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一缕乡魂 ——小记金屋塘一带的老婚俗

 关山听风 2020-11-13

READ

春天来了草木要发芽,伢崽妹子长大了就要婚配。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每个地方都有一套自己的老婚俗。今天,我就尽自己所忆、所闻撷取金屋塘这一带的一些 老婚俗片段,聊供大家一乐。

男女婚配,有个牵针引线的角色叫媒人。即便是非常开放的今日,媒人也没有完全消失,有的还业务繁忙。媒人在男女两家跑了很多趟路,说了很多话,双方动心了,就安排相亲。相亲一般是在集镇,女方亲友团的规模要大很多,父母、兄嫂姐妹一般要来的,其他像婶娘舅母甚至堂嫂、表嫂也会来一伙帮着参谋参谋。男孩一般是母亲、姐妹和嫂嫂陪着去相亲,婶母舅母有空的话也叫上一两个。首先媒人会隔一定距离把男孩指给女方看,如果女方不中意,那就立马走人了,男孩连女孩长什么模样都见不着。

女方看男孩还顺眼,男孩对女孩也喜欢,这时媒人就满心欢喜地把双方叫进一家饮食店。双方亲友团成员见了面互相谈论一下天气呀、桑麻什么的。这个时候对男孩来说,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来了,为女方人员倒水,敬烟,一连声叫伯父、姑姑、哥哥、姐姐、妹妹,嘴巴越甜越好,当然和女孩本人不能随便说话,这是家乡规矩。

双方都有意,就吃点东西。媒人趁热打铁,和女方父母商量,要不我带着伢崽去您家”搭话”?女方没有疑虑,会爽快答应,有疑虑的,会说,过一阵吧。男孩第一次去女孩家,礼物当然不可少,还必须要准备钱。到了女孩家,女孩会给男孩倒一杯茶,亲手递给他,说,喝杯茶吧。这就是“搭话”了。男孩一定要很礼貌地接过来喝了,然后把钱放茶杯里递给女孩,这叫“搭话礼”,也叫“筛茶礼”。女孩接了茶杯,收了钱,从此男孩和女孩就可随便说话,亲事基本靠谱了。如果日子吉利,男方也做了必要的准备,媒人和男孩就接了女孩和她家庭的重要成员来男方家“看当”(金屋塘方言,看男孩家境和位置)。其实“看当”只是程序问题,允许男孩上女方家之前,女孩自己或家人大多已经偷偷去男方家看过了,家庭太差的大抵没戏。母亲是一定要陪着女儿去“看当”的,相应的男宾一般是伯父或叔父,然后就是姐妹、嫂嫂等人,亲友团多则八九人,少则三五人。这些人到了男方家绝对是贵宾,家里大摆宴席,男方还安排了专人陪酒吃饭,饭后陪着着聊天。这时,双方父母互称亲家。女孩也改口叫男孩父母为爹妈,父母会满心欢喜给准儿媳礼包,现在据说是要给三金了。男孩带着女孩去街上买衣服和其他礼品。男方父母就在家和女方亲友团商议如何“定事”(订婚),议好之后就杀猪、捞鱼、抓鸡,鸡鱼数目要成双,这些东西都要带去女方家。之后女孩父亲要在自家神龛上点上一对大红蜡烛,摆上三牲祭礼,告诉先祖,自己女儿有主了。然后用男方送来的酒、肉食招待亲属。吃过后还要给女孩的直系长辈送上一只猪腿,方言叫“恰巴子”。男孩回去时岳父将女儿的生辰八字开出来用红纸包好交给男方,所以“定事”也叫“拿八字”。

此后,未婚妻家农忙时节,男孩一定要去帮忙,逢年过节要带了礼品去看望岳父母,还可以把未婚妻接到自己家里住一段时间,在男孩家,如果双方情深意厚、你侬我侬,上床也可以。不过搞大了肚子不太好,这会让双方父母操办婚事很被动、很仓促。

