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女人最高级的颜值?她们身上,有最好的答案

 张德芬空间 2020-11-12
世界上,有两种女人会活得很幸福。
 
一种是顺顺利利收获好的爱情、建立温馨的家庭,在小家中被爱、被滋养,活出烟火幸福感的女人。
 
另一种,是早早知道自己的使命所在,并且愿意为了它,付出时间、精力、青春而活出使命感的女人。
 
这两种都是幸福。前一种幸福,有温度,后一种幸福,有格局。

关于前者,我们说得多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后者。一个女人,如何活出使命?

01.
女人的使命感,是纯粹
 
之前看《朗读者》,就注意到被称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前天,她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听了她的故事才明白,原来女性的使命感可以如此纯粹。
 
现在她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而她与敦煌结缘,是在读初中的时候,因为在历史课本上读到一段有关莫高窟的描写,便被它深深吸引。
 
因为喜欢历史,大学时候,她便报考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大学时就获得了一个到敦煌实习的机会。
 
樊锦诗说:“当时去实习的目的不纯,我就是想去看敦煌,结果,一进洞,就被它吸引了。”
 
洞内的风景很美妙,洞外的现实很骨感。房子是土的,没有水、没有电、房间里也没有卫生设备,据说还有狼。

| 蓝天下的莫高窟

樊锦诗是北京姑娘,从小又在上海长大,哪里见过这样的世界,身体羸弱的她因为水土不服、营养不良,只得提前结束实习。
 
但樊锦诗似乎注定属于敦煌,大学毕业那年敦煌研究院来北京大学要人,当年同一批的四个实习生都要。
 
因为心疼女儿,樊锦诗的父亲写了厚厚一封信请求改派,要女儿转交给学校领导。

但樊锦诗想着,毕业前已经向学校表态,会服从毕业分配,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如果把父亲给学校写的信交上去,就相当于心口不一,所以,这封信一直没有交上去。
 
樊锦诗来到了敦煌,与敦煌谈了一场长达54年的恋爱。她说:“我爱上了敦煌,它是一个过程,越了解敦煌,越觉得它了不起。不知不觉间,爱早已扎根心底”。
 
樊锦诗 | 图片来自网络

带着这份爱,她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主持编写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被国学大师饶宗颐感叹“精致绝伦、佩服之至”。
 
为了让敦煌可以活得更久,她主持推动了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54年,她几乎把所有最浓烈的爱给了敦煌,她的使命,就是让敦煌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

而她的家庭,在这份纯粹的使命面前,也要让一小步。
 
她和先生相识在燕园,毕业后她到了敦煌,先生被分到了武汉大学,在那个年代,两人两地相隔长达19年,中间隔着大半个中国。
 
19年以后,先生放弃了武汉大学的工作,毅然决然地陪她一起守在了敦煌。

樊锦诗和先生在敦煌 | 图片来自网络

相恋在未名湖,相爱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寥寥十来字,总结了她和先生的五十来年。

活出使命感的女人,就是如此纯粹,一生择一事,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02
女人的使命感,是信念
 
另一位活出使命的女性,她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屠呦呦

因为发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攻克了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难题,她获得了诺贝尔奖

她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同时,这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在前天,她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1969年,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 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寻找抗疟灵感,屠呦呦埋首古籍,收集2000多种方药、筛选380余种中药提取物,最终锁定了青蒿。
 
为了找到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将对疟原虫抑制率提高到100%,屠呦呦在试验环境简陋,没有通风系统、实验防护的情况下,与科研人员一起奋战,并因此患上中毒性肝炎。

但即便如此,身体一好转,她就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实验室。
 
为了最终检验青蒿素的临场效果,她自己甘当“小白鼠”,和两个同事一起,住进了东直门医院,以身试药,确保青蒿素的安全使用。
 
青年屠呦呦 | 图片来自网络

那个时候,屠呦呦的两个女儿尚且年幼,但屠呦呦说:“想起那段时光,脑子里只有青蒿素,顾不得其它。
 
丈夫说:“一说到国家需要,她就不会选择别的。她一辈子都是这样”。

 “她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青蒿素的中国女性。这是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对屠呦呦的评价。

长期被寄养在外婆家,三四年才能有一次母女相会的时光,小女儿也对她有过怨言,有过不理解。
 
长期与女儿分离,面对女儿的抱怨和对自己的生疏,屠呦呦不是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可许多年后,她问自己:那个时候疟疾是头号问题,你能往后退吗?
 
答案是坚定的:不可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