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继学教授临床惯用秘验方59首

 鲶鱼上画壁 2020-11-11

任继学,全国名老中医,国家终身教授。白求恩医学奖章获得者。吉林省扶余县人,生于1926年。15岁从师吉林名医宋景峰先生。1946年投身革命,参加解放战争,发挥专长,救治伤员。1954年赴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长春中医药大学前身)进修学习,1958年进入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教学研究班学习,1960年毕业。

任老主张融古贯今,溯本澄源,发展中医,尤以《黄帝内经》为根基。学术成果丰硕,其中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获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中风痰热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199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瓜霜退热灵治疗高热成为首批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用药。任老又主编过第一部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专著《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主编《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粹》、副主编《建国四十年中医药科技成果》等,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1.生津止渴汤

山药、生地黄各50克,石斛、白蒺藜各25克,知母20克,玉竹15克,红花10克,附子、肉桂各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功用滋阴清热,生津解渴。

病例:韩某,女,48岁。近6个月来,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腰酸膝软,咽干舌燥,手足心热,时有乏力气短,畏寒肢冷,舌质红绎,舌苔黄干,脉沉弦而数。诊断为消渴病,气阴两虚证。查尿糖+~+++,空腹血糖10.5毫摩尔/升。治以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益气养阴。投生津止渴汤6剂,水煎服,并用猪胰1具,分3次生吞。共服20剂,症状、体征消失,查尿糖阴性,空腹血糖5.6毫摩尔/升,舌、脉均正常。嘱其服用六味地黄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追访至今未见复发。方中生地黄、玉竹、石斛、山药、知母滋阴清热;红花养血活血;白蒺藜滋阴平肝;猪胰以脏补脏;附子、肉桂微微生火,使“阴得阳助、而生化无穷”。诸药合用,共奏滋肾生津之功。

2.加减白茯苓丸

黄连5克,石斛、熟地、玄参、覆盆子、蛇床子各15克,人参、天花粉、茯苓、萆薢各10克,鸡内金15克,磁石2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渴甚者,加葛根、天花粉;消瘦者,加苍术、鸡内金;腰酸乏力者,加何首乌、菟丝子、枸杞子;咽痛者,加桔梗、玄参、金银花、连翘。如消渴病并发水肿,可用古方甘露饮加减治疗,偏于肾阳虚者,可加用附子、肉桂、干姜之品。并发疖肿者原方加五味消毒饮。滋阴润燥,清热生津。

病例:李某,女,60岁,干部。患者于2年前发觉口渴,尿多,消瘦,当时未介意,后症状逐渐加重。经检查,血糖15毫摩尔/升,尿糖++++。诊断为糖尿病。曾服用甲苯磺丁脲、降糖灵治疗,病情好转。近1个月来,无明显诱因病情反复。现口渴,喜饮,乏力,腰背酸痛,食纳可,大便干,小便频,失眠多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治以活血,滋阴,润燥,清热生律。处方:苍术15克,菟丝子20克,茯苓10克,天花粉10克,黄连5克,萆薢10克,玄参、生地、熟地、覆盆子、石斛各15克,鸡内金20克,蛇床子15克,茅根30克,莲须20克。连服30余剂后诸证大减,精神转佳,一般情况良好,空腹血糖8毫摩尔/升,尿糖++,病情已稳定,改服六味地黄丸,做善后处理。方用黄连降心火,石斛平胃热,熟地黄、玄参生肾水,覆盆子、蛇床子固肾经,人参补气,天花粉生津,茯苓交通心肾,萆薢利热并治消渴,磁石色黑,属水入肾,共奏益气养阴,清热泻火之功。

3.消渴康Ⅰ号

知母25克,山药20克,山茱萸15克,生地黄25克,牡丹皮15克,丹参30克,百合20克,石膏30克,麦门冬20克,人参10克,黄芪、五味子各15克,天花粉2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渴甚者,加葛根、玄参;多食者,重用熟地黄、玉竹;多尿者,加肉桂;便秘重者,加大黄、芒硝(冲服)泻胃火。滋阴降火,兼活血。

4.消渴康Ⅱ号

人参15克,黄花30克,山药、玉竹、玄参各20克,天花粉25克,山茱萸、知母、川芎各15克,丹参25克,黄连15克,生地、石膏各30克,白僵蚕1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若阴虚,骨蒸潮热,盗汗梦遗者,加黄柏及加大知母药量;腰膝酸软者,加杜仲、龟版;若气短乏力重者,加黄精,并加重山药用量;苦能食易饥者,重加玉竹、熟地,益气养阴,兼活血。

5.消渴康Ⅲ号

熟地2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2克,枸杞子、鹿角胶各15克,益智仁12克,肉桂6克,制附子7.5克,人参15克,黄芪30克,川芎15克,丹参30克,桃仁10克,当归1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腰膝酸软,不能久立者,加覆盆子、白蒺藜以益肾精;小便多,饮一溲一为肾气不固者,加桑螵蛸、菟丝子、五味子;大便溏泄为脾虚者,加苍术、莲子肉、芡实;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者,加仙茅、淫羊藿;若阴阳气血俱虚者,加鹿茸、当归、熟地、阿胶,并加重黄芪用量。温阳滋阴补肾,兼活血。

6.消渴康Ⅳ号

人参15克,黄芪30克,石膏35克,知母20克,天花粉、生地黄各25克,天门冬、黄连各15克,葛根30克,甘草10克,白术、丹皮、柴胡、白僵蚕各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肉苁蓉15克,黄精30克,金银花2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若烦热口渴重者加芦根、百合以润肺生津;能食善饥重者,加熟地黄、玉竹以滋腻治消谷;多尿不减者,加山茱萸及少佐以肉桂以滋涩下元;便秘重者,加大黄、芒硝(冲)泻胃火荡涤积热以保脾胃之津;若自汗者,加生牡蛎,并加大黄芪用量以固表敛汗。益气滋阴,润肺益肾。

7.凉膈救肺饮

生石膏30克,黄芩10克,地骨皮、生知母各15克。天冬、麦冬、天花粉各20克,生甘草10克。另用芦根100克,粳米30克煮汤用以煎药,去滓后,1日分3次温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功用清肃肺热,滋津止渴。

病例:患者,男,50岁,职员。1985年3月6日初诊。曾于2个月前发口渴引饮不止,非冷水难解一时之渴,心烦懊恼,神志不宁。曾在某院化验,确诊为糖尿病,诊治月余,未收显效。检验:血糖21.65毫摩尔/升,尿糖++++。审度其证,乃属燥热之邪充于上焦,金失清肃之令。津难输布。依证投以上方,倍用石膏、知母、天冬、天花粉,以芦根煮水解药。服药仅3日,烦渴减达其半。增损原方续服,10日后渴饮若常人。检验:血糖7.22毫摩尔/升,尿糖±。调方再服2周,则血、尿检验复常。其后因胃病来诊,谓前病2年余未复发。

8.益气生津饮

生黄芪30克,党参、北沙参各15克,麦冬、天花粉、玉竹、干地黄各20克,炙甘草8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功用益气生津,润肺滋燥。

病例:患者,女,31岁,职员。曾于2年前春末出现口渴多饮,食量增减不定,体质渐瘦,少气乏力,曾服玉泉丸等未效。检验:血糖14.99毫摩尔/升,尿糖++++。令其住院观察,以本方增减续服3周,则渴止而气力转壮,进食如平时。再检:血糖6.66毫摩尔/升,尿糖+。出院继服前方3周,血、尿复检正常,至今未再发。

9.清胃滋燥饮

栀子、黄芩、玄参各15克。川大黄(米酒浸过)10克,生石膏30克,天冬、麦冬、天花粉、粳米各20克,炙甘草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若大便燥结甚者,减炙甘草,加净芒硝15克,若肌肤发痈者,可酌加金银花、青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鸭跖草、败酱草等。清泻胃火,滋津润燥。

病例:患者,42岁,工人。1977年11月8日初诊。该患者近日来食欲旺,虽多食亦不能解饥,饮水量逐日增多,虽多饮亦不解渴,大便燥结,舌苔黄燥,脉滑而数。检验:血糖14.98毫摩尔/升,尿糖+++。辨其脉证,属中焦燥热,予上方倍生石膏量。服药6剂,大便燥结已除。又依前方,生石膏用量减半,再服10余剂,自觉诸症减轻。复检:血糖8.88毫摩尔/升,尿糖+。嘱其注意饮食调节,再按原方,续服20剂,血糖及尿糖均降至正常,病告痊愈。

10.和中甘露饮

党参、葛根各15克,麦冬、玉竹、石斛、芦根各25克,乌梅肉1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功用滋津润燥,和胃调中。

病例:患者,男,39岁,干部。1982年4月16日初诊。该患者1年前曾因周身乏力,到某医院治疗,检验尿糖++。近半月来,口干舌燥,口渴欲饮,每夜饮水3暖瓶左右,大便燥结,多日一行,舌红少津,脉细而数。检验:血糖13.3毫摩尔/升,尿糖++++,诊为糖尿病。辨其脉证,属热伤胃津,予上方倍天花粉、麦冬量,服14剂,自觉症状明显减轻。又继服14剂,诸症逐渐消失。复查:血糖6.66毫摩尔/升,尿糖-,原方中麦冬、天花粉用量减半,又经1个月治疗,仍以上方加减治疗,病告痊愈。随访于1986年,其病未复发。

11.滋水承金饮

生地、女贞子、桑葚、麦冬各20克,山茱萸、枸杞子、炒山药、党参各15克,五味子10克,生黄芪2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若兼头晕胀痛者,减去党参、黄芪,酌加石决明、钩膝、白菊花、生龙齿、生牡蛎。滋阴润肺。

病例:女,53岁,1973年10月3日初诊。罹患糖尿病3年,曾用中西药治疗,病情得以好转。近半年来,感觉腰膝酸软,夜寐不安,周身乏力,盗汗,胃纳不佳,气息细弱而促,言语低微,心烦舌质淡红。苔白而滑,脉细而数。实验室检查:血糖4.43毫摩尔/升,尿糖+++。辨其脉证,属肾虚。予上方加夜交藤20克,柏子仁15克,远志8克。服16剂后,诸症减轻,依上方去夜交藤、柏子仁、远志,再服20剂,诸症消失。复查:血糖6.66毫摩尔/升,尿糖-。

12.益气扶阳饮

熟地、炒山药各20克,覆盆子、巴戟天、菟丝子、山茱萸各15克,五味子10克,制附子8克,炙黄芪25克,缩砂仁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加减:若腰膝软甚者,加桑寄生、盐续断、淫羊藿、肉桂;兼心悸怔忡者,可酌加炒枣仁、远志肉、柏子仁、茯神等。温补命门,益气扶阳。

病例:患者,男,67岁,1977年10月10日初诊。罹患糖尿病已4年,曾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显。现症:小便清利而数,入夜尤甚,腰膝酸软,精神委靡,尿有余沥,上浮泡沫,体重减轻。舌淡苔滑,脉沉微弱。检验:血糖为16.65毫摩尔/升,尿糖+++。辨其脉证,属肾阳亏耗,命门火衰,予上方服20剂,尿频减轻。续予原方32剂,诸症好转,血糖降至11.66毫摩尔/升,尿糖++。效不更方,上方续服20剂,复查:血糖6.66毫摩尔/升,尿糖-。以后多次复查,病情一直稳定。

1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方

苍术、葛根各12克,五味子、黄连各3克,菝葜、泽泻、珠儿参、女贞子、防己、虎杖各30克,泽兰、山茱萸、鬼箭羽、紫草各15克,麦冬、知母各9克,羚羊粉0.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清化湿热,顾护气阴,平肝化瘀。

