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鲜为人知的太极拳著作——简述杨澄甫编《太极拳要义》

 tjboyue 2020-11-11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2020年6月16日,经友人推介购得一本《传统武学珍稀文献》“太极卷一”,主编兼出版者为崔虎刚。崔先生长期致力于武术拳谱典籍的收藏,本书计公开了九个版本的太极拳“珍稀文献”。其中,有一本标注为“非卖品”的《太极拳要义》。



(附图为该书封面和‘版权页’照片)“中华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九月出版”“编辑者  永年杨澄甫”“襄校者  涿县陈月波(应为‘陈月坡’) 通县武汇川  顺义牛静轩(应为‘牛镜轩’)  任丘褚桂亭”“付梓者  永康胡奠邦”“印刷者  浙江印刷公司”。(见该书‘版权页’) 其中,陈、武、牛、褚均为杨澄甫弟子。

该书共计34页,前为蒋僎所作《太极拳要义序》,接下来是《目录》,后附“张三丰先师遗像”“杨镜湖老先生遗像”“杨澄甫先生肖像”。正文之后是版权页,再为胡奠邦所作的跋文。正文内容包括:

《太极拳论》《王宗岳先师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歌》《太极拳名称》《打手歌》《杨镜湖先生约言》《太极长拳歌》《太极剑名称》《太极剑歌》《太极刀名称歌》《太极粘连枪》《大(约言)》。

胡奠邦,字铭勋。浙江永康人。同盟会会员。他在跋文中写道:“予服务军中,公暇之余,得从学于陈月波、武汇川诸师,研求数载,心悦诚服。……惜其术尚心授,学无专书,偶有记载,亦讹乖百出,难求真相。兹于陈、武诸师平日所口授者,辄笔录之,日积月累,居然成帙。并请陈、武诸师加以校正,名曰<太极拳要义>。”由此可见,该书应为托名“杨澄甫”之作,胡氏不仅是该书的“付梓者”,同时也是本书的真正“编辑者”。另外,书中将杨禄禅误写为“杨禄全”,杨班侯误写为“杨斑湖”等,犯下如此低级错误,足以说明此书当在杨澄甫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印刷而成。但是,因为该书较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早六年面世,其学术价值还是不容忽视的,其中透露出许多信息,反映出许多问题,可供研究者相互佐证。下面简述四点,以为参考:

一、关于太极拳的起源

蒋僎(1883——1945),字旭初。军人。和胡奠邦同学太极拳于军旅。他在《序》中介绍太极拳传承脉络时写道:
“太极拳系柔功,创自唐之许宣平,有三十七式。至俞清慧,名‘先天拳’。程灵洗又改十四式,名‘小九天’。殷利亨又成十七式,名‘后天法’。(张)三丰师起,集其大成,法五行八卦,演成十三式,名‘太极十三势’。”然后这位“张先师”又东传浙江宁波的“张松溪、张翠山等。……遂开南拳之祖。……西入函谷,东登泰岱,展转流传至陕人王宗暨鲁人王宗岳。……宗岳传之蒋发及豫人陈长兴等。……”长兴传杨禄禅。

很明显,这段文字为杂取众说之谈,且记述的非常混乱。蒋氏将所谓的“三十七式”、“先天拳”、“小九天”、“后天法”、“内家拳”等等,统统混同于“太极拳”。胡奠邦在《跋》文中所写则更加直白:“其术运动作势,周身平均,出于自然,毋须用力,以柔胜刚。无论青年老幼,授受容易,也称之曰‘内家拳’。且资(即’姿‘)势灵活,着着皆呈圆形,合于太极之变化,又名曰‘太极拳’。”尽管这些文字所记错讹百出,却可以反映出一个问题,即所谓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说”此时尚未在杨禄禅一脉太极拳传人中达成共识,因为这时的“张先师”还是一位上承下达的过度继承人。尽管许崇厚的《太极拳势图解》一书早在1921年就公开发行,孙禄堂等人的著作也已出版,可浙江的太极拳界似乎对此并不知情,并未宗许氏所主张的“张三丰创拳说”。由此可见,民国之初南、北太极拳学术信息交流并不通畅。同时也可反证出“张三丰创太极拳说”并非源于杨禄禅家族,而是许崇厚“研究”的结果。

二、关于“王宗岳”

该书中的“王宗”“王宗岳”是“两个人”,并且一为“陕人”,即陕西人,一为“鲁人”即山东人。由此可证,当时对“王宗岳”的认识尚处在初级阶段,并未引起更多关注。

、关于太极拳技术体系

书中介绍的太极拳套路、太极长拳、剑法、刀法、枪法以及练法、拳论等和其他杨禄禅一脉传人的著作,比如许崇厚、陈微明、杨澄甫等所记是一致的、贯通的。比如蒋僎在《序》中所写:

“其法运动圆活,如环无端,着着圆形。如太极用势作劲,均极自然,阴阳、动静、刚柔、进退,深含易理。以气运,以精通,以神行,练习久久,精劲内充,光华外溢,乘势借力,以巧胜人,天下无敌。”

很显然,这些均表现出杨传太极拳的鲜明特征。因而,此书虽是未公开出版的“非卖品”,有许多瑕疵,但从技术角度而言,它毫无疑问称得上一本有所担当的太极拳著作。

四、“体育”与“武术”的关系

“体育”一词最早是通过清朝末年的公派留学生从日语中移植过来的,原指西方身体运动项目,例如单杠、双杠、投掷、跳高、跳远等。因而,最初的“体育运动”和“武术运动”是不存在交集的,故而编辑者才会在跋文中如是写道:

“迨有清末叶,火器昌明,醉心欧化者,群目拳术为无用,努力提倡体育,视祖国精妙之技能为江湖糊口之小技。”

可见这时的“体育”和“武术”是两种运动项目。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民国初期,有识之士提倡武术运动,用以强种强国,“体育”的范畴发生了变化。“武汉师起,全国云从,千载睡狮大吼而醒。……体育一门,注重国技,国技根本,拳术为要。”(见胡奠邦跋文)由此可证,此时的“武术”就已经归属于体育运动的范畴了。

当然,本书还有许多信息值得研究推敲,暂谈以上四点,其他的留待以后再做探讨。■

武术自由谈

 

武术是我们活动的平台

武术是我们联系的纽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