以秀才身份考取举人身份),全国考生都必须前往京师参与考试。

清末经学家、四川合川人丁治棠,到北京参加会试,前后一共用了8个月的时间。

丁治棠参加的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京师会试,他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阴历十二月二十日从家中出发,先坐船到重庆;二十三日,他再坐船顺流而下,前往上海;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在正月二十日到达上海;二月初二到天津港,初七到达北京,他在路上一共花了47天的时间。四月二十六日,他离开北京回家,回家路线相同,七月回到重庆。

但以上的行程能否按时抵达还要以盘缠是否够、沿途是否太平、身体是否安康作为前提。进京赶考的举人,最大的担心和麻烦就是在路上生病。小病还好,若生了重病,轻则耽误考期,重则病死异乡。

先不论考上考不上,光是想想这路途的艰辛,就让人望而却步了。

图为万历十八年驿站地图。古代各地考生需要途经各个驿站才能抵达京城。

作弊监管:

在古代还想作弊?小心人头不保!

现在高考为了防作弊,会提前核对准考证,用扫描仪搜身,屏蔽信号,监考老师轮番巡视,以及全方位、多角度的视频监控。而且,每年各省都在严打高考犯罪,《刑法(修正案九)》 考试作弊已入刑。

古代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你以为就可以轻易作弊了吗?错!

用准考证人工“刷脸”:准考证古代称为“浮票”,清朝时期参加考试的考生考试前每人发一张“票据”和“座位便览”,没有这两样东西的不准进入;准考证详细地记载着考生的身高、面色、有无胡须、胎痣等身体特征,考生进入考场时,监考官拿着准考证一一看过,进行人工刷脸,合格之后,才能进入考场。

图为咸丰年间准考证,上面“肤白无须”的字样清晰可见。

身份亲友认证:古代就有亲友互相认证身份一说了。比如说,清朝采取担保制,要求考生报考时必须五个人一组结保报考,若以后参加考试谁有作弊行为,则五人都要受到牵连。

严格的“安检”:据说金国时期,负责搜检的士兵一般都不识字,这是为了以防士兵与考生勾结在一起。“解发袒衣,索及耳鼻”,《金史》里的这句话则说明当时金国搜检考生达到了必须解开发髻,袒露衣服,连鼻子耳朵都要细细搜索。可见,金国对科举作弊的严厉态度。

考试过程中,除了来回巡视的考官外,考场上甚至还要建个炮楼,比如江南贡院的核心建筑“明远楼”,就是供考官居高临下监视用的。

监考严,惩罚更严

要说明朝科场舞弊大案,当数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的甲辰科场案。案发后,嘉靖帝大怒之下将会试时副主考江汝壁和作弊考生家长、首席大学士翟銮削职为民。负责会试纠察的监察御史王珩、沈越失职,各降一级,调任地方官。

清顺治、康熙年间,也接连发生科场大案。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科乡试,曾发生了震惊天下的科场舞弊案。顺天、江南、河南、山东、山西发生五闱弊案,最后以江南闱十六房主考全部斩立决,数十人被判死或贬徙尚阳堡宁古塔。其间,数百名举人在清兵看护下赴北京重考。这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大的科场舞弊案。

所以说,无论是哪个年代,咱们都要老老实实的学习考试啊。

考试环境:

在一平米的地方吃喝拉撒睡,你受得了吗?

现在学生在亮堂堂的教室考试,而且上下午各考一场后,家长在校门口翘首期盼者有之,在家备好饭菜者有之,更有甚者就近宾馆包房,减轻学生奔波劳累。考生每场考试后还有充足的复习和休息时间,饮食起居更不必担忧,一切有父母操心。

但古代还真不是这样。

就拿古代的乡试地点——贡院来举例。

乡试的考场设在各省贡院内,贡院看上去就像一个超级大院子,里面又分割出许多小院子,小院子里每排再隔出进深4尺、宽3尺的考室,称为“号舍”,每舍一名考生。

图片为号舍。白天考试,上层木板代替桌案,下层木板为坐凳,供考生坐着答题;夜晚取出上层木板并入下层,用来当睡觉的床。

号舍既是考试答题的地方,也是考生夜里住宿的地方。由于空间太小,民间戏称之为“鸽笼子”。一直要到考试结束,考生吃喝拉撒全在其中,饭食则由官府安排的“号军”统一负责。

在号舍巷道最后面,放置一只粪桶,供考生大小便。靠近粪桶的号舍叫“臭号”,靠近做饭地方的号舍叫“火号”,均不受考生欢迎。因此考场们一开,考生们就会“抢号”,将占位置用的空考篮放在号舍的桌上,此号舍就属于自己的考间了。

南京的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创建于南宋时期的这座考场,号舍多达20644间。

录取比例:

科举录取率是高考的4%,你确定你考得上?

根据中国教育史研究者李林统计,晚清时,全国每次参加乡试的考生在16-18万左右,从中选择5000-6000人成为举人,录取率在3%左右。

然而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计,仅2016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就有940万人。而高考录取率是75%,是古代的25倍;即便是985、211这样的重点大学,录取率也大约在7%,还是科举录取率的2倍多。

虽然说,科举对于生活在古代的读书人已经是最佳的人生上升通道了,但和现代人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来比,还是差得很远。

考试年龄:

活到老,学到老,

看看你在古代的竞争对手有多可怕!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18岁左右参加高考,20来岁进入社会工作,40多岁达到人生巅峰,60岁退休颐养天年。

但在古代,出身贫寒的学子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唯一的选择就是读书。“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只有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大龄考生并不稀奇。

创下中国古今考试史上“考生”年龄最高纪录的,是清代年过百岁的广东顺德老秀才黄章。他参加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乡试时已102岁,在提入考场的灯笼上写了“百岁观场”四个大字,由曾孙为之引导入场。

乾隆六十年(1795年)会试中,地方各省上报70岁以上参加会试的考生多达122人,其中80岁、90岁以上,并考完了三场的考生有92人。乾隆皇帝为这些老年考生而感动,“俱加赏赐”。

可谓你在家颐养天年,我还在上京赶考的路上。

《儒林外史》中第三回故事的主人公范进54岁才考中举人,还把自己更乐疯了。

在古代,“学而优则仕”,考试是古人,尤其是平民百姓唯一出人头地的机会;相比较而言,今天的高考依然很重要,但也不会完全决定我们一生的命运,我们仍有许多其他人生的选择。

最后,明天的高考,祝全天下考生放松心态,平常心应对。

互动

结尾部分给大家分享民国十三年(1924年)入学考试题,是有关人性善恶的问题:

孟子论性善,扬子论性恶,荀子论性无善无恶,韩非子论性有上中下三品,各有所见,究以何说为是,试详论之。

余白君做一回阅卷书童,把评论区最佳答案选出来给大家公平打分(点赞)。快来答题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