病例:顾某,55岁。1996年10月25日来诊。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病史5年,痛风史1年。曾长期在诊治。近半年因工作繁忙,未继续复诊,但自服降压、降糖西药。1周前因聚餐饮酒,痛风复发,曾服解热镇痛药。就诊时患者头目晕眩,倦息乏力,口干口苦,多饮尿赤,视其形体肥胖壮硕,右趾及右踝关节红肿痒痛,舌红胖、苔黄厚腻,脉弦滑。血压24/15千帕,血糖15.7毫摩尔/升,血脂:总胆固醇8.1毫摩尔/升,甘油三酯4.6毫摩尔/升,血尿酸543毫摩尔/升。辨证:湿热内蕴;气阴两伤,肝旺血瘀。处方:苍术、葛根各12克,五味子、黄连各3克,菝葜、泽泻、珠儿参、女贞子、防己、虎杖各30克,泽兰、山茱萸、鬼箭羽、紫草各15克,麦冬、知母各9克,羚羊粉0.6克。前后治疗2月余,痛风控制,血压、血糖恢复正常,血脂下降。方中珠儿参、麦冬、五味子、女贞子、山茱萸、知母、葛根益气养阴,润燥清热;黄连、苍术、菝葜、泽泻清热祛湿;紫草、鬼箭羽、泽兰清热活血化瘀。

14.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方

生黄芪30克,苍术、白术各9克,鹿衔草、泽泻、茯苓各30克,冬葵子20克,石韦10克,土茯苓30克,川萆薢12克,马齿苋30克,当归12克,锁阳9克,肉苁蓉9克,黄柏(盐炒)4.5克,肥知母(盐炒)6克,肉桂心1.2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培补脾肾、固益奇经、分利湿热。

病例:患者,车某,女性,75岁。因血糖升高10年,反复尿频、尿急,腰酸7年余,加重3周,入院。患者10年前因发热伴尿频、尿急,在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7~10毫摩尔/升。近7年来反复尿频、尿急、尿痛,遇劳加重。3周前无明显诱因下觉小腹不适伴尿频、尿急,门诊查尿常规:白细胞+++,予可乐比妥抗感染,但疗效不显著,复查尿常规:白细胞+++,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入院时患者略有口干,时有耳鸣,尿频、尿急、尿痛,大便每日1~2次,成形。查体:体温36.6℃,血压18.7/12.0千帕,心肺体检未见异常,心率88次/分,律齐,腹部体检无阳性表现,舌胖大,质淡红,苔浊腻,脉左实滑,右手反关,弦劲搏指。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8.0×109/升,空腹血糖9.5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5.9毫摩尔/升,H bAl c7.4%,清洁中段尿培养2次,结果均为大肠埃希菌,菌落计数>105CF/毫升。患者病已经年,燥热既久,耗伤肝肾精血,肾虚而膀胱热,发为劳淋,加以劳倦伤脾,邪恋不去,病久伤及奇经。治拟培补脾肾、固益奇经、分利湿热,以期标本同治。上方服2周后,尿频、尿急均减。复查尿常规:白细胞3~5。清洁中段尿培养:阴性。

15.糖尿病兼水肿方

党参15克,白术12克,黄芪20克,陈皮10克,生地、熟地各12克,山药18克,山茱萸、牡丹皮各12克,茯苓15克,泽泻、猪苓各12克,车前子10克(包)。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健脾补肾利水。

病例:女,58岁。因乏力、面部肿胀月余,于1997年8月5日就诊,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0余年。查见患者面色苍白,双眼睑浮肿,双下肢呈轻度凹陷性水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空腹血糖12.3毫摩尔/升,尿糖+++,尿蛋白-。给予口服降糖药。中医辨证消渴病兼水肿证。属脾肾两虚、水湿内停所致,治宜健脾补肾利水。予上方煎服,日1剂。连服20余剂后,肿胀消,血糖降至8.5毫摩尔/升。

16.糖尿病兼汗证方

太子参20克,麦冬18克,五味子10克,黄芪30克,山药18克,生地、熟地各15克,牡丹皮10克,山茱萸12克,茯苓10克,枸杞子15克,沙参、百合各20克,何首乌1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益气养阴。

病例:女,65岁,1998年5月12日就诊。糖尿病病史5~6年,近半年出汗多,稍活动即汗滴如雨,口干,饮水量多,小便频,大便干,舌质红,苔薄少津,脉细数。空腹血糖11.8毫摩尔/升。给予口服降糖药,中医辨证消渴病,气阴两伤,治宜益气养阴。处方:太子参20克,麦冬18克,五味子10克,黄芪30克,山药18克,生地、熟地各15克,丹皮10克,山茱萸12克,茯苓10克,枸杞子15克,沙参、百合各20克,何首乌15克。水煎服,日1剂。服15剂后汗止,诸症缓解,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

17.糖尿病兼眩晕方

生地、熟地各12克,山药15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枸杞子、菊花各12克,天麻10克,钩藤12克,炒酸枣仁20克,何首乌15克,石决明20克,牛膝15克,白术、陈皮各1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滋肾平肝。

病例:男,70岁。因头晕、耳鸣半个月于1998年10月19日就诊,伴夜眠不宁、心烦、口干、腰膝酸软、小便频。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糖尿病1年。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血压22/14千帕,血糖8.9毫摩尔/升。给予口服降压药。中医辨证为消渴病,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宜滋肾平肝。处方:生地、熟地各12克,山药15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枸杞子、菊花各12克,天麻10克,钩藤12克,炒酸枣仁20克,何首乌15克,石决明20克,牛膝15克,白术、陈皮各10克。水煎服,日1剂,服6剂后头晕减轻,加减续服18剂后症状缓解。血压18/12千帕,血糖7.5毫摩尔/升。

18.糖尿病兼肢麻肢痛方

黄芪30克,桂枝10克,赤芍18克,细辛3克,丹参、金银花各30克,当归18克,川芎、地龙各10克,水蛭6克,鸡血藤30克,牛膝20克,熟地黄15克,鹿角胶1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病例:女,67岁。因双下肢疼痛2个月于1997年9月15日就诊,伴双足发凉、畏寒,每于寒冷疼痛加重,夜间不能入睡,口干多饮,小便频数,舌质红,苔薄,脉沉。左下肢胫前部及左足背皮肤各有一破溃处,如花生仁大,干燥结痂,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空腹血糖10.49毫摩尔/升,彩超示胫前动脉、足背动脉血流不清。结论:符合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治疗给予706代血浆500毫升加维脑路通1.0克静滴,日1次,二甲双胍片0.25克,日3次口服。中医辨证为寒凝血瘀,治宜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处方:黄芪30克,桂枝10克,赤芍18克,细辛3克,丹参、金银花各30克,当归18克,川芎、地龙各10克,水蛭6克,鸡血藤30克,牛膝20克,熟地15克,鹿角胶10克。水煎服,日1剂。治疗20天,双下肢疼痛基本消失,双足轻度发凉,复查血糖6.27毫摩尔/升。

19.杞菊地黄汤加减复脉汤

枸杞子,菊花,生地,熟地,山茱萸,玄参,麦冬,阿胶(烊入),女贞子,旱莲草,钩藤,石决明,生牡蛎,淮牛膝。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加减:若伴有木郁化火生风,风阳上扰者,佐以凉肝息风,加用栀子、夏枯草、牡丹皮、黄芩、羚羊粉等。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病例:陈某,女,40岁,教师。1993年10月15日就诊。患者多饮、尿多伴消瘦年余,经本地医院检查,空腹血糖11.5毫摩尔/升,尿糖+++,诊为糖尿病。服用降糖灵等药,控制主食,虽有好转,但病情反复不稳定。精神负担加重,心情抑郁,情绪易波动,动辄生气发怒,近1周来口渴多饮,夜尿频多,头痛阵作,伴一过性眩晕,手足心亢热,午后面部“冒火”,睡眠欠佳、叠梦纷飞,肢麻腰软,舌红苔少,脉象弦细。血压23/14千帕,空腹血糖12.4毫摩尔/升,尿液分析示尿糖阳性,镜检-,血脂与肾功能检测正常。诊断为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症。中医辨证为水不涵术,肝阳上亢。治宗滋肾育阴。处方:牡蛎(先煎)、龙骨(先煎)、石决明(先煎)、白芍各30克,生地黄、枸杞子、玄参、山茱萸、钩藤(后下)、夏枯草、天花粉各15克,淮牛膝10克。停用降糖西药,连服2周,头痛眩晕,面部烘热,口渴多饮,有所好转,继守原方随症略事加减连40天后,诸症消失。空腹血糖降至6.3毫摩尔/升,尿糖转阴,血压16.0/11.0千帕,并以汤改丸缓图巩固疗效。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20.半夏天麻白术汤合二陈汤加减

制半夏,茯苓,陈皮,天麻,苍术,白术,薏苡仁,石菖蒲,炙远志,厚朴花,白豆蔻,建曲。

学习和运用体会

偏热者加黄连、黄芩、竹茹,偏寒者加桂枝、炙甘草、草果仁、砂仁;脾虚者加山药、太子参,重用白术;血脂偏高者加草决明、何首乌、泽泻、山楂等。运脾健胃、化痰泄浊。

病例:某男,61岁,1994年9月20日初诊。素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2年,一直服用达美康、降压片等药,且注意食疗。自入夏以来气候炎热,口渴汗多,过食瓜果饮料,常以禽、蛋、鱼、肉辅餐果腹充饥,近半个月自觉头昏目胀,沉重如裹,脘痞犯恶,谷不馨,口干饮少,多寐肢倦,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滑。测血压为22/14千帕,空腹血糖10.8毫摩尔/升,尿糖++。血脂分析示:总胆固醇7.3毫摩尔/升,甘油三酯3.6毫摩尔/升。处方:苍术、白术、制半夏、茯苓、陈皮、泽泻、葛根、佩兰、川牛膝、天麻各10克,厚朴6克,草决明、生山楂各30克。每日1剂。煎服1周后,头昏脘痞好转,大便复常,舌苔正常,舌质隐红。上方去佩兰、厚朴,加天花粉、鲜石斛各30克。守方出入,连服1个月,诸症悉减。复查血糖5.8毫摩尔/升,尿糖-。血脂降至正常。血压:16.0/1l.0千帕,续易汤为丸善后。

21.济阴助阳镇逆汤加减

山茱萸,白芍,山药,制黄精,玉竹,阿胶,仙茅,淫羊藿,肉苁蓉,杜仲,生牡蛎,代赭石。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济阴助阳。

病例:高某,男,65岁,退休工人,1994年3月5日初诊。患糖尿病6载,并发高血压3年,经过降糖降压治疗,病情反复不定。空腹血糖一直在8.5~16.4毫摩尔/升之间,血压波动在22~24/12~14千帕上下。半年前两下肢麻木疼痛,曾作血脂、血液流变、血尿酸等检查未发现异常。腰椎侧位摄片示腰椎退行性变,经用维生素B6、维生素C、地巴唑等西药时轻时重,近日来头顶跳痛,耳鸣如蝉,腰膝酸痛,畏寒肢冷,面色潮红,午后尤甚,口干饮少,便燥不爽,舌红苔薄,脉细弱,血压22/14千帕,空腹血糖9.6毫摩尔/升,尿糖+++。辨证为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治宜滋阴助阳,潜阳降逆。处方:生地、麦冬、白芍、玄参、山茱萸、阿胶(烊化冲)、淫羊藿、仙茅、肉苁蓉各15克,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各30克,怀牛膝10克,服药25剂,头痛大减,畏寒已罢,面部潮红升火消失,大便转软且畅通,唯口干喜饮较甚。血压18/12千帕,血糖8.2毫摩尔/升,尿糖+。上方去代赭石、淫羊藿、仙茅,加天花粉、生黄芪、枸杞子各20克。经治2月,病情稳定,空腹血糖6.8毫摩尔/升,尿糖-,复查血压16.0/12.0千帕。继宗原方略事出入制成丸剂续服巩固。

