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敢直戳赵匡胤痛处,硬了一生的赵普,晚年为何骨头变软投奔贼人

 昭烈名臣 2020-11-11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经常被痴情男女所引用,以此来表示,人生的机遇与最初相见时的天壤之别,很多人最后都会怀念初见时的美好。
赵普活了七十一岁,在人到七十古来稀的时代,这算得上高寿了,更重要的是赵匡胤五十岁就死了,赵普比赵匡胤大五岁,如果当时身便死,一生忠佞有谁知,这句话拿来形容赵普也很合适。
长寿是大部分人的追求,但对于一个宰相,尤其是换了皇帝的宰相来说,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历任两代皇帝,而且反差很大,这无疑增加了我们理解赵普的难度,但也给了我们足够长的时间,让我们来看清赵普,一个多面的赵普和他那内心一直坚守的东西。


  • (01)赵匡胤的遗憾

在滁州城,第一次主政一方的赵匡胤正焦头烂额地烦恼着,打仗是把好手的他,并不能完全胜任一个城市的全面管理工作。
这不抓了一百多名强盗小偷之类,赵匡胤这一生,前期非常重视对于城市治安的维护,最痛恨的就是这些趁火打劫的人,准备全部都杀掉。
没想到背后的赵普却说话了,是那个刚来的文书官,赵匡胤看了一眼赵普,“这么多人,里面一定有冤枉的,交给我来审一审,这样大人也能放心”,赵匡胤一看有人管这事,便愉快的答应了。
经过赵普细心的甄别,这里面果然有被冤枉的,一向宅心仁厚的赵匡胤差点犯下大错,从此赵匡胤记住了赵普,在此后的岁月里,赵普便一直跟着赵匡胤,成了他早起的心腹之一,这件事也让赵匡胤明白了文臣的重要性,很多事武将真的做不来。
武将自有武将的职责,因为滁州城是刚打下来的南唐的城镇,所以还处在战时的管理状态,这也造成了赵匡胤一生最大的遗憾。
当时同在后周军中效力的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因为有病从前线退了下来,听说儿子在滁州城,特意来看他,赵匡胤听说父亲来了,很是高兴,登上城楼一看果然是父亲。


但军中有严令,夜晚不得开门,没办法还在生病期间的赵弘殷,只能在这么寒冷的天气下,等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开城门才和赵匡胤见面。
同为军人的父亲不会责备赵匡胤,作为父亲看到儿子现在出息了,心里一定很开心,但很快因为战事有变,赵匡胤需要立刻北上。
作为孝子的赵匡胤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可想而知,结果赵普站了出来,把你父亲交给我吧,我会照顾好他的,史称赵普亲奉汤药视若己父。
赵匡胤奔向了新的战场,但没想到这竟然是和父亲的永别,赵弘殷戎马一生最终带病也没能回到开封城,但赵普对赵弘殷的照顾却感动了赵匡胤和赵家的人,从此赵家就认了赵普为同宗。
这个同宗可远远比什么心腹,兄弟之类的词语强大,这些词顶多说明你们是一个利益群体,但同宗就意味着你们是一家人。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此后的赵普终其一生,所有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为了赵家好,为了大宋好,这是赵普看似复杂的一生,内心所一直坚守的原则。

  • (02)刚戳皇帝的心窝

写人物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写到某个人物的时候,如果想夸,那恨不得夸上天,在说道某些事的时候,明明是一次集体行动,恨不能把功劳都归结为一个人。
比如说陈桥兵变这件事,有人把赵普冠以大宋的总设计师,这话夸得有点言过其实,陈桥兵变赵匡胤无疑是主角中的主角,也许当天兵变的具体时间和具体方式,他可能不清楚,但此前必定是做了大量的工作,处在一种随时可以爆发的状态,赵普只是临门一脚。
而且我对赵光义在陈桥兵变中的地位存疑,我采信司马光的说法,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光义根本不在现场,那个时候赵光义不过在二十岁,毛头小子根本不可能有如此深的谋划。
大宋开国第一功,显然肯定是赵匡胤,但香孩儿做了皇帝,再谈到第一功臣的话,那肯定就是赵普了,这一点是无论怎么谨慎地夸赵普,都是必须要承认的。


赵匡胤的没有柴荣那么勇猛直前和霸道刚强,这对于做将军可能欠缺一点,但是做皇帝是在合适不过了,大宋建国之后,赵普一跃成为宋朝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从普通官吏一跃成为北宋第二人,实际的百官之首,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兵变这种事在五代经常发生,因为一旦成功,收获实在是太大了。
赵普对于大宋很重要,在著名的雪夜访谈中,赵普为太祖太祖制定了整个国家的统一策略,最终的事实证明,所有的战争和统一的步伐,完全是按照那一晚三个人商定着来的。
在所有的历史记载中,赵普前期为太祖出谋划策,可以说是尽心尽力,后期独相十年,可能是有些膨胀了,受贿或者纵容手下人受贿犯错什么的,时有发生。
这些记载很详细,但翻翻史书,这样的例子多到数不清,开始励精图治后来变得腐化堕落,这简直就是名臣的必经之路,很多事没什么可说的,赵普留下来的贪污腐败记录,既无趣又无聊,完全不值得说。
但是在所有历史记载中,有一条记录让我非常震撼,甚至有点匪夷所思,从这里能看出来赵普的个性,他是真的敢怼赵匡胤,而且是没把自己当外人。
这件事的起因是赵匡胤想给符彦卿封官掌兵权,符彦卿这个人很厉害,是赵匡胤的老大哥,而且和赵家也有姻亲关系,在之前的所有事情中,一直对赵匡胤是死心塌地的支持。


