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八、隐白

 紫菜馆1990 2020-11-13

《灵枢·本输》:“足大指之端内侧也。”

《灵枢·热病》:“去爪甲如薤叶。即足大趾趾甲廊内侧角后旁3毫米凹陷处。

《甲乙经》:“气喘、热病、衄不止,烦心善悲,腹胀,逆息热气,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仰息,足下寒,膈中闷,呕吐,不欲食饮,隐白主之。”

《杂病穴法歌》:“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

本穴属于足太阴脾经,是脾经之井穴,益气统血为其主要功效,常用以止血。在大脚趾趾甲旁约1毫米的位置。隐白穴最主要的功效是止血,对各种出血症状都能有效地缓解。

取穴要点

在足大趾甲根内侧附近,压痛取穴,可按压、放血、艾灸、针刺等。出血性疾病用艾灸法,效果最佳。

手法操作

按压5~8分钟,按压时嘱患者活动患处,如病在体内,深呼吸或轻拍患处。

临床主治

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痉挛、月经不调、慢性鼻炎、婴幼儿腹泻、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小儿流口水、中风、肢体麻木、偏瘫、眼睛淤血、灰指甲等。

临床最主要的功效

1.各种出血症、慢性鼻炎:艾灸或点掐隐白穴。脾经的循行是从脚到胸,隐白穴是其第一个穴位,它在大脚趾趾甲旁约1毫米的位置。隐白穴最主要的功效是止血,对各种出血症状都能有效地缓解。

2.婴幼儿腹泻:三棱针点刺隐白穴,放血7~10滴,左右交替,每天1次。

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为“崩漏”。隐白穴为足太阴脾经脉气所发,脾为统血之脏,灸法施术于其处有健脾统血之效,故而该穴乃历代医家治疗崩漏的常用经验效穴。

4.流口水:脾统领周身之津液,并不局限于血这个范畴。有些儿童甚至大人都会有睡觉流口水的情况,这是典型的脾虚不摄津液。

5.月经不调:如女性常伴有月经不调的现象,每天按摩一下隐白穴,每次5分钟,不出一个月就见效了。

6.中风后肢体麻木:本穴更能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等证,同时具备明显的开窍醒神作用。中风后肢体麻木是临床上中风患者常常伴有的症状,主要以前臂至指端及小腿至趾端部位麻木为主。选用少商、隐白穴,用点刺放血的方法治疗此证,每获良效。

7.偏瘫:此穴用三菱针点刺可使下肢恢复加快,屡试屡爽,大家不妨一试。一般此穴每次连续点刺3~5下,对下肢恢复有奇效。

8.眼球瘀血:白眼球部分出现了红色的瘀血,在脚上隐白穴找痛点,发现痛点,就用大拇指从下往上推,直到不太痛了,眼睛里的瘀血没了。

9.大脚趾灰指甲:掐隐白可治好。

刺激隐白穴,通常是用艾灸的方法,就是拿一个艾条点燃,灸这个穴位。

如果没有艾条,也可以用一根香烟来代替,同样有止血的效果。如果用指甲掐这个穴。可用指节尖点它,或者找个细一点的按摩棒来点按,效果都很好。点压时间越长越好。

隐就是藏的意思,本穴属于阴经,犹潜龙之隐,位于足大趾内侧端,去爪甲角一分许,这个地方皮肤常常隐白肉,因而名之,是脾经之井穴,益气统血为其主要功效,常用以止血。除统领五脏六腑外,脾最主要统领还是全身之血液与津阴,所以隐白穴所止之血并不局限于脾经,而是全身皆可。

隐白为脾经井穴,理脾统血而止崩漏,可驱散脏腑寒邪,治脏寒结聚,温脾祛水湿,运脾土,利水湿,治咳逆而升陷阳,补脾益肾中下焦寒隐白理关于隐白穴,曾有前人说为千古之秘。

常用配穴

与大鱼际同压止血效果更好。若腹部出血,则与第4、第5指缝腰腿点同压。与少商配用点刺放血的方法治疗中风后四肢麻木,每获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