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阿氏圆是个熟知的问题,这里是对先前的理解做个记录。 什么是阿氏圆? 一句话概括:如果平面上一动点P到两定点(A、B)的距离之比PA/PB为定值K(不等于1),则P点的轨迹是圆。这个轨迹最先由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斯发现,故称阿氏圆,如图。 阿氏圆 阿氏圆问题及解题策略 在初中,利用到阿氏圆的几何问题一般是这样的: 已知动点P的轨迹为圆,B、C为定点,求PC+kPB的最小值,其中系数k为不等于1的正数,也就是求带系数的线段之和的最小值,例如PC+2PB或PC+0.5PB的最小值。如下图。 阿氏圆问题 这种题的解题策略是使用构造法进行转化,利用相似三角形构造出一条线段对象,例如构造出线段PA,使得PA=kPB,且A点为定点。则PC+kPB=PC+PA=PA+PC,转化为求PA+PC的最小值。A、C为定点,显然A、P、C三点共线时PA+PC取得最小值。 PA=kPB,即PA/PB=k,这就和阿氏圆联系起来了,只不过和文章开头介绍的阿氏圆是反过来的。文章开头介绍阿氏圆时,是已知A、B两个定点和比值系数k,得出P点轨迹为圆,而这里是已知动点P的轨迹(圆)、定点B、比值k,反过来找定点A。这和逆定理、逆向思维是一个道理。 可见,解决阿氏圆问题,找定点是关键,只要找到这个定点,就很好解决了。 举例 由CD=2可知动点D的轨迹为圆,圆心为C,半径为2。阿氏圆问题要有圆,显然可识别这道题是阿氏圆问题。B为定点,需要构造出线段ED,且满足:ED=2/3BD,E为定点。 如果能构造出这样的ED,则AD+2/3DB=AD+ED。A、E为第定点,D为动点,当A、E、D三点共线时长度和最小。 这也是数学思维中合情合理的设想(猜想、想象、构想),美好的设想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要构造ED,满足ED=2/3BD,E为定点。具体如何构造ED,因为k是比例系数,比例系数要联想到相似比,进而很自然地、合情合理地联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来构造。 通法是在圆心(C)、动点(D)、2/3BD(乘以系数k的线段)涉及到的定点B所在的三角形CDB处构造共角共边的母子型相似,相似比为k(2/3)。共角为BCD,可见其顶点为圆心,它的一条边为圆心-动点,这条边也是共边,另一条边为圆心-系数k所在线段的定点(B),要找的定点就在条边上,如果系数k大于1,就是延长线上,这个要找的定点到圆心的距离为圆心-动点线段长度的k倍(CE=kCD)。 CD/BC=2/3,在CB上取点E,令EC=2*2/3=4/3。则CD/BC=EC/CD=2/3,共角BCD,故三角形ECD和BCD相似,ED=2/3BD。AD+2/3BD=AD+DE,A、E为定点,故A、D、E点三点共线时取最小值,且最小值为AE,此时的D点就是AE和圆相交时的点。勾股定理求出AE即为最小值。 三角形ECD和BCD就是母子型相似(共角共边),小三角形在大三角形内部,这里的共角就是角BCD,共边就是CD。C点是圆心,D点是动点。母子型相似,共边其实是切线,这里的CD就是三角形BED外接圆的切线。 母子型相似构造 母子型相似构造模型 注意变通 有时,求PC+kPB最小值,如果构造长度等于kPB的线段有困难或不适合,此时就要灵活变通,变形,PC+kPB=k(PB+1/kPC),改用构造长度等于1/kPC的线段。 |
|
来自: lhyfsxb8kc6ks9 > 《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