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如何做一名好琴师——《京剧京胡演奏人才培训》授课实录

 华ぁ琴 2019-07-26
//
谈谈如何做一名好琴师
//

杜凤元老师在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项目

《京剧京胡演奏人才培训》中的授课实录

张鹏整理 

同学们大家好:我主要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和舞台实践的体会,谈谈我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认识。
01
关于京胡教学

在座的同学都是已经毕业进了团或者当了老师的,在艺术上都有一定的水平,这次参加这个培训班,主要是琢磨接下来怎么提高的问题。我是一名京胡教师,教了一辈子。我经常思考,到底什么是一位好老师。著名歌唱家金铁霖老师一次聊天中对我说,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是把他所教学生的潜质都启发出来,在他的能力范围内成就他自己。这句话说得很好。

做一个京胡老师很难。首先,自己得拉得好,得有舞台经历,有实践体会。对各个行当各个派别都得有涉猎,有一定理解,不能光会某一派别某一行当。梅派、余派、张派、程派,老生、旦角儿、花脸、小生,都得会,都得教。过去的老先生都会的很多,比如老的中国京剧院一团琴师沈玉才先生、周国兴先生,二团杜奎三先生、费文治先生,几十个演员全包了,可想他们会的流派、剧目有多少。所以作为老师,更要有大量的积累。

其次,一名好老师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要会因材施教。在影响成功的因素中,老师和学生各占百分之五十,有好的老师,也要有好的学生,老师教得好,学生天赋好,又肯努力学,这样才可能成功,但这种情况并不是经常能碰到。

最后一点也很重要,当老师就必须得有责任感,对每个学生都得认真教,对他们负责,不能糊弄。

02
关于拉琴基本功

接下来我想谈谈基本功的问题。目前的青年琴师,手里都不错,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基本功不够扎实。基本功对于拉胡琴太重要了。过去的老先生基本功都太棒了。持琴的姿势、两只手的配合、力度都很重要,千万不能使蛮力。基本功决定了你能在拉琴这条路上走多远。拉琴和唱一样,必须要拉出味道,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拉出味儿。

什么是基本功?京胡有京胡的特性,是为京剧伴奏的,必须要有京剧的音韵。京胡是弓弦乐器的一种,持弓的右手极端重要,拉得好坏,有没有味道,全在右手。强弱、气口、劲头、交代、表现力等等几乎全在右手上,左手主要是音准,左右手的重要程度可以说是三七开。拉弦乐器都是这样,我看过板胡演奏家刘明源先生上课,同样一把板胡,在刘老师手里音量比学生大一圈儿,而且味道浓厚,但是却看不出刘老师有多使劲,这说明右手极好,方法得当。这次近距离观察对我震动很大。我们拉京胡也是一样道理,一味追求流派、剧目,忽视对右手的要求,方法不得当,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右手运弓的强弱、保持、连断都要练习,而且方法要适当、科学。现在一些青年琴师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右手使蛮力,劲儿不匀。就左手来说,很多人持琴太紧,我们京胡的持琴方法相对于二胡而言,本身范儿就紧,大拇指扣着担子,如果方法不当,不能放松,按弦就发死。这两个问题不解决,琴就拉不好。很多京胡大师,看起来两只手都很放松,琴声却非常响亮、均匀、悦耳。所以,方法问题至关重要。方法不得当,一味求快,一分钟拉四五遍小开门,快得都听不清楚音符了,这种练习方法是不可取的。此外,拉琴时身体应当保持中正,可以在音乐中微微有点动,但是绝对不能摇头晃脑。这样不但影响拉琴,也会分散观众注意力,从而影响演员的发挥,是万万要不得的。