22.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加减

生黄芪,当归,赤芍,白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太子参,麦冬,北沙参,五味子,石斛,丹参,代赭石。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加减:若伴有心悸失眠加酸枣仁、炙远志、朱茯神、柏子仁;手足发麻较剧加鸡血藤、木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病例:徐某,男,61岁,农民。1995年3月20日初诊。既往有糖尿病史4年,经控制饮食,用过D860、优降糖、选美康及中药治疗,空腹血糖波动在6.4~7.8毫摩尔/升之间,近1个月来,头痛、眩晕阵作,活动后加剧,伴有心跳增快,四肢发麻,多饮多尿,周身疲乏。在外院就诊,血压24.0/14.0千帕,空腹血糖9.6毫摩尔/升,尿糖+++,心电图示ST段低下。诊断为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早期冠心病。给予地奥心血康等药治疗。血压仍然不降,故来院诊治。刻下:头目胀痛,如锥如刺,伴有胸闷不适,心慌气短,口唇干燥,面色红暗,舌质紫气,苔中腻边薄,脉象细涩,证系气阴两虚,脉络塞阻,气机升降失常。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处方:生黄芪、太子参、丹参、石斛、天花粉、白芍、代赭石(先煎)各30克,桃仁、红花、地龙、瓜蒌皮、降香末各10克。上方随证加减,共服50剂后,头痛、胸闷、心悸、肢麻诸症相继消失,血压稳定,复查空腹血糖为6.8毫摩尔/升,尿糖-。后以丸方巩固疗效。

23.复方葛芷夷汤

葛根、白芷、连翘、杏仁、浙贝母各15克,辛夷9~12克,板蓝根24~3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风热、风寒夹湿感冒。先用水将药物浸泡30分钟,再在火上煎2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之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3次温服。

病例:王某,男,34岁。恶寒发热,头昏身痛,鼻塞流涕3天,经口服感冒清及青霉素肌注未效,脉浮略数,苔薄白,溲尚清。证属风寒外感。予复方葛芷夷汤8剂,诸症均消。风寒感冒之轻证(伤风),用荆防败毒散辛散解表;风寒夹湿感冒,用藿香正气散辛温化湿解表;风热感冒之轻证,用银翘散辛凉解表;重证,用麻杏石甘汤加味辛凉解表,这是辨证施治之一般法则。经实践,反复选药平衡药性,拟定出复方葛芷夷汤,辛凉解表除湿,经千例观察,药性平稳,效果良好,有效率为86.4%。为治疗不同证型之感冒闯出了一条新路。该方服后,可大汗、小汗、微汗或无汗。凡感冒,有汗者可用,无汗者亦可用,解表而不伤正。故老小、体弱皆可用之。唯肺胃阴伤之感冒无效。

24.沙参麦冬杏贝汤

北沙参30克,麦冬、天花粉、玉竹、冬桑叶、生扁豆、杏仁、浙贝母各15克,甘草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脾胃阴伤之干咳。症见咳痰少,口干咽燥,或痰不易咳出,脉略数,舌红,苔薄黄或白或苔少者。先将药物浸泡30分钟,再用文火煎40分钟,每剂煎2次,将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病例:黄某,女,30岁。干咳无痰半月,伴有口干咽燥,口渴小饮,半月前有感冒,曾经庆大霉素肌注,口服中药止咳药4日,均未能见效,近日来咳重,胸痛,尿遗。透视双肺下叶纹影较多,血白细胞正常,脉暗数,舌红,苔少。证属肺胃阴虚,干咳不已。治拟滋肺胃之阴,清肺胃之热,方用沙参麦冬加杏贝汤,服3剂后,诸症大减,又服3剂痊愈。沙参麦冬汤原为吴鞠通治疗“欲燥”肺胃伤阴之方剂。加杏贝,以治肺胃阴伤之干咳,效果亦验。由于胃津伤,则口干咽燥;肺津伤则干咳不已。本病虽证见于肺,而其源实本于胃,胃阴不足,则肺津不继,故以沙参、麦冬清养肺胃;玉竹、天花粉生津解渴;扁豆、甘草益气培中;冬桑叶轻宣燥热;佐以杏仁、浙贝,助津止咳化痰,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运用本方治疗154例,有效率为96%。若伴有外感者加葛根、连翘、白芷等,以解表邪。凡咳嗽痰多者,本方无效。

25.葛根连翘汤

葛根12~5克,白芷9~12克,辛夷9克,连翘15克,板蓝根30克,浙贝母9~12克。水煎法。每日1剂,分2次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主治感冒。风寒、风热之邪外袭为患。

病例:应用上方观察治疗感冒者1000例,服用2剂而获痊愈者(临床症状完全消除)有824例;显效者(临床症状基本消除)128例,有效者40例;无效者(服药2剂后症状不减,而必须换药者)8例。风寒感冒之轻证(伤风),宜辛散解表,可用加减杏苏饮治疗;重证(伤寒),宜辛温发表,可用荆防败毒散治疗;风热感冒之轻证,宜辛凉解表,可用银翘散治疗,重证,仍宜辛凉解表;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此是前人迄今之辨证施治的法则,似乎存在着不能简化之难。自从此方组成后,将辛散、辛温、辛凉之药寓于一方,似形成辛平解表之剂,抑或药入体后各专其长。从而“风热”、“风寒”之感冒皆可应用,只须将药量随病情之轻重,适当增减即可。且连翘、板蓝根能抑菌,板蓝根又可抑制病毒,感冒之病原多为病毒,经大量病例观察,其疗效是肯定的。经临床实践证明,葛根之发汗解表似有随着病机之演变,有“适可而止”之优。近年研究关于葛根解肌问题已得到证实,对缓解肌肉痉挛效果较好,特别是缓解感冒之颈、背肌肉紧张(头项强痛)效果尤显。本方对流感亦有较好疗效。流感与风寒、风热感冒有些症候是共同的,且亦是病毒感染,若加入佩兰12~15克,则疗效更为显著,可能是更加强了板蓝根抑制流感病毒之作用。

26.心脑活血丸

生黄芪60克,丹参30克,川芎、赤芍各15克,桃仁12克,红花15克,生蒲黄12克,参三七10克,血竭12克,瓜蒌、茯苓各15克,桑寄生20克,麦冬、玉竹各30克,延胡索12克,麝香0.15克,酒大黄12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用于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症。将上药(除参三七、血竭、麝香三药单研过箩外)混合磨粉过箩,共混合拌匀,加入等量之蜂蜜做蜜丸,每丸6克,消毒,玻璃纸包装密封,20丸为1包,待用。每日3次,每次3丸,饭后白开水送服。3个月为1个疗程,停药1月。视病情服第2个疗程。可连服2~3个疗程。如病情急性发作,可立即服用4~5丸,以应急需。

病例:①黄某,男,61岁,教师。患冠心病。经常心前区紧压感,时有小痛约3~5年。近年发作频繁,血压有时偏高,胆固醇略高,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脉弦,苔白微黄,二便尚可。经服心脑活血丸3个月,于服药期间只发病2次;停药1月,又继服3个月,诸症消失。复查运动试验心电图等均转为正常,随访3年未发。②崔某,男,61岁。患脑动脉硬化症。头昏脑晕年余,加重半年,时而恍惚不知人,随后可恢复,经中西药未效。脑血流图示:脑血管弹性减退,供血不足。脉弦略数,舌边有瘀斑,苔白略滑。用心脑活血丸加蜈蚣、炙甲珠煎水冲服。一疗程后,诸症若失;二疗程后,神清症除。复查脑血流图已转正常。冠心病及脑动脉硬化症届于祖国医学之胸痹、心痹、真心痛及眩晕、头痛范畴。二者均可引起气机失调,津液亏损,气滞血瘀;治疗必须益气活血化瘀,条达气机,通畅血流。本方是由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补阳还五汤等方筛选而成。方中之黄芪、丹参、川芎、芍药、桃仁、红花、益气活血,化瘀止痛;瓜蒌宽胸散结,清热化痰;茯苓宁心安神,利水渗湿;桑寄生补益肝肾,强壮筋骨;血竭、三七化瘀止痛,止血;麦冬、玉竹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生蒲黄、延胡索祛瘀止痛;酒大黄活血化瘀,凉血止血;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散结。共奏益气活血,化瘀止痛,宽胸宁心,散结化痰,补益肝肾,滋养肺胃之功。气不滞,血不瘀,气机通利,气行血行,病理自消。现代药理实验证实,麝香对生命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能提高心搏动,肺呼吸,升血压,抗休克;玉竹含有强心苷,可改善心肌缺血之血循环,还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麦冬有升血糖作用,提高耐缺氧能力,还可防止血管内瘢痕之形成。方中活血化瘀之品大多能增加心脑血管血流量,改善血循环,减少心脑组织氧的消耗量,改善红细胞的聚集成团,抑制血小板的集聚作用。20年来,运用本方治疗心脑血管硬化症124例,有效率为99%。此外,临床实践证明,对血栓性动静脉脉管炎亦有较好的效果。本方活血药较强较多,一般以3个月为1疗程,不宜太长,每疗程后,必须停药1月,以免引起出血倾向。凡有溃疡病出血,月经期以及平时有出血倾向者,均应暂停用药,待出血倾向纠正后再用。

27.蝉蚕解表汤

蝉蜕、僵蚕、板蓝根、连翘、桑叶各10克,薄荷9克,芦根1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用于风热感冒。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武火煎15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根据病情轻重,每日1~2剂,分2~4次温服。

病例:王某,男,31岁。1986年3月3日诊。感冒1周,头痛鼻塞,发热微恶寒,周身骨节疼痛,转侧不利,不思纳谷,口干且苦,舌淡、苔薄白,脉弦稍数,方用蝉蚕解表汤加减,2剂而愈。本方具有清热解毒、透邪外达之功,凡风热温毒由外感引发高热诸症,皆可加减应用,每获著效。若高热神昏,加生石膏、知母、清瘟散;身热恶寒头痛,加菊花、钩藤、消化散;身疼四肢酸痛,加桑枝、忍冬藤;咽红肿痛,加马勃、蒲公英、牛蒡子;咳嗽,加杏仁、贝母;口渴不欲饮水,芦根加倍;有热便稀,加葛根、泽泻;烦躁不寐,加竹叶心、莲子心、连翘心、玄参心;鼻血,加白茅根、大蓟、小蓟。

28.清瘟散

生石膏30克,薄荷8克(二味同摔打碎),犀角6克,玄参9克,黄连4.5克,栀子、黄芩各9克,知母5克,赤芍、连翘、丹皮、大青叶各9克,荷叶10克,忍冬叶12克,生地9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温热,衄血,发斑。共捣为末,备用。每次用15~30克,对入药中同煎服。

29.消化散

蝉蜕、僵蚕、金银花各9克,忍冬叶、连翘各10克,泽兰叶6克,炒栀子、龙胆草各9克,陈皮、玄参各6克,荷叶10克,青蒿、牛蒡子各6克,板蓝根9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温热病。壮热憎寒,寒热类疟,体重舌燥,口干,咽喉不利。上药共捣为末,备用。每次用15~30克,对入药中同煎服。

30.蒿荷鳖甲饮

蝉蜕、僵蚕各10克,青蒿6~9克,鲜荷叶1张(干者10克),鳖甲10~15克,橘络10克,竹茹10克,白豆蔻仁9克,生薏苡仁1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温热日久不退,热邪留伏阴分。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两次煎出之药混合。每日1剂,分2次服;病重时每日2剂,隔2~3小时服1次,且只服第一煎。

