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得教育的父母,一定是“听”孩子话的

 阳光少年5689 2022-09-13 发布于山东

思想家卢梭曾经说: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为何讲道理是无效沟通呢?

一方面,讲道理时,父母站在大人的视角,而非孩子的视角,不清楚孩子内心的想法,说的话自然无法触动孩子。

另一方面,讲道理时,父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孩子感受不到平等和尊重,自然会心生对抗。

因此,亲子间的有效沟通,不是孩子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听孩子的话。唯有这样,父母的话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产生影响。因为,关系永远走在教育的前面。

那么,父母如何做,才能很好地听孩子的话呢?家长不妨在亲子沟通中多问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一:发生了什么事情?

看过一个节目,主持人问一个小孩子:“如果驾驶的飞机快没有油了,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你会怎么做?”

孩子毫不迟疑回答:“穿上降落伞,然后跳伞。”在场的大人开始发出嘲笑声和嘘声。主持人接着问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孩子回答:“我要快点去加油站拿油,回来给飞机加上。”

很多时候,大人仅凭外在表象和主观臆断,不听孩子的表述,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就开始评价,甚至说教孩子。

大人如此武断,不给孩子发声的机会,却希望孩子能听自己的,结果自然事与愿违。

父母若愿意耐心听孩子说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就能看见真实的孩子;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和尊重,自然更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也更愿意接纳父母的意见。

问题二:你打算怎么做?

热播剧《小欢喜》中,海清饰演的母亲童文洁为儿子能考上大学,操碎了心。为减少孩子上下学通勤时间,举家搬迁到学校附近的小区;在家庭并不富足的情况下,依然送孩子上辅导班、参加夏令营。

但是,儿子方一凡却稳定保持成绩倒数第一,各种闯祸捣蛋,丝毫无心学习。童文杰每日不是打,就是骂,却无济于事。

后面,她静下心来和孩子沟通,询问孩子的想法,才知道孩子喜欢跳舞,而且还跳的不错。她听了孩子的话,放弃以往的期待和打算,同意孩子参加艺考,方一凡也如愿进入了艺术学院。

著名哲学家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目标是“自立”,自立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能够独立做出决定。

独立做抉择,是每个人应有的重要能力。只要是能力,唯有不断训练才能逐步提高。

相比直接包办安排,父母在亲子沟通中,耐心询问孩子对事情的看法、打算和处理方式,陪伴他们去探索,更能培养孩子的决断力。

这个过程也许很长,孩子在其中也会犯很多错,甚至吃很多苦。但是孩子会慢慢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做决定,学会担责。

问题三:你希望我如何做?

现在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吃苦,不忍孩子受挫,不是如同直升机,盘旋在孩子身边,时时留意孩子;就是如同扫雪机,试图为孩子清除成长路上的一切障碍。

我就认识一位这样的妈妈,她全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贴心、细心、用心。孩子上午看古筝表演时,表现出对古筝的兴趣。下午她就着手了解各古筝培训点,然后安排孩子第二天去试听。

然而,孩子却离她越来越远,什么事都不想和她说。她很难过,也很疑惑,终于忍不住询问。孩子说,她事事干涉,完全不征求自己意见,感觉不尊重自己。

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父母虽然对孩子有教育的义务,但也应该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若父母过多干涉、控制,孩子连自己的人生都没有发言权,如何能绽放生命的活力?

所以,当孩子遭遇困境时,父母不该直接自行介入,而应征求孩子的意见,询问其是否需要帮助,以及希望父母如何帮助。将孩子的课题交还给孩子,孩子既能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又能感受到父母的尊重。

父母听孩子的话,不意味着任其恣意行事,而是相比外在表现,更在乎孩子内心的想法;相比对错,更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相比所谓父母权威,更看重亲子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