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姬学友 | 台静农剪影

 聚力阅读 2020-11-11

总第1243期

文字 姬学友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逸 事

在中国大陆,知道台静农这个名字的可能不多。但如果是有心人,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又比较关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可能会连带着知道,1927年的时候,鲁迅曾经写信给一个人,表示自己“不愿意”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这个收信人便是台静农。原信如下:

静农兄: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

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未名社出版物,在这里有信用,但售处似乎不多。读书的人,多半是看时势的,去年郭沫若书颇行,今年上半年我的书颇行,现在是大卖《戴季陶讲演录》了(蒋介石的也行了一时)。这里的书,要作者亲到而阔才好,就如江湖上卖膏药者,必须将老虎骨头挂在旁边似的。

还有一些琐事,详寄霁野信中,不赘。

迅上,九月二十五日。

       

对于鲁迅参评诺贝文学奖,中国和瑞典都有若干说法,但当事人台静农的回忆无疑是值得重视的。据《雨打芭蕉——台北温州街访台静农》一文的作者、时任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的陈漱渝说,1989年10月7日,他到台北龙坡里温州街的台湾大学教工宿舍拜访台静农老人,老人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瑞典地质学家斯文赫定受汉学家高本汉之托,想为中国作家争取一个名额。斯文赫定征求刘半农等人的意见:有人推荐梁启超,而刘半农则想推荐鲁迅。刘半农怕碰鲁迅的钉子,便转托学生辈的台静农出面函商。鲁迅恳切婉拒,所以参评的后续工作根本没有进行。前不久诺贝尔文学奖前主席埃斯普马克来上海参加《失忆》一书中文版的发布会,也回忆了这件往事,可与台老的回忆相印证。他说,中国不是没有好的作家,但以前瑞典学院很少甚至没有接到推荐信和提名,就如鲁迅,当初提名是我们的调查员主动提名,只是鲁迅拒绝了我们的提名。(参见2013年第5期《收藏/拍卖》第50页)


身 世

那么,台静农是谁?为什么深得两位老师辈的著名学者的信任?

台静农(1902—1990),安徽霍丘人。1922年,台静农在家乡霍丘及汉口、南京、上海辗转上完小学、中学后,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旁听。1924年,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学习。受教于蔡元培、陈垣、马衡、沈尹默、沈兼士、刘半农诸先生,同学有董作宾、陆侃如、冯沅君、庄严、常惠等。1925年8月,在鲁迅的具体指导下,台静农与其霍丘老乡韦素园、李霁野、韦丛芜及曹靖华等六人在北京成立文学社团——未名社,其后以小说创作名世,代表作有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等,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乡土文学作家。三十年代后,先后在北京中法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等校任教;期间,因共党嫌疑三陷牢狱,均被保释。1935年8月,由胡适介绍,任厦门大学教授,后到青岛山东大学、济南齐鲁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等大学任教。1946年,台静农赴台,任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随后接任台大中文系系主任。在任二十年间,奠定了台大中文系学术传统,贡献卓著。晚年寄情书艺,出版有《静农书艺集》(1985年)、《龙坡杂文》(1988)、《静农论文集》(1989)等。台静农是1949年后最受大陆文学界尊敬的去台作家。一生潜心致力教育事业,涉猎领域颇广,举凡文学创作、学术研究、诗书画印四艺,皆造诣很高,成绩不俗。

