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安头条

 静远德载 2020-11-13

我问他:你知道你们学校的厕所在哪里吗?

儿子:知道。

我:如果想尿尿了,就自己去厕所哈。

儿子:老师工作了一天很辛苦,我要自己去尿尿。

最后这句话让我很惊讶,因为这是很早之前,我们去上早教课,老师帮忙换鞋的时候,我对他说过:老师工作了一天很辛苦,你自己穿鞋吧。

没想到,我无意中说的一句话,孩子还记得。

图片加载中...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尤其是在孩子处于不知事的年纪,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话就是真理。

父母经常说这四句话,孩子将更加优秀。

第一句话:我理解你。

教育的前提是有效地沟通。很多父母表示:孩子大了不好管,说多了,孩子嫌烦,偶尔心情好的时候聊天,没聊几句就吵起来。

这其实是亲子沟通出现了问题,当孩子情绪不好或者任性的时候,父母先说一句“我理解你”,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是被理解和接纳的,等于打开了亲子沟通的门。

有时候,孩子哭闹不是不讲道理,只是和家长相比,孩子不管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控制权都处于弱势的一方,因此,只能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者反抗父母的控制。

《父母话术训练手册》一书告诉我们:用同理心认同孩子,尊重孩子,在日常对话中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是爱你,懂你的”是很重要的。

父母要经常向孩子传递“我理解你”的信号,为进一步沟通做铺垫。

第二句话:如果你喜欢,那就去做吧。

沟通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孩子,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否做到尊重更重要。作家周国平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选择是一种教养。”

生活中,经常对孩子说“如果你喜欢,那就去做吧”。简单一句话,背后是对孩子想法和需求的尊重。

现实生活中,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剥夺着孩子选择权的父母比比皆是。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的齐明月:学习好,长得漂亮,还是班长。但是这么优秀的一个孩子,每次出现的时候,都是一副很胆怯的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她的妈妈:她的妈妈非常强势,各种事情都要干涉她,小到买衣服点菜,大到交朋友选专业。偶尔齐明月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妈妈就会说“你怎么这么幼稚”。

虽然父母爱孩子,可是这种无视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的做法,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长期被父母做主的孩子,容易变得没有想法和主见。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他才能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明白责任与担当。

正如冰心所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选择。”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难,但收获的将会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孩子。因此,生活中当孩子面对选择时,对孩子说一句“只要你喜欢,那就去做吧”。

第三句话:经过努力,比之前更好了。

有的父母说,孩子喜欢什么,我都尊重他了,可是他一天一个样,今天想学吉他,明天想学画画,学一阵子觉得太难就不学了。

这种畏难情绪,每个人都会有,更何况心智尚未发育完全的孩子。

父母要做的是通过恰当的语言调动孩子的内驱力。比如经常对孩子说:“经过努力,你现在做的比之前更好了。”通过强调努力的过程,培养孩子的成长型心态。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认为:

拥有成长型心态的孩子,内心坚定认为努力和坚持是可以获得成功的,面对困难和挑战,这类孩子也会更加积极和乐观的面对。

一个朋友的儿子,从小运动能力很差,父母使出浑身解数,就为了让他多动一动。

比如散步的时候,会装作很兴奋地说:快来,我们比赛看谁跳的远。小孩子刚开始只是被父母吸引来跳一跳。

为了让他多跳一会,父母总是说:“哇!你现在可以跳这么远啦,经过努力和练习,你跳的越来越远了呢!”没想到小孩子越来越喜欢跳远,或者说越来越喜欢这种挑战的感觉。

父母的一句“经过努力,你做的比之前更好了”让孩子感受到通过努力,可以掌控一些事情的成就感:哪怕我现在做的并不出色,但是只要多努力,就可以变得越来越好。

这种成就感会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面对困难时,更愿意去努力,甚至爱上这种挑战的感觉。

第四句话: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父母希望孩子不服输,不断变得更加优秀固然重要,但是人生路上,总会遇见一些让人感到绝望的困境,此时,有一个豁达的心态就显得无比重要。

记得我上高中时,开学的第一周,自行车丢了。对于一个家境不好的孩子,丢了一辆价值几百块的自行车,算是一件大事,所以心里很绝望。

回到家后,我哽咽着说“妈,我自行车丢了。”

结果我妈却笑着说:“太好了,这些天我老是心神不宁的,就怕出什么事,没想到是车丢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人没事!”

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讲,本来感觉天大的一件事,就在我妈简单的几句话中过去了。

但是这个场景却深深印在了心里。在后来的人生路上,每当遇到困境时,总会想到我妈说的“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父母说的话就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孩子的心间,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

与其在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只能感叹教育好难,不如在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给孩子多“洗脑”。

亲子教育专家张敏在综艺节目《亲爱的小课桌》中说:教育的最高段位不是不提要求,而是润物无声,不要让孩子有被教育的感觉。

有的父母很用心,总是给孩子讲很多的道理,巴不得将自己毕生所学全都喂给孩子。

可是,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而言味同嚼蜡。时间久了,还会被孩子嫌弃“太唠叨”。

希望我们明白: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教于无形。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他自己去探索。

父母只需要默默守望,在恰当的时候,多跟孩子说这四句话,帮助孩子建立属于自己的铠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