病例:胡某,女,13岁。1980年12月27日突然头痛,高烧,四肢出现环形红斑,关节肌肉酸痛,不能活动。某县医院初以重感冒,继以风湿热论治月余,高热不退,症状未减。遂于1981年3月4日转入院,经两个半月治疗,高热仍不退,1981年5月21日应邀会诊。诊时体温滞留于39.4~40.2℃之间,恶寒微颤抖,口干苦不欲饮,恶心反酸,纳呆腹胀,便黏尿黄,肝脾肿大,脉弦数,此温热之日久不退,留伏阴分,治宜提邪透表,清泄里热。即予蒿荷鳖甲汤。药后热退,精神好转,唯尿黄,睡不安,脉和缓。此心包有热未清,遂加连翘心10克,莲子心9克,竹叶10克,药后诸症悉平。6月6日热势又起,持续不迟,6月11日再次会诊,烦闷不安,诊为痧疱,用三棱针消毒挑前心七针、后背心八针,挑后恶心烦闷即止,但热不退,于原方中加益母草以活血(因初诊时月事适来),西瓜翠衣清暑热,扁豆花以利湿,至6月29日,热退纳佳,脉静身凉,嘱饮食调养,随访1年病未发。热邪久羁,留伏阴分,治当滋阴透热,吴氏青蒿鳖甲汤是也。然邪热有多有少,阴伤有轻有重,青蒿鳖甲汤用于邪热少而阴伤重者,重在滋阴。本方为自拟方,则用于邪热多而阴伤轻者,重在运热。故吴氏方仅用青蒿提透邪热,而使外出,余皆养阴凉血而清热,本方用鳖甲“蠕动之物,入肝经至阴之分,既养阴,又能入络搜邪”,且青蒿等不能直入阴分,用鳖甲引诸药而入,用橘络以加强鳖甲通络搜邪之力,青蒿苦寒芳香,清热透络,可从阴分领邪外出;蝉蜕、僵蚕均为虫药,有宣郁透热之效;荷叶芳香升清,解暑;竹茹甘寒清热降浊,合而提邪透表,清泄里热;白蔻仁芳香化浊;生薏苡仁渗利湿热,使气机畅达,脾胃升运,则邪易外达,所以凡温热日久,留伏阴分,邪热多而阴伤轻者,用本方最合适。若湿阻而小便不利者,加竹叶10克;心包有热,心烦不眠者,加连翘心10克,莲子心9克,竹叶卷心10克;夏月兼湿者,加西瓜翠衣10克;湿因而泻者,加扁豆花10克。

31.抑肝和胃汤

旋覆花10克(布包),代赭石30克(先煎),制半夏9克,粉甘草2克,淡吴茱萸4.5克,姜黄连2克,制厚朴5克,新会皮3克,赤茯苓12克,焦苍术5克,建泽泻10克,紫油肉桂0.3克,生姜1片,姜竹茹1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胸闷呃逆,呕吐水液,不思纳谷,腹胀痛。煎剂。方中淡吴茱萸、姜黄连二味必先在沙锅内同炒再入煎。每日1剂,煎药分2次服完。病重时少量频饮,2~3小时服1次。

病例:朱某,女,24岁。1986年5月29日就诊。呃逆,恶心,呕吐水液,咳唾痰涎,头痛背冷,面色不泽,消瘦,已延25日,曾在两家医院治疗未效。证属肝郁化火,胃气失和,治宜抑肝解郁,降逆和中。予抑肝和胃汤原方1剂。药后呃逆大减,恶心转轻,但仍背冷,呕吐清水,伴有痰涎。原方去甘草、紫油肉桂(因缺未用),加伏龙肝30克(先煎代水),2剂。另用:苏叶4克,黄连2克,开水冲服,频频饮之。药后诸恙均减,证情已稳定,唯感胃脘有压痛,脐下悸动,予上方加沉香6克,川楝子10克。此后病情进一步好转,计诊4次,服药10余剂而告愈。此方系根据北京名老中医汪逢春遗方化裁而成。适应证是胃有伏饮,肝有郁热,肝气横逆犯胃之证。方用旋覆花、代赭石平肝镇逆;半夏、厚朴和中散结;苍术、茯苓、泽泻健脾化饮;吴茱萸、黄连泄肝火,肉桂制肝镇痛。共奏抑肝和胃,降逆化饮之功。若呕吐不止,可加伏龙肝30克,先煎代水煎此药。

32.暑令感冒合剂

香薷6克,藿香、佩兰、厚朴各10克,炙枇杷叶12克,鸭跖草1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夏季感冒,高热头痛,胸闷脘痞,身体重痛或咽痛,咳嗽,或身痛无汗,舌质红苔薄腻微黄,脉象濡数。每剂加水适量,浸泡半小时,武火煎煮10分钟,过滤取药液备用。每日1剂分2次温服,若入暮高热不减,可酌情加服1剂,再分2次温服。

病例:吴某,男,32岁。1986年7月3日晚8时急诊。发热恶寒3日,鼻塞流涕,咳嗽口干,胸闷纳差,痰白量少,舌红苔白腻,脉濡数。经服速效感冒胶囊及复方新诺明片,并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治疗2日,体温不退,反而上升至39.2℃,心率120次/分钟。处方:暑令感冒合剂250毫升。药后72小时追访,知患者在服药48小时内体温退至正常,上述症状也均消失。本方系积数十年临诊体验,宗黄连香薷汤意,加减化裁而定。旨在宣散表卫而清暑热,用治暑邪挟风裹湿之证。方中香薷、厚朴取自于黄连香薷汤,合佩兰功在解暑除湿;枇杷叶则具有保金肃肺之长;鸭跖草具有清热泻火之力,以保无虞。此外,若患者体温高于39.6℃,必须在方中加入黄连5克;咽红肿痛明显时,可加入板蓝根12克。从对49例暑热病人应用观察资料统计,总有效率达91.8%。其中,显效(48小时内热度退尽)33例,好转(72小时内热度退尽)13例。疗效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抗生素+退热药,其总有效率仅为76.5%)。

33.原因不明高热方

柴胡、黄芩、知母各10克,生石膏、忍冬藤各30克,连翘15克,甘草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原因不明之高热,且上午、下午有波动,面红口干,苔黄,脉数。加水先煎石膏30分钟,同时将余药浸泡30分钟后,加入石膏煎液中,再煎20分钟,滤取药液,加水再煎20分钟。每日1剂,将2次药液混合。在体温周期性上升前1小时服。

病例:周某,女,24岁。1977年4月初诊。持续高热1周,各项检查均正常,多种中、西药治疗无效,寒热如疟,热多寒少,胸胁痞闷,默默不欲饮食已半月,近1周来,午后壮热,口干而苦,烦躁不安,尿赤短少,汗出热不减,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证属风温邪毒,郁于胆经,治宜和解少阳,清泄里热谨防邪入营血,即予本方加减之:柴胡、黄芩、竹沥、生石膏、青蒿、知母、佩兰各10克。药后热退病愈。本方由小柴胡汤、白虎汤、银翘散三方化裁筛选而成,对于温热邪毒,郁于气分者甚为合适,所举验案与本方稍有出入,意在灵活应用,以作示范。

34.加味栀子豉汤

栀子12克,淡豆豉15克,枳壳10克,白豆蔻、橘红、桔梗各8克,竹叶12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①风寒暑湿外感,邪在上焦。②邪热阻遏,造成逆证。③高热恶寒无汗或但头汗出,烦躁懊恼、胸闷气逆,舌苔白薄,脉浮数者。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再在火上煎15分钟,每剂煎煮2次,将2次煎出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可啜粥助其汗透。

病例:徐某,男,4岁。发热1周,初为感冒,应用A.P.C、柴芩注射液,热退而复升,继发肺炎。化验:白细胞12.5×109/升,曾用大量中西药,仍然高热(体温39.5℃),恶寒无汗,不渴尿少,咳嗽气逆,烦躁不安,舌苔白滑,脉浮数。此乃暑湿挟寒,邪遏上焦,用本方半剂量,加滑石、连翘各6克,薄荷3克,服1剂,通身汗出,烦躁气急大减,体温下降至38.7℃。次日再服1剂,体温为37.4℃,去豆豉、薄荷,又进1剂,热平,白细胞8.1×109/升,胸透肺部炎症消失。外邪犯卫、热郁在表,当宣透而解。若不分表里,不辨寒热,一见高热,便用苦寒清泻直折之,不但不效,反使邪气闭郁,热势更高,甚则邪热传里,给治疗增加难度。本方取仲景治邪热客于胸中之栀子豆豉汤,合叶桂治外部未解,郁而未伸之杏蔻橘桔等轻苦微辛开泄之法,熔伤寒、温病治法于一炉,对于风寒暑湿表证误用寒凉而成逆证者,实为轻巧灵便斡旋透热之法。临床应用,如风寒重,恶寒无汗,可加葱白5枚;暑湿重,苔滑尿少者,加滑石15克。

35.养阴清心饮

生地25克,麦门冬、玄参、赤芍各15克,川楝子、青木香各10克,牛膝15克,珍珠母2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冠心病,高血压。症见烦躁易怒,胸闷心痛,不寐,眩晕头痛,舌红绛或紫暗,脉弦滑或细数。先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放火上煎30分钟,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浓缩成膏。以上为1日量,分早、中、晚3次,用开水化服。

病例:孙某,女,58岁。3年来心电图长期不正常。中度心绞痛每周发作2~3次。并伴有慢性肝炎,经常胁痛,焦躁不安,舌质嫩绛,少苔,脉弦细滑。1975年2月开始服养阴清心饮,8个月后心绞痛减轻,心电图好转。坚持服药16个月,自觉症状全部消失,精神体力增长,心电图已恢复正常。冠心病以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为主症。临床多倾向于活血化瘀、宽胸豁痰、芳香温通、益气通脉诸法。然而痰血瘀久化热或心肝火旺伤及阴血者,亦不少见。全方滋阴降火以治本,泄肝宁心、理气活血以治标,标本兼顾,对阴虚火旺之冠心病、心绞痛,确有效果。临床曾观察72例,总有效率为87.5%。并有持久的降压作用,故亦可应用于高血压病。临床运用本方时,凡有血癌表现者可加桃仁、红花、丹参;属肝火偏旺或肝阳偏亢者,可加夏枯草、菊花、钩藤、石决明。服用本方应忌烟酒、辛辣、肥腻。

36.柏煎汤

侧柏叶20克,车前子3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各种慢性咳嗽,痰白或咯痰不爽。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3次温服。

病例:李某,54岁。初起外感咳嗽,经治外邪解而咳不愈,辗转求治3个月,仍未见好转。症见咳声重浊,痰多色白,黏而难出,脉滑,舌红苔白厚。此乃痰湿内蕴,予柏煎汤,3剂排痰转爽,咳嗽减轻。再进3剂而愈。本方是根据民间验方拟制而成,经临床应用,效果颇佳。寒咳加当归、熟地各30克;热咳加黄芩、知母各15克,干咳加杏仁10克,枇杷叶15克;咽痒加乌梅15克,僵蚕6克;咽痛加玄参15克,人参叶6克。儿童用量酌减。

37.调脾通结汤

白术、苍术各30克,枳壳10克,肉苁蓉2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各种便秘(虚秘)。如习惯性便秘,全身虚弱致排便动力减弱引起的便秘等。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再用慢火煎煮1小时左右,每剂煎2次。每日1剂,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睡前1次温服。

病例:曾治一年仅两个半月的婴儿,出生不久即患便秘,常三四天不解,于此方配制水剂(用量为原剂量的1/8),分3次喂服,服后每天均按时排便,持续服用2周,便秘之证遂失。此方用大剂量之苍术、白术健胃补脾,敷布津液,肉苁蓉养血润肠,枳壳调畅气机以助大肠推动之力,故可用于各种虚秘。特别是服用大剂量白术(可用至60克)治疗各种便秘均有良好的通便作用,能使干燥坚硬之大便变润变软,容易排出,并不引起腹泻。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白术有促进肠胃分泌的作用,使胃肠分泌旺盛,蠕动增速,这可能就是白术通便作用的机理。服药后宜多饮开水,一般8~14小时即可通便,此方必须用足药量,并注意掌握煎法与服法,均可获效,但对热病引起的大便不通(实证)不宜使用。老年体虚者可加黄芪20克,合并痔疮者可加生地30克。小儿用量可按年龄递减。

38.黄芩知母汤

黄芩、知母各12克,陈皮、半夏各10克,茯苓、杏仁、桔梗各12克,甘草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痰热犯肺及肺热壅盛所致的咳嗽,气喘,咯稠痰,口干以及喉痹。用水将药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病例:刘某,女,25岁。1981年5月25日初诊。咳嗽频频,夜间尤甚,左胸疼痛半月,痰多黄稠,咽喉痒痛,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胸部透视为左下肺炎。服本方6剂后,咳嗽、胸痛明显减轻,连进15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胸部透视及末梢血象均恢复正常。继服5剂,巩固疗效。本方以黄芩、知母、杏仁、桔梗宣肺清热;二陈汤化痰止咳,故对肺热痰盛诸症有效。若热盛加栀子;久咳或有伤阴征象者加沙参;咳甚或兼喘加桑皮、葶苈子;痰带脓血合千金苇茎汤;兼表证者加葛根、防风;腹胀纳少者加厚朴、鱼腥草。本方对阴虚燥咳无效。

