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艺术观念的重大转变

 jwang02 2016-05-20

 

郭宝郭旁白

 关于西方“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转变及区别,已属众所周知的常识。但值得反思的是:如果将中西艺术观或实践的流变做横向对比,却发现似乎发生了一场擦肩而过的观念互换。生发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及实践,其实恰恰与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及实践相近,甚至某种程度是受到了东方艺术的启发与影响。然而,也恰恰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却走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回头路,倒行逆施,而西方艺术在顺势发展中一路高歌猛进。如今,中国回过头来又跟在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屁股后跑……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西方现代艺术的全面发展阶段,也是西方画家反叛传统理性精神,扬弃模仿论,建立新艺术观,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实验的阶段,这是艺术观念的重大转变。如果把西方艺术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进行比较,就会清楚地认识到艺术领域中已发生了惊人而深刻的变化。以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印象派为界,印象派以前为“传统艺术”,后印象派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为“现代艺术”。传统艺术同现代艺术在观念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艺术观念又直接影响到对艺术现象和艺术流派的认识和评价。

 

 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时代所持的艺术观念也是不同的。有人认为艺术就是模仿,在评判艺术时必然会拿自然对象来对照艺术,而且极看重模仿的技巧和作品同对象的相似程度;有人认为艺术即表现;有人认为艺术即梦幻和想象,等等。要理解和认识各种不同观念的艺术,就不能站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立场上,用传统固有的艺术观来评价和判断。

 

 在观念上,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模仿再现走向主观精神的表现

 

 多少世纪以来,西方人头脑中的真实,就是环绕在他们周围的可视的客观世界,艺术的职责在于模仿再现这些真实的客观对象。这种观念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曾谈到人有模仿的本能,作为一种美学体系确立于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还完善了这一“真实”的概念,以透视、解剖、明暗等科学法则发展和充实了再现客观对象、描写真实的艺术手法。艺术家们描绘人物、风景、静物和一切可见的对象时,把模仿再现客观对象作为绘画和雕塑不可动摇的基础。在他们看来,艺术不模仿客观对象就不是艺术。

 

 这种模仿客观对象的观念持续到十九世纪突然受到严重的挑战。照相术的产生和普及对模仿写实的艺术构成了相当的威胁。恰好这时,日本的浮世绘和中国的绘画艺术传到西方,东方艺术的表现性、平面感使西方艺术家眼界大开,他们感到,原来非写实的、平面的和写意性的东方艺术具有别样的魅力。模仿写实仅仅是一种艺术观,冲破这种传统艺术观,艺术将会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塞尚、梵高等印象派画家首先冲破了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至二十世纪,这种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摄影、电影、电视等多种现代化手段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美术不再是反映和记录客观对象的唯一形象化手段。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的哲学观点及学说,使人们的思想从对客观世界的关注转向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视,发现了世界上最深奥最神秘的东西原来就是人的内心。模仿写实的描绘只是客观真实,表现主观情感的描绘则是心灵的真实。这种心灵的真实,正是艺术表现的新领域和新天地。于是,表现心灵的真实,表现纯粹的主观情感,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最具突破性的观念。野兽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出现,就是这种艺术观的具体实践。

 

二.放弃统一的绝对的美的标准

 

 传统西方艺术用模仿写实的手法反映客观对象,艺术家以敏锐的观察去描写自然界中各种真实形象,无论他们采用什么风格和手法,也无论是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所造就的艺术品都是具象写实的,同客观世界相联系的。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也是以自然对象作参考去比较、认识和理解作品,以是否与对象肖似来评价作品。这种写实的作品人人都能看懂,能接受。因此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模仿写实艺术发展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人们逐步建立起一种统一的、绝对的美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真实”和“优美”。真实基于客观现实,优美基于古典艺术在西方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这种真实和优美的艺术标准,在人们的头脑中影响极其深远。

 

 十九世纪末之后,印象派冲破了模仿写实的束缚,艺术家们面前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天地,艺术除描绘真实以外,还可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表现自我,表现梦幻,表现新的观念;艺术除表现优美,也可以表现怪诞、丑陋、痛苦和不安。客观真实固然感人,心灵的真实可能更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优美固然使人流连忘返,丑陋同样可以使人终身难忘,回味无穷。正是由于“丑”的介入,艺术空间和视野才被大大拓展。艺术倾向不再是一元的、单向度的、唯美的,而是美丑并举、善恶相对、哀乐共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能以其优雅流芳百世,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同样能以其揭露战争的丑恶和残酷名垂千古。

 

 既然艺术开始致力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而每个人的内心和情感又千差万别,难以捉摸,传统艺术那统一而绝对的标准自然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如果观赏者仍然站在传统艺术观的立场上,以传统艺术标准来看待现代艺术,将无法懂得,或者说永远也难以理解现代艺术。许多人之所以看不懂现代艺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仍然用是否同客观对象相似及作品是否优美为标准来评判现代艺术,因而会有大惑不解或格格不入之感。

 

三.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与纯视觉性

 

 西方传统艺术十分看重艺术的认识功能,注重它的主题和内容,把美术作为记录形象和事件的最佳手段,成了讲述圣经的形象化语言。那些情节性和故事性的美术作品,承担起了文学的部分功能,以及教化、宣传功能。

 

 自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艺术家越来越关注艺术的纯视觉性和审美作用,认为各门类艺术应有各自的独特功能。文学诉诸于人的思想,音乐诉诸于人的听觉,美术则主要诉诸于人的视觉。艺术家的责任应当是探索色彩、线条、块面、构图等形式因素,而不是用绘画、雕塑叙述故事。因此,艺术家开始强调美术的纯视觉性和形式感,抛弃了文学性和故事性。印象派画家便是追求艺术审美功能的第一批开拓者,莫奈、雷诺阿等人在选取题材时多从光线和色彩等绘画形式因素出发,很少关注自己绘画的主题和情节。

 

 二十世纪上半叶放弃作品的故事情节、追求纯视觉审美功能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思想。例如马蒂斯的许多作品就追求纯粹的色彩效果,康丁斯基的抽象作品追求色彩、线条的表现性和音乐感。

 

四.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

 

 传统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反映现实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在于艺术家的审美趣味和技巧的高低。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理性精神不再居于绝对权威的地位,生命哲学、非理性精神、精神分析学说等感性精神纷纷向理性精神提出挑战。

 

 现代艺术产生后,艺术观念大大拓展,人们不再囿于技巧和模仿现实,而在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中探索创造。这时,人们意识到艺术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在于技巧和内容,而在于不断地发现和创新。这种创新的观点一旦确立,人们的创造力便像被压抑许久的火山一样爆发出来。许多现代艺术家抛弃了传统艺术技巧、绘画方法和工具材料,大胆地开拓新的媒介领域,采用新的表现手段,甚至完全突破传统绘画或雕塑的观念,使现代艺术以纷繁多姿的崭新面貌不断展现。

 

 现代艺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一样,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佚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