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系青年是理想的消亡代名词吗?

 看心理 2020-11-13

佛系这个词是2014年日本一本杂志在形容日本部分男性的词语--佛系男子。

数年后曾经在国内的互联网中大火过一段时间,虽然现在对于它的讨论,已经没有17 18时候那么激烈。但是时不时还总是听人提及。

今天因为一位来访者这个词又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佛系: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状态,对于事情怎样的发展都行,都能接受。对大多数事情,并不关心,看淡一切的一种生活状态,比如房子可买可不买。车子可买可不买。结婚可结可不结。吃饭吃什么无所谓,只要有吃的就行。

记得当时我向一位在日本留学工作11年的朋友了解过这个事情。他说他很多年纪小的朋友真的是很佛系,这个不单单是男性在日本,女性也这样。打开年轻人的钱包,里面被各种优惠卷,满减卷充斥着,谈到人生理想,他们好像对这个概念很模糊。没有购置产业的想法,更没有太长的人生目标或计划。

今天的来访者就是一位佛系的青年,佛系到父母觉得他有心理障碍,却又不知道心理障碍是什么。

了解过后才知道,他是高三的学生,他不是讨厌学习,而是他每天回家就花两个小时看书,其他时间都在用来和朋友在微信聊天或者刷抖音上了。父母看到这个状态找他谈了很久,他表达的意思是,我就这程度了,那两个小时我很认真看了,我觉得我再看几个小时书也没什么大的帮助,至于大学能考上什么程度就上什么程度的。父母眼中看来他太没有上进心了。对于考学太过佛系了。

在了解家庭状况里发现,他家庭殷实,父母都是农村人,靠读书走出来的,后来在大城市父亲经商,家庭条件现在非常优越。

所以孩子在被问及,有没有紧迫感的时候,他说:我不明白,难道非得每个人都要奋

斗,成为马云的样子吗?我做个中游的人不好吗?从小妈妈就告诉我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哥哥考上了大学,放假回来,他和我说觉得为之一直奋斗的大学,考上了又怎么样那?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具有意义。很多时候你们觉得佛系,其实不就是我觉得的无所谓吗?

本来在我们的想法中年轻人这个词代表的,奋发,上进,热血,青春洋溢,散发这荷尔蒙的芬芳。这些在来访者身上却基本看不到。甚至他玩游戏并不喜欢c位。而已希望在后面做一个输出点而已。

其实上面这形容词从某个方面讲都是在为生活做准备,三十而立。立足社会,然后佛系给我们的恐慌是,这些孩子们,没成年就已经成佛了。

好吧。看到这佛系的朋友一定说:我的人生,无所谓了,怎么都是活着,你着什么急。

这样的佛系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没有方向感,也没有丝毫“我想要”的情绪。

自体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所谓健康的心灵,是应有现实的抱负,持续追求这些抱负,从而发展出稳定的自尊。

而发展出这些,至少满足两个需要,一是镜映自体客体需要,二是理想化自体客体需要。

第一点意思是,持续被他人重视,并且是好的重视,例如称赞式教育,这点我国一直到80年代初期出生的孩子,所面临的这方的问题比较严重,但是现在90年代后和00后的孩子们,这种感觉已经很少了。他们知道自己被深爱,其实这个是佛系的一个优点,他们在这方面的心理是被满足的。才能有佛系的表象。他们从小就无需拼命的努力去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而第二点是佛系青年问题的所在。他们的理想崩塌的很快。并且在我们看来很重要的目标和理想。在他们现在看来,无关轻重了。就好比70后的人当年会为自己贷款买个房子,而觉得兴奋。在北上广买更好像是已经快接近人生理想的存在。而这些在现在的孩子眼中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上一代已经完成了。他们无需要为此着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