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9%的家长会忽略这件事,但剩下的1%教出了更成功的孩子

 瑞思英语 2020-11-12

在法国童话《小王子》里, 狐狸曾告诉小王子:“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这就像是一种仪式……”

狐狸说:“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的确,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将仪式感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节假日庆典仪式、婚礼、会议的开幕和闭幕仪式等等,甚至现代人对于喝茶的热爱,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仪式感的迷恋。

仪式感,其实是一个人对生活认真、尊重、敬畏且热爱的一种态度。

今天,Professor要说的就是仪式感,是关于孩子的仪式感。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哪懂什么仪式感,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太没用了。

但正如村上春树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这件重要的事情,是不针对年龄、性别,不针对任何地域和社会地位的,仪式感是我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仪式感无处不在。

尤其是Professor下面要讲的这几种仪式感,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

 
 

会面的仪式感

有家长要疑问了:和自己的孩子见面还要仪式感?那不是太疏远了吗?其实不然,和孩子一起遵守会面礼仪反而可以增进亲子感情。

相互问候“今天过得怎么样?”,进而分享彼此一天的见闻;相互关心“又见到你真是太高兴了!”,来表达对彼此的爱意;注意用“再见”“妈妈/女儿早上好”类似的礼貌用语,来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Professor建议,爸爸妈妈们可以学习国外的拥抱礼、亲吻礼,来增加与孩子的肌肤接触,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亲情,更能树立信任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安全感,千万不要觉得这样做是无用功。

 
 

节日的仪式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仪式感更是十分浓郁,很多文化习俗我们传承至今:

每一年,孩子们都要从长辈的手中拿到压岁钱,除夕守岁更是一种仪式感;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都是孩子们最爱的食物。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可以让孩子更加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孩子温文儒雅的性格。

如今的文化交流之广泛,也让许多西方节日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万圣节,孩子们兴致勃勃的角色扮演;圣诞节,孩子们满心期待圣诞老公公。不同的节日带给孩子们不同的文化色彩,也让孩子们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

节日的仪式感,不仅仅指这种大型节日,还有每个孩子自己的节日:第一次当升旗手时庄重的仪式感,与爸爸妈妈一起种下家庭树时温馨的仪式感,每年重阳节回老家爬山时令人怀念的仪式感,还有每年生日,属于孩子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仪式感。

 
 

睡前的仪式感

睡觉对孩子来说,是一天生活的结束,是与父母短暂分别的时刻。由于一天工作的辛劳,父母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巴不得孩子早早入睡,在孩子的睡前时光,也少了几分耐心。

在这里,Professor不得不表扬Amy妈妈的做法。Amy妈妈说:睡觉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大事,睡觉前的时间更容易和孩子拉近距离,孩子会将许多小秘密和你分享,再说了,孩子开心的睡去,做家长的真的很有成就感!

Amy妈妈每天会与Amy分享一天的见闻,讲睡前故事,做点小游戏,然后轻轻拥抱Amy,相互给一个甜甜的KISS,Amy会主动跟妈妈说“妈妈辛苦了,晚安!”

在这种仪式感里,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爱意,体会到父母传递给自己的正能量,成为一个内心暖暖的孩子。仪式感有种奇妙的魔力,而孩子就是有种把普通的日子过出仪式感的天赋。这份与生俱来的仪式感,需要父母用心呵护和经营。

 
 

家庭的仪式感

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调查,发现在家里“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忆)所带来的幸福感,远胜于物质的满足甚至学业事业上的成就。

这些故事和回忆可能很简单,一个小小的仪式就能完成,比如:制造一些只有家人之间才懂的秘密暗号;制作特殊的家庭照片册;每年的家庭旅行……

有人说,无论孩子将来遇到怎样的风雨,只要他能找到回家的路,始终都是幸福的,而指引着他们回家的,就是这些看似微小但却让人刻骨铭心的家庭小传统。所以,无论多么普通的一件事,我们都可以把它升华为一种仪式,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家。

Professor点评:

 
 

Professor看过这样一段话:仪式感之所以重要,是通过不断得暗示自己,强化精神,将自己的内心和外在的世界相连接,将外界的物质与我们心中所理解的世界结合起来,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有一种对人生的控制感。

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使我们专注,为平淡注入乐趣,使冬日有暖阳,夏日有清凉,平淡的生活增添些许优雅。

我们的孩子,更需要仪式感,才能成为一个对生活认真、敬畏、热爱的人,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关爱他人、自立自强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