但这件事却被赵普给拦了下来,赵匡胤毕竟是武将出身,再怎么宅心仁厚也受不了三番五次的同一件事,被赵普一直劝谏。
赵匡胤的个性,有一次生气了,直接拿起身边的斧头,砸掉了一个大臣的牙,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呀,于是赵匡胤和赵普针锋相对,讲了很多符彦卿的好话,说这个符彦卿是不会辜负我的,他可是大大的忠臣呀。
接下来可是名垂千古的话,也是直戳赵匡胤心窝子的话,当年陛下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呀,怎么就辜负了他呢。
一句话彻彻底底地把赵匡胤说得哑口无言,震惊不已,换了别的皇帝,这样揭老底揭伤疤,可能立马就被处死了,但这对君臣都知道对方的脾气,赵普是幸运的,他明知道这是赵匡胤一生的污点,但是为了大宋不再重蹈覆辙,所以他必须要说,必须要用这种最极端的方式提醒赵匡胤。
为了大宋,赵普的硬核,已经夸张到了一定程度,从此赵匡胤更加坚定地执行杯酒释兵权的策略,不管是谁,都必须受到约束,想想赵普的话都让人不寒而栗。


  • (03)赵普的心思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赵普对赵光义的打压,像极了当年王峻对柴荣的打压,作为位极人臣是不是都有一种冲动,一定要表情自己才是整个国家的第二人,储君只能好好戴着,不能威胁到我的地位。
赵普比赵光义大17岁,这在古代完全就是赵光义的长辈,而且他们的关系非常好,杜太后就曾说过,赵光义很听赵普的话。
这种亲密关系,一直维系到大宋建立,初期赵匡胤保持了后周的格局,但是随着赵匡胤亲人和心腹的逐渐上位,赵普和赵光义的矛盾开始显现。
世人都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以此来嘲笑赵普学识不够,但这也更说明了,赵普是个文人这个事实,你可以否定他的学识,但是他的身份你是无法否定的,哪怕赵普不学无术,那赵普也是个不学无术的文人。
为什么总在强调赵普是个文人呢,因为文人有个特点,在中国文人有一套自己的简直体系,关于人生和国家,儒生们都坚持着一套从上古传下来的,他们认为是最合理的制度和礼仪。


赵普和赵匡胤都想让大宋摆脱速亡的命运,巧的是他们都看到了文臣的重要作用,全部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文臣治国模式。
但文人的理想和对赵家对大宋的忠诚,让赵普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大宋击沉人的问题上,和赵光义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之所以一直强调赵普的文人身份,只是想表明,赵普和赵光义之间没有什么私人恩怨,他们之间是理念的不同,再加上是根本利益上完全无法妥协和调和的矛盾,导致了他们常年的争斗。
文人天然秉持的国家接班人的理念是,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在野蛮部落才实行兄终弟及这种落后的制度,关键是父死子继更符合人们的普遍心理。
赵普反对赵光义当皇储,这一点是他们三人完全无法调和的矛盾,也都都完全不肯能有任何让步的地步,这种事让一步就是满盘皆输甚至是死亡,没有任何余地。
很显然,做了赵匡胤一辈子心腹的赵普,还是没能看懂赵匡胤,种种迹象表明,赵光义的确是被当做皇储对待的,赵普本身也说明了赵匡胤的决心。


当赵普的大棒砸向赵光义的时候,他想的是赵匡胤会支持他的,毕竟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这个帝国,这是多么符合人性的事,赵匡胤没明说,那肯定是不好啥意思说,这个事皇帝陛下不好意思做,那我就来做。
在衡量完是自己的棒子硬还是赵光义的头硬之后,赵普的棍子狠狠地砸了下去,结果这一下赵普彻底输了,不但输了还很彻底,作为太祖微时旧人,赵匡胤做的很决心,彻底罢免了赵普所有的职务,而且让他离京养老去了。
这件事也开创了宋朝的一个先河,离职失势官员,喜欢扎堆洛阳,这是从赵普开始的,赵匡胤选择了弟弟,也是给天下人看看,自己立赵光义为皇储的决定。
那么赵匡胤为什么要如此执着立自己弟弟当未来的皇帝呢,这一切都源自于一份神秘的文件,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朝第一谜案,金匮之盟。


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能让太祖放弃了大宋第一功臣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