交 游

刘半农和鲁迅是多年的老朋友,都怕“碰鲁迅的钉子”,而“转托学生辈的台静农出面函商”。可见,台静农和鲁迅关系的确非同一般。

1925年4月,台静农经由小学同学张目寒的介绍,初识鲁迅。从此,一直过从甚密,关系在师友之间。1926年,台静农曾花费很大功夫,搜集文坛对鲁迅的评论,结集为《关于鲁迅及其著作》。这是新文学以来第一本评论鲁迅的选本。台静农还帮助鲁迅拓汉画像石,组织和陪同鲁迅在北平的五次演讲和两次讲座,等等。查《鲁迅日记》,二人交往在180次以上。在他们十一年半的交往中,台静农致鲁迅信件有74封,鲁迅致台静农信件有69封,目前经保存收录于《鲁迅书信集》中的尚有43封。在这些信中,鲁迅真正做到了事无不可对人言。不管论人还是议事,都直言不讳、毫无保留,不是由衷信任,是不可能这样率真坦诚的。1932年,鲁迅到北平看母亲并在各大学演讲,他在11月20日夜8点写信告诉许广平:“我到此后,紫佩,静农,寄〔霁〕野,建功,兼士,幼渔,皆待我甚好,这种老朋友的态度,在上海势利之邦是看不见的。”(《两地书·原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在1933年12月19日《致姚克信》中,鲁迅更有“台君为人极好”的褒誉,这是对台静农人品的高度评价。

台静农不只和鲁迅交好,还和老师辈的蔡元培、陈独秀、陈垣、马衡、沈尹默、刘半农、许寿裳诸先生,以及平辈的董作宾、陆侃如、冯沅君、庄严、常惠、李霁野、老舍、张大千、启功等同学、同好或同事有着良好而广泛的交往。比如,在辅仁大学,他兼任校长陈垣的秘书;在青岛山东大学(1936—1937)期间,与老舍是同事;在四川江津(1937到1942年),与避地于此的同乡前辈陈独秀甚为相得,堪称忘年之交。在台北,则常与张大千书画酬唱。

文 学

因为1946年赴台,台静农88年的人生被整齐地裁为两段,他的文化身份因此而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在大陆,投身文坛,是思想激进的现代作家;在台湾,寄情书画,是独善其身的书法大家。

众所周知,在取材和主题、艺术表现和文学倾向上,鲁迅深刻地影响了台静农的小说创作。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中说,台静农小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如果说三十年代一批优秀杂文家发扬了杂文上的‘鲁迅风’,那么台静农则在二十年代继承了小说上的‘鲁迅风’,他主要不是继承鲁迅小说格调中那种果戈理式‘含泪的笑’,而是继承了安特莱夫式的阴冷”。简要介绍一些台静农的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

《地之子》取材民间,透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和琐屑小事,作者用自己的心血“细细地写出”“人间的酸辛和凄楚”,出色地再现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环境气氛。乡风民情浓重,格调沉郁冷峻,笔法率直简练。读后令人生出人间何世的幻灭感和悲悯感。《建塔者》描写一批革命青年在黑暗的时代里,如何饱受冷血的迫害及自我压抑的折磨。作品感情悲愤激越,作者倾向呼之欲出,使得小说的写法类似手记和随笔,于朴实中略带几分粗犷和生涩。对于台静农的小说创作,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有过一个评价:“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非常简明地概括了台氏小说饶有新意的内容和生动拙朴的风格。鲁迅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选入台静农小说四篇,分别是《天二哥》《红灯》《新坟》和《蚯蚓们》,篇数与鲁迅相等,超过了其他作者。并以自己的小说发端,以台静农的小说殿后。这足以说明鲁迅对台静农小说的重视。

书 法

战后来台北任教台湾大学后,台静农由于与鲁迅及左翼文坛的亲密关系,加之战前三次入狱的经历,他受到了当局的严密监控。为了避祸,台静农选择了放弃文学,不谈政治,专心教书和从事书法创作。在谈到这一无奈时,台静农说:“战后来台北,教学读书之余,每感郁结,意不能静,惟时弄毫墨以自排遣,但不愿人知”。(《静农书艺集》序,华正书局1985年版)也就是说,他写字是为了排遣苦闷,并不想让他人知道。但无心插柳柳成荫,晚年的台静农由此成为一代书法大家,声名远播,以至于求字者络绎不绝。不得不在《联合报》上以《我与书艺》为题,发表《告老宣言》,郑重声明自1985年起,一概谢绝为人写字。

