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丛鸿逵 丛玉青:京剧票友丛鸿逵 我上小学时放学回家,一到河南路口就能听到胡琴、二胡的伴奏声还有各种不同流派的京剧唱腔——家里又开戏了。四叔和戏迷们汇集在福清用作候诊室的大屋子里拉弦、说戏、吊嗓子,俨然成了一个大票房。 我的四叔丛鸿逵最擅长的是京胡和梅派、余派唱腔的研究。四叔幼年就读于南开中学。17岁参加南开国剧社活动。因极具音乐天赋13岁即拜在时为北洋保商银行副理天津名琴票孙朗臣先生门下。在南开时有位同学刘金铭,其父刘子扑先生与余叔岩的琴师李佩卿莫逆,这是四叔接触余派的开始。后来,蔡邑青经常来我家,四叔操琴为他吊嗓。蔡大叔在京剧界绰号“李阎王”(李佩卿、言菊朋、王凤卿)。他确实得到过李佩卿的真传,对很多剧目熟谙在心。四叔长达十余年为其伴奏,受益匪浅。 1926年,余叔岩来津演出,刘子扑请李佩卿、杭子和与四叔应邀作陪,从此与四位相识相往。因此四叔又会琴又懂鼓,获得了更多的余派伴奏的经验。另外。四叔还和余派琴师王瑞芝、朱家夔及余门弟子杨宝忠交往很深。由于他的悟性好加上潜心研究,不断实践,琴艺日渐精湛。1944年出版的余派研究名家翁思再先生的余学专著中有四叔选写的论文。四叔主张,伴奏必须会唱,唱不好,唱不准,就不能成为好琴师。 上世纪50年代末,四叔认识了余派研究名家张伯驹先生。张伯驹先生还为四叔说过整出的余派戏十出之多。四叔学得非常认真。张先生给他说戏时一般是在他的卧室,四叔是不许我们进去打扰的。 四叔也研究梅派唱腔并向多年交往的王少卿讨教了梅派唱腔的伴奏。梅派青衣丁至云也是家里的常客。 那时,我家楼下经常来好多人,连拉带唱好不热闹。他们有杜仲、卞范五、司晓光、刘东石、张乃权、费玉册等。那时票友们也经常演出,有时我也跟着一块儿去,如恒源纱厂、凯旋礼堂。我就在后台玩。散戏后大家一起坐大卡车回家,挺有意思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