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该死十三元”什么意思?

 西城杂事 2020-11-13

近日读周作人的《知堂书话》,其中有一篇“阿Q的旧帐”,有这样的几段话:

“阴历年关来到了,商界都要结帐,中国文学界上也有一笔帐该得清算一下子,这便是阿Q欠下来的糊涂老帐。

《阿Q正传》最初发表是在《晨报副镌》上,每星期日登一次。那时编者孙伏园的意思,星期日的一张要特别‘轻松’一点,蒲伯英每次总做文章,《阿Q正传》当时署名‘巴人’,所以曾有些人也疑心也是蒲君所写。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好些年轻的朋友大约不记得了吧。

不久有左翼作家新兴起来了,对阿Q开始攻击,以为这是嘲笑中国农民的,把《正传》作者骂得个‘该死十三元’。我想这是对的。因为《正传》嘲笑阿Q及其子孙是确实无疑,虽然所云阿Q死了没有,其时代过去了没有,这些问题我无从代为决定,本来我也是毫不知道的。”

周作人实际上在这儿说的是当时文学界的一段公案,其中让读者较为难以理解的那句话是新兴起来的左翼作家把《正传》的作者骂得个“该死十三元”。那么,该死十三元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那个作者是“该死十三元”呢?这句骂人的话还真有些来历。

以前我对“该死十三元”真的是一无所知。为什么要骂人家“该死十三元”?记得小时读李商隐的那首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搞不懂怎么“原”和“昏”能押韵呢。又读朱庆余的“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更是一头雾水。又读红楼梦,对红楼梦中贾宝玉及大观园中的女孩们能吟诗连句羡慕得不得了。但也不知其所以然。尤其不明白“元”、“轩”等字怎么能和“门”、“尊”、“村”等字押韵呢。更不知十三元为何物。上大学时,班里有些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同窗好友,经常交换读诗心得。有一次正好谈论李商隐的无题诗,我却横插一杠子,说,我觉得李商隐的这首“登乐游原”的五言绝句是不是押错了韵,怎么“昏”和“原”能押韵呢?班中一位颇有家学渊源、说话却比较尖刻的同学哈哈一笑说,不是李商隐错了,是你不懂罢了。押韵都不懂,读什么唐诗呢!当时弄了我一个大红脸,发誓一定要搞懂。下来后我虚心向他请教。他说,这叫十三元韵,很难押的,很特殊。我说怎么能搞懂呢?他说只要找到一本韵书《佩文诗韵》就可迎刃而解,再找一本千家诗,书后有押韵口诀。

那个年代要找到这两本书难度很大,后来从我们的语文老师那儿居然借到了,但很快就得还。我不辞辛苦,白天黑夜地干,居然在还书的最后期限把《佩文诗韵》全书抄录了一遍,基本弄通了押韵的规则,而且更有收获的是,搞懂了入声字,把入声字统统背了下了,为欣赏宋词打下了基础。(抄录的本子还保存着,现在回过头来还可以看到抄录时的着急的痕迹)又花了功夫抄下了千家诗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云云的那部分,也作了背诵。不久又找到了王力老师编写的《诗词格律十讲》,也是照抄不误。这几本书抄过读过之后,我诗词格律的基本知识大大长进了,什么诗词,拿来一看就能知道平仄押韵的规律。后来又从别的同学那儿借了一本各种词牌的格律,将词牌押韵方式抄录下来,开始学填词了。

回过头来看那个要命的十三元,真是名不虚传。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诗”中有作白海棠的诗,作诗前,迎春要丫头随口说一个字来,丫头说了个“门”,迎春说就是门字韵,“十三元”了,押头一个韵定要这“门”字。然后抽出“十三元”一屉,又随手让丫头翻出四块派,牌上写有“盆”、“魂”、“痕”、“昏”四字。这会就懂得了十三元是怎么回事了。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凉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有林黛玉和史湘云联诗的精彩描写。那么如何限韵呢?湘云问黛玉。黛玉说,“咱们数这个栏杆的直柱,这头到那头为止。他是第几根就用第几韵。若十六根,便是‘一先’起。这可新鲜?”湘云笑道:“这倒别致。”于是二人起身,便从头数至尽头,止得十三根。湘云道:“偏又是‘十三元’,这个韵少,作排律只怕牵强,不能压的稳呢。少不得你先起一句罢了。”看,连湘云都说这个韵少,只怕牵强不能押的稳,可见难度之大。她们两人共连了二十二韵,后面十三韵由妙玉续完。

“十三元”共三十五个字,如果不能将这些奇怪的押韵字背过,就要吃大亏。

据说元代一个叫高心夔的进士,在两次例行考绩中(每年一次),都因为限韵十三元,但用了别一韵部的字(可能用了“船”、“边”等一类貌似可以与“元”、“言”等押韵的字;或可能用了“君”、“闻”等貌似可与“昏”、“门”等押韵的字),被列入四等,不及格,一个叫王闿运的就作了副“两年双四等,该死十三元”的对联来调侃他。

看来,大观园里的女孩字比这位高进士强多了,没有窜到别的韵部去。

至此,我们应该明白周作人的“该死十三元”是什么意思了。

按照周作人的说法,《正传》是每星期日登一次的,当时的署名是“巴人”,大家并不知道是鲁迅。当时左翼作家以为《阿Q正传》是嘲笑农民的,也是嘲笑阿Q及其子孙的。如此说来,这部作品是应该否定的,就像高心夔的考试,并不及格,攻击这部作品的作者是“该死十三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鲁迅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并且这些批评家也知道了阿Q 为鲁迅所作,于是他们的的态度也转变了,阿Q的作者不再是“该死十三元”了。

在考试中,如果你总是栽在同一个考题上,那是否也算是“该死十三元”呢?

说点题外的话。十三好像总不是一个令人快乐的数字。那个十三元不说,在上海话里,十三点就是骂人的。小时候,说话不对,我妈经常说我是十三点乱敲。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如果一座自鸣钟敲十三下,你说那钟正常吗?我恍然大悟。在西方十三也不是一个好数字。还是尽量避开十三吧,尤其是那个“该死十三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