39.养血降压汤

生牡蛎、珍珠母各30克,白芍24克,桑葚30克,菊花12克,刺蒺藜15克,地骨皮20克,木防己、黄芩各12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Ⅱ期。症见头昏,头痛,心悸,目昏,耳鸣,夜尿频数,失眠等。将生牡蛎、珍珠母先煎30分钟,再与预先浸泡30分钟的余药同煎20分钟,每剂煎3次。每日1剂,将3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早、中、晚饭后3次分服。

病例:冯某,男,40岁。自述有高血压病史4年。1周来头昏头痛,肢麻,目涩,失眠,多汗加重。诊见形体肥胖,面红多汗,舌质微红,苔黄,脉弦滑。血压21.33/13.33千帕,心电图提示左室高电压。即予服本方,连服3剂,血压降至18.66/10.66千帕,头昏头痛、肢麻等症消失,但仍感目涩,视力不佳,继服3剂,诸症全消。15天及3个月后,各复查1次,血压均稳定在37.32/10.40千帕以下。本方以生牡蛎、珍珠母平肝潜阳;黄芩、地骨皮、蒺藜、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桑葚柔肝养阴,又加入有祛风、除湿、消肿作用的木防己以去痰浊,调气机。全方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泻火、柔肝养阴之功。经临床应用,对高血压确有良效。1976年曾将本方制成冲剂,治疗高血压82例,总有效率为66.7%。本方作用缓和而持久,服药后血压缓慢下降,但停药后药效维持时间长。运用时可随症加减,如头昏易怒者加夏枯草30克,天麻12克;失眠者加生龙骨30克,茯苓15克;目涩尿频者加枸杞子、山茱萸各15克;肢麻肉酸者加地龙12克,川芎2克。

40.二参汤

党参、丹参各2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症见胸痛,胸闷,心悸,心慌,舌有斑点或瘀斑,脉细或涩等。先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放火上煎20~30分钟,每剂煎2次,将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上、下午分服。

病例:尹某,男,66岁。1983年12月7日初诊。心绞痛反复发作,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已半年,曾昏厥4次。经心电图检查,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室性早搏。诊见舌红、苔黄腻,脉细。即以本方加酸枣仁、赤芍、白芍、降香。服药10剂,诸症悉除。再服半月停药。尔后胸部稍感不适即服本方,随访至今,心痛、晕厥均未发作。古有二参丹,由人参和丹参组成。以人参养心,丹参活血,共奏养心活血之功。可用于心气心阴不足、心血瘀阻引起的心悸、胸闷、胸痛诸症。本方之二参汤以党参代人参,其作用仍为养心活血。因其价廉易得,故可广泛应用。临床应用时,气虚甚者,党参应易红参,或加大党参用量,并酌加黄芪、太子参;气阴两虚者,党参易西洋参,并酌加麦门冬、玉竹;血瘀为主者,可加大丹参用量,并酌加当归、三七粉;血瘀气滞者,加降香、川芎;气滞郁热者,加黄连、竹茹;血虚者,加酸枣仁、白芍、枸杞子;阴虚阳亢,化风上扰者,加白芍、石决明、生牡蛎、菊花;肝肾不足者,加桑葚、黑芝麻、枸杞子;痰湿滞络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薏苡仁。

41.益寿膏

党参30克,丹参120克,当归、赤芍、白芍、枸杞子、制首乌、制黄精、巴戟天、杜仲、山药各60克,砂仁、黄连、广木香、川续断、黑芝麻各30克,黄芪、核桃肉各60克,三七粉(后下)、龟板胶(后下)、鹿角胶各30克(后下),鱼秋串、白茅根、枣仁、山茱萸各6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神经衰弱,属老年脾肾两亏,气血双虚,见头晕眼花,耳鸣心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便结者。除三七粉、龟板胶、鹿角胶外,余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放火上煎40分钟,煎2次,去渣合液,再煎浓缩,加蜂蜜2000克收膏,趁热时加三七粉、龟板胶、鹿角胶拌匀即成。每服1汤勺,每日早、中、晚服3次。

病例:吉某,男,56岁。1972年起自觉乏力倦怠,胸闷气紧,烦躁心悸,步履艰难。西医诊为冠心病、高血压。诊见舌质红绛、苔少,脉弦。第一年服本方3剂后,诸症明显减轻,行动有力。第二年、第三年各服3剂,诸症悉除,恢复健康,已能正常工作。老年病的基本病理,一是脏腑精气衰弱,以脾肾虚损为重点;二是由于气血运行的障碍和脏腑功能减退而造成的痰湿浊邪和瘀血阻滞。因此老年病的临床表现以乏力,心悸,眩晕,失眠,食欲不振,食入不化,腰膝酸软,行走不稳,记忆力减退等精气衰败症状和痰多、偏瘫、胸痛等痰血瘀滞症状为主。据现代药理分析,方中药物大多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增强免疫力之作用,预防疾病,从而起到延续衰老之作用。

42.左归天门冬汤

北沙参30克,麦门冬15克,法半夏12克,甘草6克,粳米、熟地黄、枣皮、怀山药、茯苓、枸杞子、生麦芽各15克,黄连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加减:气短懒言、自汗、气虚明显者,党参易北沙参,加黄芪15克;眩晕者,加天麻9克,白芍20克;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口舌生疮者,加蒲公英、野菊花各15克;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30克,酒大黄3克。益气养阴,滋肾健脾。

病例:罗某,男,66岁。口渴引饮3年,头晕,耳鸣1年多,诊断为糖尿病。常服消渴丸、降糖丸效果不佳。现症如前,且五心烦热,盗汗,舌红中无苔,边薄黄,脉细数。服上方3剂渴减半,服30剂诸症消失,尿糖-,血糖降至正常。后服杞菊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3次,观察半年,血糖正常。该方为麦门冬汤和左归饮化合而成,其益气生津,滋肾健脾运中。黄连折心火,肃肺金以生水;生麦芽消食运中而含少阳生升之气;粳米尤妙,《本草求真》说:“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一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未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凡五脏血脉,非不因此而灌溉;五脏积液,非不因此而充溢。”全方使肺胃润,脾土健,肾津充,风燥熄,少火生,五脏气调而渴饮得解。

43.宣肺清热化痰汤

治急慢性气管炎及肺气肿、肺心病之发作期,咳嗽吐白黄痰或喘息不能卧者。炙麻黄6克,杏仁12克,生石膏25克,金银花15克,连翘、牛蒡子、前胡、桑皮、桔梗、麦冬、川贝各12克,鲜芦根30克,甘草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适用于急慢性气管炎及肺气肿、肺心病之发作期,咳嗽吐白黄痰或喘息不能卧者。用水将药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之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病例:王某,女,27岁。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长期咳喘,每年秋冬季节尤甚,每次发病,气喘不能平卧,咳嗽吐黄痰,久治屡犯。服宣肺清热化痰汤半年许,病痊愈。现已8年未再复发。本方为麻杏甘石汤和银翘散加减化裁而成,对急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肺心病,因风热外邪侵袭而急性发作者比较合适,但对寒证咳吐稀白泡沫痰者,则非所宜。随症应用须注意加减:喘甚者加地龙、细辛;痰盛者,加远志、瓜蒌;痰黄稠,大便秘,肺热腑实者,加大黄、芒硝。

44.治疗心绞痛惯用方

(1)气滞血瘀型惯用方赤芍、桃仁各15克,红花5克,当归、生地、枳壳、川芎各15克,桔梗10克,牛膝25克,黄芪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6剂后胸闷心痛症状可明显减轻;再继用1个月以上,诸症可消失。症见平日有心悸、气短,急躁易怒,夜寐多梦,发作时心前区闷痛,时有刺痛并伴右侧肩胛区酸痛,夜间为甚,纳可,口干不欲饮,二便正常;颜面青黄,口唇青紫,舌隐青,苔薄白,脉沉涩。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治宜理气化瘀、益气止痛。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为血府逐瘀汤化裁,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养血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有“血化下行不作劳”之意;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枳壳开胸行气,以助血行,二者一升一降,升降相因;生地合当归养阴凉血清热,使祛瘀不伤病;甘草调和诸药。合用之,使瘀去气行,诸症可愈。

病例:王某,男性,60岁,患者近4年来经常服用速效救心丸后缓解,但不久又复发;诊断为厥心痛;用本方36天后复查,心电图示大致正常。(2)痰湿阻闭型惯用方症见经常胸闷气短、乏力,晨起恶心,时有头晕,肢体沉重,发作时自觉胸闷如窒,呼吸困难,甚则心前区胀痛,向肩胛处放散,夜间发作频繁。患者形体丰盛,颜面青黄晦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红,苔白滑腻,脉沉迟无力。心电图示下壁心肌缺血。治宜温阳涤痰、活络止痛。处方:瓜蒌25克,制半夏、薤白各15克,生槐花50克,葛根25克,胆南星5克,旋覆花15克,郁金20克,山楂5克,薏苡仁50克,乳香、没药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学习和运用体会

任老拟此方以温阳涤痰、活络止痛为大法。方中薤白辛温走窜以通阳,瓜蒌苦降痰浊,半夏化痰降逆,三者合用辛温涤痰,通阳复脉,正所谓“离照当空,阴霾自散”;生槐花、葛根、乳香、没药活血化瘀;胆南星、旋覆花、郁金化痰通络;山楂、薏苡仁健脾利湿消积。全方温阳通络、涤痰化瘀,使气血流畅、脉道通利而奏功。

病例:韩某,男性,65岁,近1年来经常出现上症,服用冠心苏合丸,初有效,后不如前。药用本方2剂后肢体困重减轻,胸闷、心绞痛较前好转,后又随证化裁治疗40余日,诸症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嘱其长期交替服用人参健脾丸及金匮肾气丸,意在扶助正气,巩固疗效。

45.肝气郁滞型惯用方

证见心前区痞闷、隐隐作痛或刺痛、休息后症缓。劳累或情志波动则病作或加重。其重者突然发病,出现心区刺痛欲厥,心悸,气促,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舌红苔白脉弦等厥脱之险候。治宜理气散结。处方:附子、赤石脂各5克,川椒3克,桂枝10克,细辛3克,三棱、莪术各15克,荜茇5克,当归15克,麦冬50克。水煎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此证中医名为“厥心痛”。其治法虽有活血化瘀、辛温通阳、化浊豁痰、温阳补气、益气养阴之法,然其效果多不理想。任老以为“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乏则气散乱,无力推动血循,不通则痛。故治以芳香温通、理气止痛为主,每取良效。

病例:刘某,女,63岁。患心脏病1年余,时好时犯。刻诊:心悸、气短,心前区闷痛,每次持续十余分钟,不能平卧,自汗,咳喘,眼睛及双下肢浮肿,舌红苔薄黄,脉沉细而结,口唇发绀,颈脉怒张,右胁下扪及积块诊为厥心病(气阴两虚挟瘀水互结)。任老予其服用本方10余剂后,心前区闷痛基本消失,心衰得以纠正,嘱其长服柏子养心丸以巩固疗效。

46.治疗目珠痛惯用方

症见目珠疼痛,时轻时重,以夜间尤甚,伴有头痛,以前额、眉棱骨及两侧太阳穴疼痛,夜寐多梦,舌淡苔白,脉虚弦。女性可伴月经量少,色淡。治宜滋养肝血,缓急止痛。处方:夏枯草15克,制香附10克,白芍30克,甘草5克,川芎10克,白芷15克,柴胡5克。每日1剂,水煎服。前额、眉棱骨疼痛重者加蔓荆子15克。连用半个月。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以补肝散与芍药甘草汤加减。补肝散由夏枯草、香附组成,治疗目珠痛颇有良效。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缓急止痛之效。两方共奏滋养肝血、缓急止痛之功。又佐川芎辛可散邪,温能通行,上行头目,白芷味辛,芳香上达,治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为阳明主药;柴胡和解少阳,为少阳头痛之要药。全方组合,既止目之痛,又养目之源,证治符合,可获佳效。

