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花200万把孩子养成巨婴,我为什么还坚持富养孩子?”

 瑞思英语 2020-11-12

年前曾有一条新闻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一个22岁的小伙子,留学两年花费200万,但最后不仅没有拿到毕业证,回国后还无所事事,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甚至吃饭都要人喂……

有网友说:“花这么多钱,养出一个废物,穷养出来的孩子就不会这样!”

其实,这个22岁小伙之所以会变成“巨婴”,并不仅仅和富养有关,更和他的生活环境与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父母离婚、母亲忙于工作只知道用物质补偿孩子、奶奶过度溺爱……

有些网友对“富养”有“仇视心态”,其实是因为没有正确地认识“富养”。

“富养”并不仅仅是给予孩子优渥的物质条件,真正的“富养”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很多的好处……

并不一定先致富,才能富养

Professor之前给大家分享过郭婉莹的故事(《中国最后的贵族郭婉莹: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富养的好处,在她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郭婉莹小时候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非常追求生活的品质,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家闺秀。但她的童年却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家产被抄,母亲劳改,父亲入狱……

但正是在这样窘迫的环境下,郭婉莹从曾经的富养中汲取了充足的力量来面对当前的困苦:这位郭家四小姐可以用铝锅在煤球炉上做出彼得堡风味的蛋糕;她会从农场回家的路上顺手采一束野花插进家里的玻璃瓶;她还会给孩子做一个精美的小鸡玩具并和孩子一起玩耍……

在那样困苦不堪的境遇下,郭婉莹依然过得丰富而从容,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积极与乐观。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富养并不受限于金钱,它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真正的富养,不是让孩子享受金钱所带来的快感,而是让孩子吃过人世间的苦,仍能获得归属感。

富养孩子,养的是孩子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相信有不少家长都看过《请回答1988》,电视剧里所描绘的几个家庭都不是富贵人家,但他们都在富养孩子。

让Professor印象最深的是围棋天才阿泽:

阿泽母亲早逝,父亲却从不在他的面前表达出对生活的抱怨,即使在儿子参与非常重要的比赛时,他也云淡风轻一如寻常,好像比赛的输赢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阿泽父亲的富足是一种笃定:再穷也是一日三餐,街坊邻居;再富也是一日三餐,街坊邻居;两者本质并无区别。

双门洞的孩子们都是在富养中长大的。他们从父母身上继承了“贱兮兮”的乐观、穷兮兮的精致,以及怂兮兮的好强。

这些孩子们成年后,会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和街坊四邻一起出动,为小女孩珍珠做一个美丽的冰人。虽然冰人最后化成了水,但大家的爱与热却留在了那年冬季,温暖了每个人的心。

能够让孩子珍惜那些稍纵即逝的温暖与快乐,即使在寒冬也愿意用双手创造出美丽的风景,这就是富养。

真正的富养,养的是一个人的满足感与安全感。

父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富养

富养孩子,不是让孩子养成“金钱至上”的观念,而是要培养他的人生态度——尽最大可能对自己好,尽最大可能享受有品位的生活。

有钱只是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没钱并不意味着落败和将就。

说来说去,富养所考验的是父母对于生活的态度。其中不仅包含了父母对细节追求的品味——有钱时知道钱花在哪里能买来极致的人生体验,没钱时知道用最节省的方式达到最高标准的享受;同时,它也考验着父母的情绪控制能力,以及乐观坚韧的品质。

一对经常抱怨、情绪极易失控的父母,即使给孩子金山银山,也算不上富养。相反,钱越多,越容易在孩子面前留下“穷得只省下钱”的印象。因为孩子虽然享有优渥的物质条件,却缺乏对世界的善意与信心。

这样的孩子很难在成长过程中把握自身的平衡:当欲望被满足时,便获得自大中;欲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就获得攀比与不甘中……

许多物质条件不错的成年人,也会在这样的漩涡中挣扎。这样的父母,即便有金山银山,也无法真正的富养孩子。

不把孩子太当回事也是一种富养

这里的“不当回事儿”,并不是指父母不去爱孩子、不去宠孩子,而是说父母不能一味的惯着孩子,要让孩子适当的吃一些苦头。作为父母,要勇敢地对孩子说不,不要所有的事情都由着他来。

在管理学界,有个著名的“猴子管理法则”,说的是很多下属逃避责任,把应由自己完成的事丢给上司来决策、承担。

如果把责任比喻为猴子的话,就像是下属肩膀上的猴子,都跳到了上司的身上。这样一来,下属乐得清闲,不思进取,上司却扛着很多猴子,累死累活,积重难返。

所以,该法则建议,教会下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下属就会勇于承担责任,独立解决麻烦,变得更加成熟,而且当下属明白了做事的艰辛,就不会把上司的关怀和付出,看成理所当然。

而在家庭里,父母就像上司,而孩子就像被管理的下属。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学着照顾自己,千万不能越俎代庖,让孩子以逸待劳。

俗话说得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事非经过不知难。

如果孩子不知道父母每天处理工作和家庭琐事的艰辛,他就会把父母的付出当成理所应当;如果孩子不懂独立,他就很难养成成熟的人格。

美国育儿专家简·尼尔森曾经列出了不同年龄的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比如:

3岁的孩子,可以洗手,脱鞋,收拾玩具,把脏衣服放进洗衣篮;

4岁的孩子,可以穿衣服,整理床单,摆放书刊,布置餐桌;

5岁的孩子,可以梳头洗头,收衣服叠衣服,切面包涂果酱,擦皮鞋擦玻璃,去商店买东西……

让孩子做事,对孩子放手,就像领导对下属放权。父母会变得轻松,孩子也会逐渐变得体贴、能干。

因此,父母真正的爱就是放手,真正的富养是精神上的独立与富足。与其为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让他一个人有能力去抵挡这个世界上的风雨,昂扬前行。

Professor说:

哲学家洛克曾说:“把子弟的快乐幸福,奠定在德行与好的教养上,那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办法。

因此,真正的富养,就是给孩子好的教养,让他乐于付出,懂得关爱,人格健康,灵魂饱满,这样父母和孩子今后才能过得美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