男婚女嫁的日子到了,男方要准备一定份量的猪肉、成双的鸡鱼、一把新伞,伞里面必须要放个红包,叫上媒人(媒人必须要带来自己的配偶,如果没有就要叫一个,一定得配成双),安排一位姑娘,最好是新郎的妹妹(新娘出嫁时给新娘提火箱),叫上一定数量的后生仔抬着礼品,一起随新郎去女方家接亲,这帮后生仔还要负责把女方的嫁妆抬回男方家,家乡称呼他们为“郎客”。

“哭嫁”是金屋塘这一带很古老的婚俗,古时新娘出嫁时一律要坐轿,后来轿子没有了,哭嫁这一习俗也慢慢消失了。现今五十以下的女人没几个会哭嫁,二三十的女人根本就不懂哭嫁。

我是见过哭嫁的。我姐姐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她是当年方圆几个村寨哭嫁哭得最好的一个。哭嫁时新娘要用一块新毛巾捂住脸,边哭边诉,有情有韵为上乘。哭嫁词可以自己编,也可以照着流传下来的哭嫁词哭诉。哭嫁首先要哭自己父母,然后其他长辈,其次是新娘的兄弟姐妹等人。最感人当是母女对哭,女儿是母亲心头肉,女儿从此就是别人家的人了,母女依依难舍,情真意切,真正是字字含泪声声悲。譬喻,女儿会这样给母亲哭嫁:“妈妈呢我的娘啊,今日小女辞高堂,思前想后好心伤!好多夜晚难入眠,睡了几多尿湿床。”母亲会如此哭诉:“宝宝呢我的儿啊,今日离我去夫家,少种刺来多栽花,夫妻恩爱万万年,人丁兴旺把财发。”女儿给父亲哭嫁时,父亲会给女儿一点大米,祝福说:“千担米,万担粮,吃不完,用不赢。”又给女儿一个礼包,祝福说:“一个钱,买个桩,十个钱,买一方,上头买到北京城,下边买遍两湖省(湖南湖北)。”新娘给兄弟姐妹哭嫁的内容一般是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希望平时有得罪的地方不要见怪,以后要常来常往。经典的哭嫁词是:三杯浓茶当杯酒,只记好来不记丑。

哭嫁哭得不地道闹笑话的也有。记得那年我大姑父的大女儿出嫁,我这表姐本来就不会哭嫁,不哭一下嘛又觉得面子上不好看,于是就硬着头皮哭,哭着哭着跑腔又跑调,自己都忍不住嘿嘿嘿笑起来。大姑、大姑父好不尴尬。

听母亲说,过去新娘子如果对自己的婚姻强烈不满,哭嫁时还要哭媒人,其实就是借机骂媒人。母亲小时候亲眼见到一个新娘边哭边骂,滔滔不绝,硬是把媒人给骂哭了。母亲还给我说过几段骂媒人的哭嫁词,我记得两段:“天上老鸦呱呱叫,地上媒人哈哈笑,老鸦叫了有人亡,媒人笑了人断肠!”“狗背时来翻茅厕,人倒运来把媒做!”可见,我们家乡过去的姑娘并不完全是逆来顺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有着非常强烈的反抗精神。你想,一个媒人在新娘出嫁时被新娘骂得体无完肤,颜面扫地,他以后还怎么混呢?

头天晚上,新娘的母亲要给女儿炒碗菜,用陶罐装好带到夫家去吃掉,称之为“离娘菜”。

出嫁的时辰到了,郎客们已经抬了嫁妆上路。新娘或者由兄弟背出家门,或自己走出去,这时有个德高望重的老妇人早已打开新郎带来的伞,那红包就是给开伞这个妇人的,新娘一出娘家屋檐就得打上这把伞。新娘家接着就安排若干亲人去当“送亲客”,按规矩,娘不能去,父亲一定要去。