病例:李某,女性,18岁,学生,目珠疼痛,时轻时重4个月,加重2周。患者4个月前因学习紧张劳累后出现上症,查:体温36.5℃,心率69次/分,血压90/60毫米汞柱,面白无华,爪甲不荣,眼科检查未见异常。用本方药用连服6剂,目珠疼痛症状好转,但仍头痛,继加蔓荆子后再服8剂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47.治疗顽固性咳嗽惯用方

症见干咳,气管干涩,喉痒,胸中涩滞而痛,咽干喉燥,口鼻气热,身倦乏力,舌红赤少津,苔薄黄而干,脉虚数而涩。治以宣肺润燥,生津止咳为主。处方组成(生津宣肺汤):蛤粉10克,青黛5克,瓜蒌、百部、天冬、麦冬、白前各15克,紫菀20克,玄参15克,炒苏子5克,4剂,水煎服。待咽干喉燥、胸中涩滞、口鼻气热症状减轻,有少量白痰易咳出,舌质红,苔少,脉虚数。调整用方为:桔梗15克,紫菀20克,百部、天冬、麦冬、瓜蒌仁、枳壳、平地木、佛耳草各15克,芦根20克。4剂,水煎服。待诸症大减,咳嗽明显减轻,有痰且易咳出时上方加枇杷叶15克,2剂即可愈。

学习和运用体会

咳嗽多由初感外邪引起,表邪未能及时发散,邪气留恋于肺,久而不出,化热伤津耗液,肺脏失调。本方用青黛、蛤粉清热平肝止咳;百部、白前、紫菀宣肺止咳化痰;玄参、麦冬、天冬滋阴润肺;苏子以降肺气;诸药共奏宣肺润燥,生津止咳之效,而使诸症悉愈。

病例:邓某,女,42岁。于半年前因感冒后发热,自去附近诊所静点抗生素,热退后,开始咳嗽,出现上症,用本方10天而愈。

48.治疗顽固性泄泻惯用方

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已6年余,同时伴有腹痛腹胀甚,气短、善太息,两胁不舒,腹痛即泻,泻后得缓,腹中雷鸣,里急后重,纳呆,嗳气,颜面青黄,舌质紫暗,有瘀斑,两目肉轮青黯,苔厚色黄白相兼,脉弦滑。治以通滞散瘀,理气和中为主。处方组成(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当归、川芎各15克,五灵脂10克,红花、枳壳、香附各15克。4剂水煎服,日2次。待腹痛减轻,大便次数增多,但无里急后重之感,纳食改善,舌质隐青,苔白,脉沉弦时,调整用药:干姜6克,车前子、山楂、九香虫、丹皮、白术各15克,莲子肉40克,前胡、青皮、川芎各15克,茯苓50克,诃子20克。4剂,水煎服,日2次。待病人腹痛腹泻已明显减轻,但倦乏,时有小腹下坠感,舌质红,苔白,脉沉弱无力。改用药为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25克,当归15克,升麻、柴胡各5克,陈皮、白术各15克,党参20克,干姜9克,茯苓30克,莲肉40克,诃子肉10克,补骨脂15克,连服8剂。

学习和运用体会

任老认为,泄泻病机核心为肝脾失调、气滞内壅、肺肾失调、水津代谢受阻,引发大肠传导功能障碍。经络受阻,浊毒久伏,正气受伤,不能束邪,毒邪必逆于大肠,外损脂膜,在病理上呈现痰瘀水毒互结不散,化热为腐,甚则水肿,瘀滞、浊毒内蕴而生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之症。证属气滞瘀结证,故先投以膈下逐瘀汤以通滞散瘀为主,佐以疏肝宣肺理脾温肾之法,最后以补中益气汤调理善后可愈。

病例:李某,女,50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已6年余,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炎,以本方治疗16日而愈。

49.治疗腮腺炎惯用方

板蓝根30克,大青叶20克,金银花35克,赤芍1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腮腺炎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腮腺肿为特征的疾病。可并发脑膜炎,偶见睾丸炎或卵巢炎。中医学称本病为“痄腮”、“蛤蟆瘟”,常用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以疏风散邪、清热解毒。任继学先生在临床治疗中,通过反复实践,将普济消毒饮的14味药简化为4味药,称为减味普济消毒饮。方中金银花入气分,清热解毒,疏散风邪;板蓝根、大青叶凉血清热解毒,与金银花同用为治疗痄腮的要药;赤芍善走血分,凉血活血,并将上述3味药引入血分。该方简化了普济消毒饮用药,其药效不低于原方,用其治疗80余例病人,均收到良好效果。且该方比选用板蓝根冲剂与201注射剂合用消肿快,一般服3~4剂药即肿消热退,少数病例服药5~7剂消肿。

50.治疗乙型脑炎惯用方

(1)解热透表方金银花30克,连翘、荆芥、牛蒡子各15克,薄荷10克(后下),芦根、大青叶、板蓝根各50克。每日1~2剂,分2~4次服。方中重用大青叶、板蓝根增强清热解毒作用,结合辨病重用大青叶、板蓝根以抑制病毒。加减:湿重者身重胸闷、舌苔厚腻,加佩兰、藿香各15克,白豆蔻10克;热重者高热、口渴、喜冷饮,加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便结者腹满、便秘,加大黄(后下)、芒硝各10克(后下);抽搐者加钩藤20克,僵蚕15克,全蝎5~10克;神蒙者加牛黄清心丸1丸,每日2次,每次1丸。用于卫气型。证见发热、无汗、头痛、嗜睡、或见恶寒、微汗、口渴、惊厥、抽搐等,舌苔薄白或白腻,亦可见黄腻苔,舌质大多正常,脉浮数或滑数、濡数不等。

(2)气营两清方生石膏(先下)、大青叶、板蓝根各50克,知母、玄参各20克,丹皮15克,生地20克,水牛角、连翘各15克,竹叶25克,甘草5克。每日1~2剂。湿重者加藿香、苍术、厚朴花;便秘苔黄燥者加川大黄;高热昏迷者加郁金、鲜石菖蒲或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若苔白浊腻加苏合香丸。抽搐者加天麻、钩藤、全蝎、僵蚕、羚羊角。用于气营型。证见高热不恶寒、头痛项强、口渴、神志昏蒙、时清时昧、时有阵发性抽搐或惊厥,大便秘,舌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正常或红绛,脉弦数或细数等证。气分热重则见高热、头痛、面红目赤、口渴引饮、烦躁等症。如再见神志昏迷则为热入营血。

(3)清热解毒,凉血救阴方生石膏、生地、大青叶、板蓝根各50克,水牛角30克,知母、黄芩、丹皮各15克,黄连10克,金银花50克,连翘20克。每日2剂,分4次服,每6小时1次。用于营血型。症见高热、抽搐、昏迷、惊厥往往同时存在,严重者可见全身强直、角弓反张,喉中痰声辘辘,甚则喘促气绝或汗出如油,肢厥脉伏。

本型患者临床症状严重,一般需同时服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以助清热解毒镇惊开窍。若呼吸喘促、痰声辘辘者可加竹沥水50毫升冲服,若毒热内闭,伤及阴血,阳气衰微欲绝,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沉伏无力,应急用生脉饮加附子、生地回阳救阴留人以治病。

学习和运用体会

任继学先生认为,本病病因是受暑热之气而发的温病,其发病及转变过程,一般由表入里,由卫气至营血,有时邪可逆传心包,也有直陷营血者,因而卫气营血的转变界限很难分辨,故临床上常见卫气同病、气营两燔和热陷营血的证候。热盛伤阴而动血,邪传心包则神志昏迷,热盛化火,火盛熬液成痰,风火痰热互相影响,雍塞经络,蒙扰清窍,因而出现高热、昏迷、惊厥等危重证候,风火痰热均属实邪,故早期临床表现多属实证、闭证。邪气盛则精气夺,暑湿病邪最易伤阴耗气,故邪盛正衰,构成内闭外脱的危重证候,若因病邪久留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则可留有轻重不等的后遗症。

51.治疗慢性肝炎惯用方

任继学先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症状特点,采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将慢性肝炎分为三种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分述如下。

(1)肝气郁结、湿热内蕴方柴胡、枳壳各6~10克,赤芍、白芍各10~15克,香附6~10克,郁金、苍术各10~15克,厚朴6~15克,陈皮10~15克,茵陈20~30克,栀子、大黄(后下)、延胡索各6~10克,川楝子10~15克。恶心厌油腻明显者,加竹茹、鸡内金、橘皮、代赭石、焦山楂;大便黏腻不爽,或有肛门灼热者,加黄连、黄柏、槟榔;肝功能异常者,酌加贯众、虎杖、板蓝根、山豆根等。症见胁肋部胀满疼痛,间断发作;舌苔黄腻,脉弦滑;不欲饮食,食后胀满,甚则恶心欲吐;口干口苦,身疲乏力,小便黄少,大便溏稀不爽。治宜疏肝理气、化湿和中,清利湿热。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型常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慢性迁延性肝炎,其临床表现多以实象为主,肝气郁结、中焦湿阻及肝功能异常时湿热互结表现为著,故临床治疗宜疏肝理气、化湿和中、清利湿热,但苦寒药物切不可过多过重,否则易伐肝阴伤脾气。另外,在治疗中尚需注意保护胃气,多辅以化浊开胃,理气和胃,消食导滞之法。

(2)肝血不足,脾虚湿停方白芍15克,当归10克,山茱萸15克,何首乌20克,沙参15克,党参、炒白术各10克,茯苓、熟地各15克,枸杞子20克,黄芪25克,乌梅、甘草各10克。肝区疼痛明显者,加郁金、延胡索、川楝子;易怒,口苦口干者,加石斛、麦冬、夏枯草;大便溏稀明显者,可加山药、扁豆、补骨脂;舌红而紫暗、心烦者,加水牛角、丹皮、山栀。肝功能异常者,可选加贯众、白花蛇舌草、茯苓、板蓝根、山豆根等。症见右胁肋部隐隐作痛,紧张劳累时加剧;食少腹胀,身疲乏力,动则汗出;大便溏稀,小便色黄;舌体肥大,边有齿痕,或舌淡暗,苔薄白而腻,脉弦细。治宜养肝血、益肝阴、健脾理气。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型慢性肝炎虚损症状明显。主要为肝阴不濡、肝血不足、脾气虚弱兼见湿浊内停之证候。故在临床治疗时以扶正为主,兼以养肝柔肝,健脾益气,辅以化湿。本型肝炎在处方用药时应当注意调理补药之配伍平衡。如滋阴养血药物过多易致气滞助湿,益气辛温之品过多则又有化燥伤阴之弊,故应根据病情酌情调整。肝功能异常时,其舌质常显紫暗之色,舌苔黄厚而腻,此为血中湿毒药结之症,治疗时应当酌加凉血、解毒之品,当肝功正常后可减量至渐停用。

(3)肝肾阴虚,脾气不健方枸杞子20克,北沙参10克,生地、麦冬各15克,当归6克,川楝子、五味子、甘草各10克,生黄芪30克,炒白术20克,扁豆15克,厚朴、延胡索各10克,党参15克,何首乌20克,山茱萸10克。头晕耳鸣、多梦者,加龟板、牛膝、菊花、夏枯草;若腰腿酸软者,加杜仲、牛膝,佐鹿角霜;眠差、心烦多梦者,加莲心、远志、酸枣仁;便溏者重用炒白术、白扁豆、加山药;肝功能异常者可加板蓝根、土茯苓、水牛角、丹皮。症见右胁肋部隐隐作痛,多较持续。有时兼有阵阵刺痛,部位固定不移,两目干涩,口燥咽干,失眠多梦,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酸腿软,神疲乏力,腹胀便溏。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少力。治宜滋养肝肾之阴,辅以健脾益气活血。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型慢性肝炎病情较以上两型严重,表现为肝肾阴虚有热,兼见脾虚气弱血瘀,故本型不仅虚损明显,而且兼有血瘀及疫毒内伤之象(肝功能异常),故治宜益肾养肝兼清虚热,辅以健脾益气,肝功能异常尚需加凉血解毒之品。用药不可过于寒凉,病情需要时,可少佐温补肾阳之品,以助阳之化生。