目前有一种现象,很多人喜欢标榜自己是拉某某流派。其实过去的老先生都是多面手,什么都能拉,并不拘泥于某一流派。一个好琴师,一旦掌握了规律性的东西,有了好的基本功,音准好、音色好、音量大、方法对,什么流派都难不倒。音准是第一位的,音不准不是京剧的特色,阴阳弦不是京胡的特色。但是京胡两根线也不是纯五度,里弦还是低一些,怎么解决这个矛盾?老先生经常说“拢着点拉”,“就和着拉”,虽然弦不太准,可以拉的时候用手找补回来,这就是他们的过人之处,因为他们控制琴的能力非常强。胡琴是个简陋的乐器,越简陋,越能体现我们的科学性,体现我们的技能。所以,无论余派、马派、梅派、程派,无论旦角儿还是老生,只要基本功好,什么流派都可以学习,都可以胜任。京剧的板式规律、板式变化必须得掌握,各个行当必须得会拉,接下来才是掌握各个流派风格的问题。拉散板有散板的规律,拉摇板有摇板的规律,不管什么流派,什么行当,都有共同的地方,这就是规律。比如拉散板一般都要用上弓抓腔,这就是规律,必须得掌握。再比如二黄原板入头有多少种,西皮三眼入头有多少种,都得知道。

03
关于拉琴理念

我们小时候学戏,全是老师口传心授,老师哼腔,我们在底下记谱子。同一段唱腔,老师每次拉的都不一样。一段二黄三眼,有一个基本节奏,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演员的具体要求和台上演员的发挥情况有所变化。徐兰沅先生有句话:“大的不逾越,小的可出入。”何顺信先生曾经就其出版的伴奏谱对我说:“不一定非得按照这个谱子拉,你又不拉张君秋。”这其实都是关于拉琴理念的说法。

大家要多听过去的老录音,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的琴师,除他们之外,还有很多有名或者不太有名的琴师,也都非常棒。我前些年搞的“中国京胡名家库”收录了中国京剧史上的53位京胡名家,有的是录音,有的有录像,我会在这个培训中给大家挑选一些进行赏析。大家一定要多听多看老的录音录像,干咱们这行见过和没见过绝对是不一样的。对于名家的录像,哪怕看五分钟,也会有收获。有些没有留下录像的名家,可以通过研究琢磨录音来琢磨每个音是怎么拉出来的。一定要打开自己的眼界,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拉琴理念。

京胡的第一个特性就是姓“京”,要有京剧的味儿。第二个就是它是伴奏乐器,要突出一个“伴”字。目前一些琴师对“伴”重视不够。一出《失空斩》,内容大家早就熟悉,还是乐此不疲去看。京剧是“角儿”的艺术,观众看的是演员,看的是“角儿”,看的是“乐队”,不是看的故事内容。比如李佩卿为余叔岩伴奏,琴和唱合为一体,很多东拉西唱的东西,非常合适,这说明李佩卿对唱一定非常熟悉,能够做到无论怎么拉都能和唱腔吻合,比如《琼林宴》里“我本是一穷儒”,二黄原板第一句唱谱和拉谱就不一样,这就是东拉西唱,但是又非常合适。不过这种拉法对于初学者不一定适用,尤其是不能这样教小孩儿。当然,京剧音乐是进步发展的。后来的伴奏技巧越来越丰富,但对于老的东西,我们也应该懂得、应该继承。现在好多人都热衷于花过门,王瑞芝先生一辈子不拉花过门,但是你听王先生拉琴的音色、劲头,和演员的水乳交融,不得不佩服啊。这才是我们京剧的好玩意儿。

作为一名琴师,光会拉琴是不行的,必须得非常全面,必须懂下手活,懂月琴、弦子,还得懂武场。过去的老先生都是什么乐器都拿得起来。何顺信先生、王瑞芝先生都拜弹弦子的耿永清为师。耿先生是六场通透,什么都会。我的父亲杜奎三先生最早拜师程春禄先生,学习昆曲牌子,学弹拨乐,后来又拜了徐兰沅先生,不光学习梅派伴奏,也学习各行当的唱腔和伴奏,学习编腔和音乐创作。所以他也是一位非常全面的琴师。另外,不懂武场也不行,拉出来的东西“不报点儿”,和鼓的节奏是脱离的,这不行。