台静农自幼在父亲影响下练习书法,真草篆隶广泛涉猎。尤其心折倪元璐书法的“格调生新”和隶书石门颂的劲拔老辣。加之文化和艺术修养深厚,以及鲁迅、陈独秀、陈垣、沈尹默、张大千等师友的深刻影响,故能师古法今,书艺精进。他的书法大致有两种基调:以倪元璐书体为基调的行草书体系和以石门颂为原型的篆隶书体系。

最能体现他书法风格的是行草书。笔致抑扬得体,顿挫分明,焦墨和渴笔并用;线条屈曲盘郁,遒劲古拙,老辣中有生趣;结体欹侧险绝,倔强瘦硬,疏离中有呼应。章法布局灵活写意,顾盼有姿,跌宕中求沉稳,洒脱中见端凝。用清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的话说,就是“豪逸有气,能自结撰”。

台氏书法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多用浓墨和焦墨,给人一种墨渴字燥的不安和焦虑感。因为墨色的深黑焦渴与纸色的相对浅淡易于形成强烈对比和明显反差,能够痛快恣肆地排解内心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绪;再则,浓墨和焦墨较少墨色的浓淡枯湿和层次变化,便于心无旁骛地发挥用笔的虚实刚柔、轻重疾徐。而以浓墨和焦墨书写作品,要想笔墨入纸,走笔无碍,就必须沉着力行,疾涩并进,迟速相宜,方能聚墨成形,气息贯通。只有像台静农这样长期浸淫书艺、笔性稔熟、笔力弥满的大家才能做到。

值得注意的是,台静农在书写内容的选择上有着明显侧重。他更倾向于书写江山易代、世事更替之际那些有风骨、有个性、有丧乱之痛和亡国之恨的作者的作品,更喜欢写一些具有强烈思乡情怀的自书诗或其它古诗词。这使他的书法具有明显的文学性和浓厚的抒情色彩。用启功先生的话说,台静农书法“与其是写倪黄的字体,不如说是写倪黄的感情,一点一画,实际都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语言”。

1985年,台静农获颁台湾行政院文化奖。颁奖词云:“早年致力于新文学创作,文风兼具犀利批判与悲悯胸襟,作品至今犹为文学批评界重视;其后专攻古典文学研究,阐扬文化精义,重要著作《两汉乐舞考》《论两汉散文的演变》《论唐代士风与文学》等,段论创新,精微独到,于传承文化,功不可没”。应该说,这是对台静农一生文学和艺术成就所作的比较到位的评价。

END



姬学友,安阳师范学院教授,鲁迅与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术带头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河南省高校省级骨干教师,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

198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分别获得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2-2013学年度为北京鲁迅博物馆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研究领域和方向为:鲁迅与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中国现代作家书风。

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南开学报》《当代作家评论》等国内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篇。出版《从外围接近鲁迅》《李何林论稿》《意象的风景:中国历代题咏诗研究》《现代中国文学漫步》《走进钱钟书的<围城>》等学术专著,另合作编著《台静农全集》《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散文通史·现代卷》(上、下)等专业书籍多种。

学术论著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3项;教学成果获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业余习字。作品多次获奖、发表、入集。公开出版《现代散文诗钢笔楷书字帖》《书法艺术》等书籍和教材。2013年11月在北京和安阳两地举办过个人书法展览。

【聚力推介】姬学友 | 先母轶事

【五四特稿】姬学友 | 真正的“五四”

姬学友 |我观延庆君之诗文——为《流年美如斯》出版而作

姬学友 | 印象中的郭青萍老师

姬学友 | 两个想不到

姬学友 | 自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姬学友 | 兴舟兄的《耕雨堂脞谈》

姬学友 | 活在人心便永生——2015中原风鲁迅读书会侧记

主编:风雨薇、绿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