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展览 以实验室重返实验——《回到现场》范勃个展

 新用户14238977 2020-11-10

“范勃——回到现场”相关信息:

展览时间:2019.12.07-2020.3.14

开放时间:10am-5pm(周二-周日)

展览机构:三域·汇艺术空间

展览地址:广州海珠区昌岗大道隔山新街21号

药片、注射器、试管、烧杯……

大脑透视图、化学分子式、药物功效与副作用描述……

配上现场重低金属配音的视频,让每一位进入场域的观众晃如踏进一所实验室。事实上,这是一场具有先锋实验性的当代艺术展览。

2019年12月8日下午,“范勃——回到现场”个展于广州三域·汇开幕,近40件作品展示了范勃在此次展览的核心工作内容:以一种实验室的方式重返实验过程。使得展览即为现场,现场即为展览,其中的特定关系,就是让所有得以进入有限空间中的所有因素,组合起来成为“一件”独立的作品,让意义只在“经过客观限定的位置”中自发地弥漫与扩散。

广州三域·汇的负责人张委主持开幕

策展人尹吉男开幕式发言

范勃开幕发言

徐冰在展览现场

(左起)法国阿尔勒影像双年展策展人雅克、王璜生、陈晓阳于现场观看

开幕嘉宾合照

多年以来,如何利用语言消解图像,超越视觉再现的局限,构建当下对作品新的观看和解读方式,是范勃近几年创作中思考的主要问题。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对范勃的影响很大,庞蒂认为知觉在理解世界与参与世界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知觉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本体:有什么样的知觉,就有什么样的心灵。可如何在不同的知觉系统下进行创作?范勃开始思考以及进行一些艺术上的实验。

去图像化,让他想到失去视觉经验的无视知觉能力群体,也因此,他做了很长时间的田野调查。范勃以图像和视频记录其所观看到的无视知觉能力的群体的生活,观察着这个群体是如何在一个以视觉为主导的世界里存在、并且与视觉系统发生关系的。

《世界3》局部、印刷现成品、尺寸可变,2016

在交流中,范勃发现群体用于记录日常生活的纸张来源于不同时段的广告、杂志、图片和卡片等印刷品,只要足够厚就可以扎盲文。这些收集来的纸张有售楼书,有仪表器械销售页,有学校招生简章,还有政治类的内容等等。他们用盲文记录个人事情的纸张,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呈现了中国二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一个他们看不见的世界正与他们产生交汇,这是范勃在田野调查中的重大发现。

此后,范勃便以盲文为母本进行艺术实验探索,意图去理解无视知觉能力群体所真正能“看见”或者想象的世界。他努力地摆脱早前那个基于视觉和知识经验的我的真实感知力,然后扩展视觉和体验的边界。范勃所践行的,便是去触碰可见世界的背后,在另一个隐秘的世界,进行心灵问题的探索。

《世界3》,尺寸可变,印刷现成品 盲文 2016

本次展览中的作品——《再制造》系列,是从2016年创作的《世界3》转化而来。《世界3》是由不可胜数的现成印制品构成,广告图像、教学书籍、文学小说、成人图像充斥其中,盲文与景观世界中纷繁芜杂的图像底本形成两套叠合却又不相干的语言系统。图像底本对无视知觉群体来说是失效的,而盲文对视觉功能完备的人群同样也是失效的。在视觉化为主导的世界里,前者成为对后者的某种消解;而叠合的系统被予以展示,则又重新激活了对于它们的观看。

《再制造-丽江花园》 布面综合材料 81cm x 63cm 2019

在《世界3》的基础上,艺术家通过提取图像底本材料的概念进一步探索。本次展出的《再制造-丽江花园》以广州番禺丽江花园小区的平面图为绘画底本,并纳入盲文绘画系统中,通过对信息的再制来表达对所谓真实的图像世界的怀疑。在这样一种双向、陌生化的创作实践中,让观者从不同的维度进入一次日常经验和艺术史经验被陌生化的体验,挣脱眼睛的束缚,去体验另外一个潜在世界的真实。

《B2-24》(红) 布面综合材料 200cm x 200cm 2018

《B2》系列方案中,范勃再次改写盲文的底本,以综合材料替换纸裁,同时,把盲文的结构有规则地变大,由被放大的药片状物组成。实际上,这个语言我们语言系统里不存在的,盲文放大了以后,无视觉能力群体也解读不了,因为他们只能解读日常扎的文字尺寸,盲文的放大制造了双重观看的一种困境,实际上也是作品的生成。

在范勃的现场中,盲文不再是盲文,而是一种随处可见的隐式存在。我们所看的世界,我们依据视觉所精心营造的审美传统,是否早就成为掩饰真相的一厢情愿?杨小彦在《现场成为一种语言——范勃“回到现场”所呈现的方法》一文中提到。