(4)气阴两虚,瘀血内停方白芍15克,黄芪30克,沙参15克,枸杞子25克,女贞子、旱莲草、鳖甲各20克,赤芍30克,郁金15克,丹参20克,柴胡6克,茵陈20克,延胡索、川楝子、佩兰各10克,白豆蔻6克。症见形体消瘦,面色晦暗,纳少,腹胀,神疲乏力,右胁部刺痛,固定不移,可见肝掌,蜘蛛痣,牙龈出血,尿色深黄,白睛黄,大便溏稀。舌质绛红或紫暗,可见瘀斑或瘀点,舌苔薄白腻或黄腻,脉沉细弦数。治宜益气养阴、软坚消癥、凉血解毒。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型为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阶段,临床症状严重,此时肝功能明显异常,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比例倒置,脾功能轻度亢进等。临床表现虚实夹杂,兼以气阴虚、肝肾不足为主,实为瘀血内停、疫毒内伏之症,故治宜虚实兼顾,补虚以益气阴,滋补肝肾,活血解毒,软坚散结。但需注意不可破血逐瘀以免伤及正气。

52.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惯用方

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任继学先生临床治疗本病时从“火”入手,根据病发部位循经用药,疗效显著。

(1)清心经之火惯用方木通15克,竹叶10克,生地30克,甘草10克,赤芍15克。症见舌部溃疡,灼热疼痛,口渴口臭,心烦失眠,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治宜清心泻火。

学习和运用体会

此类口腔溃疡多为实火,发于舌部。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内经云:“诸痛疡疮,皆属于心。”心火炽盛,循经上犯,热蒸肉腐,可致舌生口疮。方中重用木通降心火,佐以竹叶清心气,二药均入小肠经泻心火从小便而出;再以生地、赤芍清心凉血,又可助上药之力。疮周紫红或疮深火盛者,可加丹皮、黄连各10克,水牛角20克,并可重用赤芍30克。

(2)泻脾胃经之热惯用方黄连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当归6克,生地20克,丹皮10克,升麻3克,防风3克。症见唇颊内侧、齿龈、上腭部溃疡灼热疼痛,口苦口臭,消谷善饥,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数。治宜清胃泻脾火。

学习和运用体会

此类溃疡多为实火,发于唇颊内侧、舌底、上腭部位。上下齿龈为手足阳明经所主,口为脾胃之门户,脾胃积热上熏,亦致发口疮。本方除清泻脾胃之火外,尚用升麻、防风升脾胃中清阳之气,清散中焦郁热,用量宜小。腹胀、大便干结如球,阳明腑实热盛者,加川大黄6~10克、厚朴10~15克、玄明粉2~6克等泻腑实以清经热。以上两型口腔溃疡,骤起多发,红肿明显,疼痛剧烈,溃疡面多有脓性分泌物,常伴有颔下淋巴结肿大,任继学先生认为此乃火毒炽盛所致,方中可加用银花30克,连翘20克,蒲公英30克,板蓝根、玄参各20克以清热解毒;若溃疡疼痛窜耳,甚至偏头灼热疼痛者,为心、脾胃之火热引动肝火,宜加用龙胆草10克,栀子15克,菊花10克,柴胡3克,入肝经清肝泻火。

(3)益肾经之水惯用方知母、黄柏各10克,生地24克,山药15克,山茱萸、丹皮各10克,茯苓15克,泽泻、女贞子、旱莲草各20克,玄参30克,石斛10克。若溃疡疮面淡红不肿、久而不愈者,可加黄芪10克,太子参15克。症见溃疡疼痛不甚,疮面较浅,经久不愈,此起彼消,连发不断,伴口燥咽干,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象细数。治宜滋补肾阴,清降虚火。

学习和运用体会

此类溃疡为虚火,多发于口腔后部、舌根部,亦可散发在口腔各部。《内经》云:“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循喉咙,挟舌本……”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或劳倦过度、暗耗真阴,均导致肾阴不足,虚热内生,虚火上熏口腔发为口疮;心火、脾胃实热之口疮久发不愈亦伤肾阴,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临症之时,有一经火盛,溃疡单发于该经循行部位者,亦常见二经或三经同病、虚实夹杂、溃疡发无定位者,故需全面灵活辨证,分清孰重,标本兼治。如溃疡经年难愈,尚可在循经辨证中酌加虫类药物,破血逐瘀、搜经剔络,可收奇效。

53.治疗温热病昏迷症惯用方

昏迷是一种危重症,温热病昏迷主要包括西医严重的传染和感染性疾病所致的神志不清、高热等症。任继学先生认为,温热病昏迷以热毒之邪侵营入血为主因,临证以神昏、高热为特点,故贯穿昏迷整个过程的治疗大法为清热、解毒、开窍。又因昏迷有轻、中、重之不同,病因有热、毒、痰湿主次之分,病位有在营、在血之异,故治疗分为芳香化湿、清营泄热、凉血散血、清瘟解毒四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1)芳香化湿方芳香化浊开窍汤。藿香、佩兰各10~15克,白豆蔻6~10克,半夏10~15克,茯苓20~30克,厚朴花、黄连各10~15克,连翘15~20克,石菖蒲、郁金各10克。若四肢抽搐加钩藤、全蝎、僵蚕、玳瑁。另服局方至宝丹,早晚各1丸。适用于轻度昏迷,湿温所致痰湿蒙蔽清窍。

(2)清营泄热方清营汤加减。水牛角30克,玄参25克,生地30克,麦冬15克,赤芍20克,黄连10克,金银花40克,连翘20克,石菖蒲、竹叶各10克,大青叶20克,板蓝根25克。若见抽搐加羚羊角、钩藤、全蝎;便秘加大黄、槟榔。另加安宫牛黄丸,早晚各1丸。儿童用量酌减。适用于轻度昏迷,热在营分。症见:意识丧失,呼之不应,触之不知,肤热、色红、干燥或见红色皮疹;四肢瘫软无力或见肢体挛急、瞳仁如常,脉数。

(3)凉血散血方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40克,生地30克,赤芍20克,丹皮15克,金银花40克,连翘20克,黄连10克,生石膏40克,知母15克,玄参25克。若见出血严重者,加重凉血之品,吐衄加侧柏叶、白茅根、藕节炭、墨旱莲;便、尿血者,选加地榆、槐花、大蓟、小蓟、侧柏叶、茜草;动风抽搐酌加羚羊角、玳瑁、僵蚕、全蝎、钩藤。另加安宫牛黄丸,早、午、晚各1丸。儿童药量酌减。适用于中度昏迷,热在血分。症见:意识丧失,面无表情,麻木呆滞、肤热色红或暗红,或见紫斑。四肢瘫软,强刺激可挛缩,瞳仁缩小,喉中有鼾声,二便秘或失禁,脉沉数。

(4)清瘟解毒方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50~200克,生地30~50克,水牛角30~60克,黄连10~20克,栀子10~15克,黄芩15克,赤芍20克,连翘20克,丹皮15克,生甘草10克,知母10~20克,玄参10~30克,大青叶20~30克,邪热内闭者,脉可见沉细而数,当选用大剂清瘟败毒饮;脉浮大而数者,选用中小剂清瘟败毒饮。另予安宫牛黄丸与局方至宝丹交替服用,每12小时2丸。正气虚时,可用西洋参10~15克煎汤送服丸药。

以上4法方药每日2剂,每6小时1次。适用于中重度昏迷之热毒壅盛、充斥气血三焦。症见:意识丧失,瘫软虚脱如僵尸,皮肤潮热或湿冷,色红或苍白,唇甲紫暗,瞳仁散大,呼吸深浅节律不均,二便失禁。脉沉细而疾,若汗多气促、血压下降,脉可见沉微或微细欲绝。

学习和运用体会

中医学所言温热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冬温各证,虽然病名繁多,但均源于温热病所发不同季节而命名,而其病邪的传变均是以卫、气、营、血为顺序。任继学先生在治疗温热病昏迷的过程中离不开三宝:安宫牛黄丸以清热开窍为主,神昏热重时选用;局方至宝丹以开窍为主、清热为辅,神昏重,热势不高时选用;紫雪丹镇惊通窍作用优于前两药,对于邪热内陷、神昏谵语兼痉挛之症适用。

54.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常用生血增白汤

人参10~20克,白术15克,当归10克,何首乌、淫羊藿、菟丝子各20克,肉桂3~6克,枸杞子、女贞子各20克,赤芍30克。水煎服,1日2次。

学习和运用体会

中医无白细胞减少症这个病名,其主症主要有乏力、头晕、心悸、易外感发热等,归属于中医学“气血虚”、“虚劳”、“温病”、“诸虚不足”等范畴。本方之命名是任继学先生根据其治疗虚劳病白细胞减少症而定,《黄帝内经》认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肾生骨髓”、“肾为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藏骨髓之气”。后世医家认为:“骨髓之液渭之精”、“肾主藏精而化血”、“血为精之本”。故欲生血,首当补肾之阴阳,遂立本方。以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肉桂为君,温补肾阳,促其功能旺盛使精可化血;何首乌、女贞子为臣,滋补肝肾之阴,补充化精血之物质;人参、白术为佐,补脾肺之气,以利后天营卫生化和精血之间互相转化;当归、赤芍为使,养血活血,将化生之血能迅速运达诸脏。方中三药补肾阳,三药补肾阴,使肾中之精气充盈、髓气旺盛而化血,用人参、白术补后天之本,脾肺之气增强,精血化生有源。全方合用,以达治疗之目的。经临床实践表明,此方法简效宏,是任继学先生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时常用之经验方。

55.治疗痤疮经验方

痤疮是临床常见病,尤其对青春期患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脂溢部位,尤其在面颊、前额、颏部,其次是胸、背部和上臂。早期皮损为位于毛囊口的白头粉刺及黑头粉刺,后者局部挤压可见头部呈黑点、体部呈黄白色、半透明的脂栓排出。吸收后可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粉刺在发展过程中可形成丘疹、脓丘疹、结节、囊肿、疤痕等多种损害。任继学先生善用清三焦毒热之法辨证论治治疗痤疮,临床疗效颇佳。

(1)肺热型痤疮丘疹性痤疮,主要为炎性丘疹、丘疱疹,色红,少许脓疱相杂,两颊较为密集,大便干结,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治当清肺热。炙枇杷叶20克,栀子、黄芩各10克,金银花30克,连翘20克,赤芍15克,川大黄(后下)、丹皮、凌霄花、红花各10克,桑皮15克,生石膏(先煎)20克。

(2)毒热型痤疮以炎性丘疹和脓疱为主,面部色红,痤疮满布,疹色红或黯红疼痛,有少量脓汁外溢,患者可伴口苦、便秘。法当清热解毒。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20克,金银花30克,连翘20克,黄芩、黄连、黄柏各10克,玄参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天花粉15克,生石膏(先煎)30克,赤芍20克,川大黄(后下)10克。

(3)脾胃湿热型痤疮脾虚导致水湿内蕴,郁久化热,脾胃湿热互结上蒸面部而致痤疮,痤疮主要分布在口周围、下颌,多为炎性丘疹、脓疤,伴口臭。法当健脾化湿,清热解毒。四君子汤加黄芩、黄连各10克,金银花30克,连翘20克。若有囊肿结节加活血化痰药。

