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岳毗卢洞水月观音,仪态万千的东方美神

 聰哥的寶藏 2020-11-12
安岳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川中腹地,安岳石刻具有年代久远、内容丰富、造像精美等特征。安岳紫竹观音造像内容丰富,造型精细优美,尤其是刻画的人物线条生动形象。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十分重视内在精神的表达,使得造像达到了神形兼备的效果。紫竹观音集世俗与宗教于一身,突破了观音造像正坐庄严的宗教礼法规矩,给人一种温柔、动人、亲切的感觉。


距县城47公里的石羊镇毗卢洞石窟开凿于北宋,明清时期多为装金施彩,间有少量补刻造像。现有4处石窟群,造像共446身。其中,观音堂的紫竹观音像因所刻的观音背倚紫竹林而得名。代表了中国宋代造像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东方美神”。该造像从雕刻艺术上来讲,堪称安岳石窟之精品。


距今已逾千年,紫竹观音像看起来仍然色彩艳丽,神态逼真。她高3米,坐于铺有蒲叶的山岩座上.头戴雕花镏金化佛高花冠,面相端丽,双目俯视,坐观水中月状,项后刻有晕芒纹,身后刻有火焰纹;上穿圆口贴身罗纱,肩披袒襟云肩,身缠坠花瓔珞,腰系涤带,蝴蝶结下垂于地,下穿两节云边套裙;左手按于座上,右手抚膝;左脚轻踏怒放宝莲,旁有莲苞、莲叶,跷右脚戏坐于蒲葵叶上。再细看,腕戴宝镯,斜披腋络,胸别香帕,裙带飘拂。其容貌好似出水芙蓉,体态风韵而又端庄贤淑,神圣中透出世俗化的韵味,体现出宋代摩崖造像的审美追求。


这尊紫竹观音像的设计奇绝,其右手臂、荷叶、莲花、五指和巾带,使用镂空雕技,莲台和足踏的莲蕊间镂刻出大量空间,以肩搭的披巾连接,减轻了巨石重量,具有和谐的美感。紫竹观音像像一朵脱俗而盛开的莲花。


侧身跷脚坐在莲台上的紫竹观音,背倚浮雕紫竹和柳枝净瓶,头戴装饰华丽的宝冠,身披短袖纱衫,袒胸露肘,瓔珞像盘曲而下的金色瀑布,翠环网坠胸腹,下身蓝色彩带扎着一条薄如蝉翼的绣花长裙,裙角褶纹飘逸自然而有风韵。一种隐约的女性服饰特征出现在紫竹观音像身上,这种北宋女性的婉约美是继唐代之后的又一美学潮流。


看她那一双秀丽的赤脚,右足跷起,左足踏在莲花蕊上,凤眼下视,好像在观赏水中涟漪,表现出一种悠闲的表情。其面相丰润慈祥,眼若莲瓣而微闭,口似花唇初新放。北宋的紫竹观音像在其雕刻师蕴含儒雅之风的塑造下,其造像特征渗入了绘画性,使原本的唐代观音造像形象的男女并行,发展到宋代的趋向女性的婉约美,同时也出现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汉人化的面相。


安岳石窟造像的工匠大胆地突破了宗教仪式的束缚,依崖雕琢。紫竹观音像的造型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刻工精细,刀法娴熟,匠心独运,出神入化。紫竹观音造像的每一根线条都表现得恰如其分,线条柔软、流畅,展示出一种女性的柔美性身躯。也体现出雕刻师匠心独运的审美眼光。雕刻师作为佛教信徒。他们是用生命在雕刻。他们世代为其雕刻,以作品反映出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世俗文化,勾勒出他们心中自佛教传入中国后汉化的人物形象。


安岳石窟造像中的紫竹观音像的艺术特征是显著的。在同时期中,相比于北魏时期的麦积山造像风格而言,它更具有典型的四川特色,更具备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相比于敦煌莫高窟造像风格而言,它更具有生活化、世俗化的母性特征,呈现出母性光环下的慈悲胸怀;相比于龙门石窟造像风格而言,它的造像更加汉化,贴近人的生活,没有皇权的威严,只有百姓眼中的平民化生活;相比于云冈石窟造像风格而言,它的造像并不具有刚健、浑厚、劲健的男性体魄特征。


总之,安岳石窟中紫竹观音像的艺术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呈现出生活化、世俗化的特征。它的这些艺术特征,对我国当代艺术创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随着对它的认识的深化,我们也能体悟到,艺术要接近生活,才能为百姓所爱戴;也只有这样,才具备艺术的根本性特征。虽然安岳石窟中的紫竹观音像只是宗教造像,但它启发了艺术工作者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因为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雕刻艺术的一大魅力就在于我们不断地发掘与认知,从传统的石窟塑像中领悟中国传统雕塑的根源和精髓。

(感谢福建佛兿提供精美图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