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秀华和知名教授同游,即兴写诗,网友喊话:教授敢不敢也写一首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11-12

不管有多少人不喜欢余秀华,但大家都不得不承认,当代诗坛能保持像余秀华这么高更诗频率的诗人,确实太少了。老一辈成名诗人食指、北岛、舒婷、席慕蓉等人的粉丝,等偶像出新诗,真的都等得挺辛苦。相比之下,余秀华的粉丝显然幸福得多。

近日,余秀华与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知名教授李安源同游明孝陵,又再次即兴写诗。她把诗发在个人社交账号后,引来不少网友点赞:这诗太美了,甚至有网友喊话:教授敢不敢也写一首。

粉丝之所以这样说,确实是真心觉得余秀华写得不错,哪怕是很多专家学者,也不一定能拼得过。到底是怎样一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说实话,初读这首诗时,我觉得有点儿乱,在意象上有些堆砌。诗人以第一视角来写这首诗,我是她自己,你是李安源,然后还有一个我们的概念。但是这又不是一首单纯的抒写友情作品,因为她把明孝陵的墓主人朱元璋也写了进去。所以这事实上是一首怀古咏今的作品。

一般的怀古诗,都是写诗人自己一人的感受,余秀华却要强行把李安源也写进去,这就很有难度了。一不小心,就容易不伦不类。从最后整首诗呈现出的效果来看,余秀华并没有把它写砸。

全诗可分为6小节,每一节的结构承接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第一节从开头到“有清晰的脉络”结束,她的脉络清晰其实是来自对历史的脉络的理解,这其实就是为了引出第二节“千年的婆娑之声”。

明陵当前,引人沉思,“我和你”一起用一颗“尘埃之心”在风吹树叶声中寻找历史的脉络。其实这两节如果按游记来说,其实就是一句话:我们俩到了明孝陵前了,听到风吹树叶声。但诗人的语言终究是不一样的,一定是要转个弯,渲染出意境,余秀华深谙此道。

第三节从“天空蔚蓝”开始,第四节从“一晃几个尘世”开始,到“此刻我是谁”结束。这两节,其实就是将我们和墓主人联系起来。朱元璋做和尚时,诗人在织布,时光的交错穿梭,让人分不清现实。在时间的变幻中,诗人找到了“梧桐叶”这一看似不变的事物,就是为了把这一切都串联起来,也是为了呼应第二句的风吹树叶声。

最后两节,诗人再次做了一个时间的切换,“年轻的一对是我们,年老的一对也是”,其实说了那么多,目的就在此。要表达对李安源的真挚情谊,是爱情还是友情都不重要,重点是从年轻到年老都是一对。

大多数去参观这种历史古迹,都会有恍若隔世之感,都会觉得自己在历史的长河里很渺小。余秀华把这种感触再加深了一步: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该珍惜身边的人。想到这,诗人甚至觉得落叶都像很多手掌合在一起了,所以才会有拥抱身边人的想法。

纵观这首诗,整体来说是很有水平的。从遣词来看,有着余秀华诗一贯的跳跃性,每一节有完全不一样的意象引来,读起来其实很像听一个女人在诉说一段心曲。从意境上来看,各种意象的引入,就是为了让诗的内容更加丰富,但这些意象又不是杂乱无章的,她都是围绕着明孝陵衍生出来的。

不过,笔者最欣赏的是诗的结构。每一节,其实都不著痕迹地承接了上一节的内容,跳跃性都出现在意象的转换上。每一次读到下一节的文字,都会有一种“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这是这首诗最高明的地方。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余秀华都处于和各种人互撕的境地里。似乎很多朋友喜欢看她怼人,觉得很解气。对此,笔者的观点是,诗人要想一直红下去,一定是靠作品说话的。所以真心的希望余秀华能静下心来,多创作一些类似这样的好作品,对其它的是是非非淡定一点,或许于自己才是最好的。一己之见,欢迎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