不同的流派和行当有不同的风格,要掌握这些不同。比如梅派,徐兰沅先生给梅先生拉了28年,创立了梅派的风格,当然还有王少卿先生的参与。比如程派,穆铁芬、周长华、钟世章等几位先生的伴奏很能体现程派风格。比如给龚云甫先生伴奏的名琴师陆彦庭先生,老旦二黄慢板起首过门就是他根据老生过门改编设计的,体现了老年妇女倔强的性格。再比如何顺信先生,在原有的老腔的固定伴奏基础上,根据张君秋先生的演唱风格,给伴奏加了很多字。在演员已有的唱腔基础上,研究出合适的伴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二度创作”。所以,作为一名好琴师,必须得会唱,要认真琢磨唱腔。徐兰沅先生说,唱戏讲究“音韵”,拉胡琴同样要讲究“音韵”。比如旦角儿二黄慢板过门THH   GdG  GHJs  Yaa,这里面的GdG ,京胡拉的是外弦的3,听上去却是矮3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处理上体现的京胡的音韵。

还有不同的流派演出同一个剧目,这种情况在京剧中非常常见,各个流派在同一段唱中有什么不同,都得掌握。一句唱腔,落在板上怎么拉,落在眼上怎么拉,平时都要心里有数,到时候根据演员在台上的情况随机应变。拉胡琴一定要帮演员,让演员唱舒服了,就对了。

04
关于艺德

我们经常说德艺双馨,我小时候老师就经常强调艺德问题,现在依然如此。我的师爷徐兰沅先生曾经对我父亲说,听一个人拉琴,就能听出他的人性如何。这就像写字一样,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杨宝忠先生的快弓多好,汪本贞先生拉的花脸多足,比如后期的《赤桑镇》《打銮驾》,还有《白良关》的散板,手里多冲,但是都不是“拼”出来的,还都在规范之内,听着舒服、好听。这其实也反映他们的修养和心态。京剧大师们都很重视自己的品德修养,都很重视文化,梅兰芳、余叔岩、杨宝森、程砚秋等等,这些大师都写得一手好字,言谈举止都是文质彬彬,很有涵养。

我们这一行,首先要学会尊师。比如我经常提到我的恩师吴炳章先生,那是我授业的老恩师,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得感激老师的教导之恩。直到现在我也经常去看望吴老师,吴老师还在指导我。过去戏班里这些好的传统,现在慢慢在消失,很可惜。只有你懂得尊敬自己的老师,将来你的学生才会尊重你。过去的京剧大师们都是艺德高尚。我小时候亲眼见过裘盛戎先生见到大师兄孙盛文,毕恭毕敬地叫先生。因为孙盛文先生留在富连成科班任教,教过裘盛戎。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沉下心来,对老先生们尊重,对同行尊重,不要议论人非。只有这样,老师和同学才愿意帮助你,给你提缺点,这样你才能提高。马长礼先生是“谭徒马儿”,可马先生经常把自己的授业恩师刘盛通先生挂在嘴边上。所以你只要好好做人,踏踏实实做人,懂得尊重老师,虚心向老师和同行学习,就一定能学到真玩意儿。艺和德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除了尊师,干咱们这行,还必须敬业。我的师爷徐兰沅先生成名之后为了学习一点东西还愿意给别人作揖。此外,琴师还得和“角儿”搞好关系,在台上为“角儿”服务好,另外还得注意团结好乐队,团结好文武场,这样在台上才能“一棵菜”。这也属于艺德的问题。

在成长的不同阶段,身边要总有一些长辈、朋友指点、交流,总得学习、研究,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干到老,学到老,我到现在也仍然还在经常向别人学习。虽然目前王少卿、杨宝忠、王瑞芝这些大师离开了,但还有很多值得青年人学习的老前辈、老艺术家,能得到他们哪怕一点提示,就对你们非常有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