《B2-24》(红)与《B2-25》(黑)展示现场机器人培训加盟www.jqrbcw.com

与范勃以往的展览相比,“回到现场”弥补了整个创作过程当中别人不知道的一个魂——药片。以往人们看完药片状物后,以为就是放大的一个盲文点。但这个药片,是秘密的、被遮蔽的、一个缺席的寓意。在本次展览中,范勃把这个秘密揭示了出来。

《重返现场》局部——药片

从科学层面上说,神经系统的作用是把外部信息经各个感知器官的初步处理,通过神经纤维传递给大脑,大脑继而把处理后的结果发送到各器官,最终表现为心理层面的刺激与反应。

换句话说,生命体的各种感知都需经由中枢神经系统来反应。如策展人尹吉男在前言所述,神经是联通生命感观和灵魂运动的特殊机制。它的活跃与衰弱似乎处在身心状态的两端。有感、无感或过度有感,将生命体分成不同方向。

范勃对知觉、感知的敏感引发他对中枢神经药物的探索。

《重返现场》局部

进入展览现场,观众首先会被成组实验器材和工具墙构成的《重返现场》强烈吸引,艺术家用药丸材料、药丸粉末、烧杯、量筒、电子天平、玻璃搅拌棒、锥形瓶、研钵、不锈钢托盘,针筒,镊子等等物品,营造出逼真的“实验室”环境,构成了对《B2》中药片的再解剖,使原本无法显身的药物的内在性被彻底揭示。

《重返现场》局部

而进一步揭示药物内在性的《中枢神经药物研究系列》手稿,把抗精神病、抗焦虑、抗抑郁和维生素等这类治疗神经中枢疾病药物的品名、分子结构式、主要功效、副作用以图文形式呈现。这些纸本手稿与实验报告、实验室设备一同构成了特殊的实验室美学,让观者得到沉浸式的情境体验。

《中枢神经药物研究系列》 纸本 41.5cm x 27.2cm x 11 2019

《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 NO.1》 纸本 27.3cmX41.5cm 2019

《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 NO.8》纸本 27.3cmX41.5cm 2019

“从另一方面来说,不管是盲文还是药物,都关乎生命体的功能运转。眼盲似乎代表了人体机能的某种障碍,而药则是对生命体的介入和调适。

在这里,所谓的主观性很强的艺术表达被实验室化,变成了步骤严密的实验程序。”胡斌在《视觉、触觉和中枢神经——以盲文为母本的艺术探索中的药物实验室》谈道。

《实验报告》 医用胶片 尺寸可变 2019

由上千根针筒阵列组合的装置《重奏》,以装置旁罗马柱的柱头形状,作为装置轮廓的参照。因为柱式本身体现着严谨的构造逻辑,既作为建筑的重要构件,亦是特殊的文化符号,意味着威严或力量。而上千根针筒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医学系统的严谨,也链接着生命的蓬勃欲望。试图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及生的饥渴,投射为一种崇拜的符号,以此来建立两者在物理、心理上对生命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重奏》 针管、涤纶单线 尺寸可变 2019

现场配上影像《无白》的音画节奏,实验室的氛围被营造至极致。这件作品分黑、红绿、白三个章节,黑色章节以手为主要元素,通过迟缓蠕动的黑白图像表达“互不相属”的混沌状态,重浊的音调,意指艺术家初期稚朴的艺术探索阶段;红绿章节呈现神经元、细胞分子、透视胸腔、脑髓运动、针筒、血液等元素的矛盾交锋,声音急促、紧张且尖锐,充满对抗意味,意指艺术创作中的构思阶段;白色章节以《B2》系列作品其中一幅画为原型,组成盲文的药丸在画面中从无序到有序的上下浮动。集中显现了艺术家对于内心世界长期探索与关照。

《无白》 影像 6 分钟 2019

有意思的是,展览的所在地——三域·汇曾经亦为范勃的工作室,在熟悉的空间做展览,其实非常困难。而且,现在空间的生活感很强,西式复古的装饰环境与白盒子的展览空间不同,对展览构成极大的挑战性。“要想对抗那复杂的环境你就要特别单纯、简单,你才能把它压下去,艺术家要对环境有一个理解,如果不理解的话便会很生硬地把展览放进去。”策展人尹吉男提到。

对展览空间广州三域·汇的负责人张委来说,“这个难度本身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不去到极限永远不知道自己空间的极限在什么地方。作为空间负责人,我是无限度地支持艺术家一定要呈现到他想要的效果。”

为了装置《白皮书》的效果,三域·汇把原有的可视铁丝网收起,并把透光的玻璃窗封住。四十万颗《B2》药片状物构成的发光装置,如耸立在空间中的一本巨书,似一个沉默的集体宣言。药片——一种病痛的隐喻之物,在这里仅仅表现为特殊的视觉效果,病痛在这似乎消失了。这种被隐去的病痛,就像被遮蔽的现代性疾病——被遮蔽在加速的社会中、被遮蔽在主体的迷失中。

《白皮书》 药片、亚克力、LED、光源 (高)395cm ×(宽)408cm ×(厚)77cm 20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