(4)冲任失调型痤疮疾病反复发作,月经前3~5天加重,伴月经不调,或闭经。治当以调理冲任为主。淫羊藿、仙茅各10克,生地15克,黄柏、益母草各20克,乌药、丹皮、栀子各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夏15克,当归10克,苍术、茯苓各20克,陈皮10克,桔梗6克,浙贝母、夏枯草各15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此病病因病机与肺热、毒热、痰瘀互结、脾胃湿热、冲任失调等密切相关。人体感受六淫之邪(环境污染、电磁辐射)或过食膏粱厚味,伤及经脉,扰及冲任、脏腑,使毒热、痰湿、秽浊瘀积于体内,外发于肌肤。导致痤疮发生。故平时饮食上也需注意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并注意随时保持面部的洁净。

56.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惯用方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所致,临床表现以全血细胞减少所致的贫血、感染、出血三大症状为显著特点。依其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多将本病归属于“虚劳”、“血证”范畴。任继学先生在临床中发现,对于此病,通过补肾阳可以生血,滋肾阴可以稳定病情,并提出“补肾生血”的学术观点,效果显著。今归纳其惯用方药如下。

(1)健脾温肾方右归饮、人参鹿茸丸合归芍地黄丸加减化裁。人参10~15克,黄芪20~50克,枸杞子10~30克,白术10~20克,熟地10~30克,山茱萸10~20克,陈皮6~10克,山药15~30克,巴戟天10~20克,当归6~10克,菟丝子20~40克,淫羊藿10~20克,鹿茸粉0.5~2克(或鹿角胶10~20克)(冲服),白芍10~15克,砂仁6~10克。症见心慌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爪甲色淡,畏寒喜暖,肢体冷凉,腰酸膝软,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大便溏稀,或见面浮足肿。舌体胖嫩,舌质淡白,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宜健脾温肾,益气生血。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型多见于再障病情平稳时,以贫血为突出之临床表现,多无出血或仅见轻度出血,无感染征象,治疗本症宜重用温补脾肾之阳的药物,同时应注意需与滋补肾精药物配合使用,于阴中求阳。有时尚可加用鹿茸、肉桂,以助阳生血,此阶段血象上升较快。此证型易治,效果好。

(2)补肝益肾方归芍地黄丸、大菟丝子丸加减。生地20~30克,熟地10~20克,枸杞子15~20克,何首乌10~20克,女贞子10~30克,阿胶10~20克,当归6~10克,白芍10~30克,白茅根、菟丝子各20~40克,侧柏叶、龟板各10~30克。症见面色苍白无华,精神委靡,心悸气短,周身疲乏,高热不退,或见盗汗,口干喜饮,五心烦热,出血明显,小便黄,大便秘,舌质淡红,舌尖红,苔薄微黄,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肾,清虚热,止血。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型多见于慢性再障中病情极不稳定、血象极低、反复感染及易出血等变端,故治法中重在滋补肝肾之阴、养血止血。对于本证的治疗应先治其标,控制出血与发热、感染,病情稳定再治其本,用上方加减治疗,加适量人参、黄芪及少量温补肾阳之品,可促进生血,但需注意易助热动血、耗伤真阴;口舌溃疡、肛周脓肿,而发热不甚者,可适量加入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地榆、槐花等。

(3)补肾益气方大补元煎合左归饮加减。枸杞子、熟地各10~30克,山茱萸、阿胶(冲服)各10~20克,鹿胶6~15克(冲服),女贞子20~30克(包煎),当归10~20克,淫羊藿10~15克,黄芪20~40克,巴戟天30~15克,紫河车6~10克,肉桂3~6克,人参6~15克,陈皮6~10克。症见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烦不寐,潮热盗汗,腰背酸痛,滑精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等。舌质淡白,苔少,脉沉细数而无力。治宜滋补肾阴,温补肾阳,辅以益气。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型多见于再障病久病重之人,虽无明显出血感染证候,但贫血重,血象难升。在治疗中需注意守法守方,逐步加大药量,方能取效。

57.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惯用方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称真红)属于慢性进行性骨髓增殖的克隆性干细胞疾病。本病特点是骨髓造血功能亢进,血黏度增高,红细胞数和全血容量绝对增加,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脾肿大以及各种血管及神经症状。真红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发于40~60岁人群。

(1)破血逐瘀法水蛭6克,莪术、桃仁、川芎、香附、枳壳各10克,生地30克,当归10克,柴胡6克,紫草10克,牛膝15克,卷柏30克,地鳖虫6~10克。症见胁下癥积,鼻尖耳廓竭黑,面唇掌爪紫暗,刺胀疼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弦紧而涩等。治当破血逐瘀,为消除体内瘀滞、畅通血脉,减少血栓形成,减少心梗发作、脉痹等并发症之发病率,临症用活血化瘀药外,尚应加入破血之虫类药物以对治,并可防止骨髓纤维化产生。

(2)泻肝清心、清泻血热方龙胆泻肝汤加减送服牛黄清心丸。水蛭6~8克,莪术、龙胆草各10~15克,黄芩10~20克,生地30克,栀子10~20克,川大黄6~15克,柴胡、川芍各6~10克,泽泻15克,当归6~10克,车前子、胆南星、紫草各10~15克。汤药送服牛黄清心九,每次1丸,每日2~3次(注:治疗本症宜急煎速服,以期缓解病情)。此症多出现于瘀盛或久瘀生热之血盛之时。症见恶心欲吐、心烦少寐、性急易怒、头痛头胀、痛剧如裂、头晕、目赤耳鸣、胁下胀痛、口渴尿黄、大便秘结。舌质暗红或暗紫,有瘀斑,脉弦数。治当凉血清热,清心泻肝。

(3)解毒抑髓方常用药物有卷柏、黄芩、黄连、水牛角、半支莲、龙葵、蛇莓等。若见出血症状,可以犀角地黄汤加活血止血之品;身痒可加白鲜皮、地肤子;有消化性溃疡时应减少活血之品,加入白及、云南白药等止血止痛之药。此症由于骨髓造血功能极度亢进,晚期有可能转化为急性白血病之病机,可认为髓内毒瘀互结、侵犯血液,临床证候表现不一,可见红细胞计数、血红细胞、红细胞压积有不断增高之势。法当解毒抑髓,即清热解毒兼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与破血药并用。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病属中医学血证、瘀证、癥积的范畴。其致病之因多由于正气不足,感受毒邪,邪毒直侵髓血,日积月累,缓慢起病。心主血,肝藏血,瘀热内盛,致使肝经热炽,心火亢盛,心肝经证候明显。任继学先生针对真红瘀血深重、化热伤及心肝二脏与经脉,以致毒瘀互结的主要病机,在治疗中采取以上三法对治,疗效显著。如治疗一70岁女性患者王某,确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年半,西药治疗无效,后经由任继学先生治疗月余,症状得到明显减轻。

58.治疗过敏性紫癜惯用方

过敏性紫癜是由于人体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免疫功能失调,发生无菌性、广泛性、毛细血管炎,进而引起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而致的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患,临床主要表现为以皮肤紫癜为主,常伴有关节炎、腰痛及肾炎等症状,少数患者还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任继学先生根据本病风热毒邪内侵营血、伤络动血之主要病机,治疗过程中从凉血清热、解毒入手,佐以活血疏风等法,疗效显著。

水牛角(先煎)、玄参各30克,连翘20克,生地30克,竹叶10克,麦冬15克,金银花30克,川大黄6克,生甘草10克,丹参15克,丹皮、防风各10克,红花3克。加减:若见大片紫斑,或见紫疱,多发于四肢,多因湿热结毒伤及血络所致,治当加清湿热之品,加川黄连6~10克,炒川柏10~15克,苍术10~20克,炒薏苡仁20~30克;胃腹疼痛者加白芍30克,甘草6~10克,延胡索10~15克,苏梗、鸡内金各10克;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者,加橘皮10~15克,竹茹、半夏各10克,炙枇杷叶25克;关节疼痛者,加桑枝10~20克,威灵仙10克,鸡血藤、桑寄生各10~30克,川断10~20克;血尿者,加白茅根30~50克,大蓟、小蓟各30克,仙鹤草10~30克,棕炭10~20克,三七粉(冲服)3~6克;便血者,加地榆炭10~20克,槐角10~30克,生地炭10~2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中医学依本病反复发作性紫癜为特征,将其归属于“血证”、“斑疹”、“葡萄疫”范畴。本病主要为风热毒邪内侵营血,伤及血络,迫血妄行,血溢脉外,留滞于肌肤,发为紫癜;邪侵胃肠,乱其升降,胃气不降,可上逆作呕,肠间清浊混杂,则腹痛腹泻,胃肠血脉损伤,可致呕血、便血;热毒及肾,耗精伤阴,迫精下流,迫血下溢,导致蛋白尿、血尿。毒热侵淫关节经络,瘀滞不通,可致关节肿痛;离经之血,留于肌肤、关节或滞于肠间,均为瘀血;紫斑紫暗,兼见疼痛,亦示瘀血之征。本病急性发作期,多以热毒炽盛,血热妄行之实证突出,病久伤肾损脾,多虚实夹杂,此又成为复发之因。

59.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功能异常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表现以贫血最为常见,有时亦表现出血、感染、发热等。该病病程较长,一般的抗贫血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大多数病人最终转化为白血病,或死于全血细胞减少引起的合并症。任继学先生通过多年来对此病的治疗体会,认为该病有其自己的发病、病机、演化及治疗用药特点,只要掌握好其变化规律,分期辨证论治,不仅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尚可改善血象、骨髓象,以期达到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1)初期主要为脾肾两虚,气虚血少症,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神疲懒言,纳差腹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大便不实,小便频数。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当健脾益肾,温阳生血。黄芪30克,当归6~10克,党参15克,熟地10~30克,白芍10克,山茱萸10~20克,淫羊藿10~30克,菟丝子、枸杞子各15~30克,巴戟天6~20,炒白术10~30克,鹿胶(烊化)6~10克,阿胶(烊化)10~20克,陈皮6~1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初期治疗以扶正固本为主,滋养肾阴、温补肾阳以生髓,补气健脾以生血,增以血肉有情之品达到养血之目的。这样既能缓解临床贫血症状,增强体质,又可促进骨髓正常造血功能的恢复。其药物用量宜大,且需长期坚持治疗,否则疾病难复。

(2)中期症见面色萎黄无光泽,咽干少饮,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腰膝酸软,体内烦热易汗,纳少腹胀,便结尿黄。舌质淡白,苔薄黄腻,脉细滑数。治当益心脾,解毒,滋养肾阴。黄芪30~60克,太子参(西洋参)15~25克,当归6~10克,白芍、生地各10~15克,黄精10~20克,枸杞子20~30克,女贞子15~25克,菟丝子20~30克,何首乌15~30克,白花蛇舌草15~30克,黄芩6~10克,黄连3~6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期治疗仍以扶正固本为主,辅以清热解毒。仍需健脾益肾,补气生血,但宜慎用温阳辛热之品,清热解毒之品酌情使用,量不宜过大,免伤正气。

(3)晚期临床表现主要为面白颧红,神疲气短,纳少眠差,或见骨痛癥积,或见鼻齿衄血,皮下瘀斑,或午后潮热,或壮热体烦,咽喉肿痛,口腔糜烂。舌质淡白,舌尖红,可见瘀点瘀斑,苔黄焦厚甚而少津,脉沉细无力。治当补血益气,滋养肾阴,解毒清热,止血化瘀。黄芪15~50克,当归炭10克,生地、熟地各20~40克,何首乌20~30克,女贞子、旱莲草各10~30克,黄芩10~20克,黄连、黄柏各10~30克,白花蛇舌草20~50克,龙葵15~30克,紫草10~20克,白茅根20~50克,仙鹤草15~3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病晚期治疗宜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并用,以达到调整髓内阴阳平衡之目的。固用药时注重扶正以益气养血,填补肾阴,并需注意慎用温热之品;祛邪宜清热凉血解毒为主,用量较中期大,且可用汤药送服六神丸20~30粒/次,每日3次。若病症凶险,如出现高热或出血主症,病势急骤之时,则需灵活掌握,及时依症变法变方,待病情平稳时,恢复上方加减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