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缘人的精神游戏 | 陈文骥

 森雅艺术馆 2020-11-11
WEIBO:森雅艺术馆
喜马拉雅:森雅艺术馆
今日头条:森雅艺术馆
INSTAGRAM:senya_gallery
www.triceratops-design.com

陈文骥

1954生于上海

1978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基础教研室主任

现任油画学会理事

陈文骥在上海长大,出生在工人家庭,小时候就接触到很多和工业时代有关的视觉形态的东西。他的艺术脉络都可以围绕着这一核心线索,即在个人经验中寻找一种表达方式和绘画语言,无论是早期的古典写实,还是后来的抒情风景,都带有对工业时代的一种迷恋。而当下看似抽象化的表达背后,实际是更集中的对物质进行极致化的处理,让视觉表现更加纯粹,形式上也更加简洁和单纯。

世界上只有两种方式能够表达对事物的认知,一种是语言,另一种就是几何图形。他的作品中没有任何可辨认的物体,只剩下极简主义般的带有色彩的“形”,圆锥、圆形、三角形以及各种不太规则的几何形体看似抽象,实则是高度写实的极致。他的作品很难理解,因为仅从图像观众看不到太多附着的意义,这也正是陈文骥的初衷,将刻意的意图减少到最低程度,仅呈现纯粹的物象和精神体验。他的作品中运用对称、渐变、置换、错位以及错觉的方式,将表面与形体边界的光影、明暗、层次和肌理绝妙的呈现,在具象和抽象,真实与虚假,人文与技术之间探索出临界状态,冰冷的表象却让人无比兴奋和着迷。


陈文骥这种极致化的绘画语言不仅是视觉上的转换,同时也是艺术家个人在精神追求上的设计,让自己在划定的范围里完成自我实现,并带来心灵和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所以说,艺术家呈现出的视觉语言只是内化和升华的产物。最重要的是过程中对形式的反复打磨和臻化,在强迫式的创作中获取某种自虐式的快感。

我们眼前所见的是高度秩序化和理性化的视觉效果,这背后也凝结着艺术家内心不断变化的过程,对自我每一次重复、调整和颠覆的挣扎与平衡,甚至是自我分裂的克制与外延。因此,看似工业成品的背后,实际蕴藏着艺术家所有纠结、苛刻、困惑以及怀疑的总和。

陈文骥对自己的作品也有一种深度的思考,即在后工业化的时代,人们面对的所有物质都变得高度机械化和程式化,人性的内容被挤压到最低程度,艺术家是否可以在作品中通过自己的敏感和偏执,从而加入更多人性的空间和余地。这就需要艺术家将自己暂时从情绪和偏执中抽离出来,冷静理性的作为旁观者去审视和分析。艺术家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一种递进式的关系,即由观看到思考到创作再到分析的循环过程,这带来的是阶段性的创作完整。

陈文骥是我一直很敬佩的艺术家,他打破了具象与抽象之间的界限,同时又在绘画中建立了高度个人化的视觉逻辑和精神强度。对他而言,艺术家存在最大的意义便在于拓展人类视觉经验的维度,但又不把此作为唯一目的。他始终将自己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这也更有利于他的创作和思考,回归到一种艺术精神的本源中。


陈文骥一直独立于任何艺术运动与潮流之外,和大多数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艺术家不同,他没有参加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潮美术运动,他似乎天生就有一种对纷扰世界的抗拒,在他身上有一种艺术家高度的自觉与自律,他从不陷入过度阐释和自我膨胀,始终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之中,给这个世界留下他纯粹的精神之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