那边新娘动身了,这边新郎家也忙开了,燃放爆竹的人员、接亲的师公、能说会道的陪客员、拖亲娘、端茶倒水的姑娘媳妇都在某个德高望重者的指挥下各就各位。

”郎客”们可以抬着嫁妆先进屋,这时,接亲的师公已摆上香案,烧纸,焚香,口里念念有词,随后抓了几把拌了茶叶的大米朝新娘前后左右撒去,据说可以打掉新娘一路走来身上沾上的鬼魅邪气。这时拖亲娘拿着个米筛朝新娘晃几下,高声唱颂:“手拿米筛朗又朗(圆又圆),一盏明灯照四方,照得新娘像仙女,夫妻好合万年长。”然后拖着新娘的手先进堂屋,再进伙房,然后拖进新房。陪客员快步来到送亲客面前,恭恭敬敬站右边,高声打招呼:”各位高亲,远道而来,鞍马劳顿,一路辛苦,快进屋,快进屋!”这时新郎要前去接过岳父手里的伞,岳父会给女婿一个红包,说几句祝福的话。

隆重的婚宴过后,夫妻和好,儿女齐全,又会说话的某妇人就给新娘新郎铺床,边铺边说好话,这些好话可以按过去留传下来的说,也可自己编,顺口好听就行。我姨妈那时常常给新婚男女铺床,譬如打开被子时她就高声说:“龙凤被子四四方,里头包着个状元郎。”摆枕头时她说:“我把枕头摸一摸,生了儿子一窝窝。”……

接着就要拜堂,过去在我们金屋塘拜堂可没有戏曲里的拜堂那么简单。首先新郎要换上新娘家置办的一套“郎衣”,有长辈在旁边服侍,一边穿一边给唱颂好话,譬如穿衣服的颂词是这样的:日出东方喜洋洋,来帮新郎穿衣裳,左手穿好英雄汉,右手穿好状元郎。全套衣服都穿上,一身荣华放毫光。贺喜新郎,天长地久,儿孙满堂。接着给新郎披红,那块红布斜披新郎肩上,再在腰上缠绕几圈,有人会唱颂:左绕三圈生贵子,右围三圈状元郎。一切弄好,新郎和新娘拜完天地,然后新郎一人拜父母、岳父及其他长辈,一般拜三拜,拜过后长辈会说很多祝福的话,也会适当教育新郎要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夫妻互谅互让等等。不过从九十年代起,就不怎么拜堂了,取而代之的是结婚典礼,双方长辈、媒人团团围坐,新郎新娘站着。主持人致辞,然后各位长辈讲话,媒人讲话,最后主持人总结发言,所说的话和拜堂说的一样。说完,大家朝桌子中间的盘子里放钱,这是给一对新人的“引金石”。

夜暮降临,新房门前响起爆竹声,大家准备闹洞房了。我记得过去闹洞房的不完全是年轻人,有些四五十岁的人更会闹。胸有成竹的闹房者一张口好话就来:喜炮声声响,新娘好贤良,拿了银钥匙,开了牛皮箱,又拿香烟又拿糖,夫妻好合万年昌!闹房节目很多,譬如有个节目叫过独木桥,新房中间放条高凳子,要新娘新郎面对面走过来,两人碰面了,某个“心地善良”的给新郎出主意,“把新娘抱起来不就转过去了么!”新郎觉得可行,刚抱起新娘,马上有人放翻凳子,新郎新娘摔成一堆,众人嘻嘻哈哈,乐不开支。

第二天早餐,照样大摆酒宴,家乡称之为“吃敬酒”。新郎由一人引领挨桌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敬酒,长辈给新郎回敬,边敬酒边说好话,新郎只要随便抿点酒就行。长辈会说:“一杯酒敬新郎,一举夺魁天下闻,二杯酒敬新郎,夫妻恩爱双宿双飞,三杯酒敬新郎,三星高照,福禄无疆,四杯酒敬新郎,四季发达,四时有财,五杯酒敬新郎,五子登科,五谷丰登,……“

宾客吃过饭,新娘会给客人端上一盆洗脸水,客人洗了,倒了水,要在脸盆里多少放点钱,是礼数,也是风俗。

饭后,新娘那边的送亲客要回去了,陪客员会热情挽留,客人一定要走,新郎家会燃放爆竹欢送,这时新郎要将岳父的伞恭恭敬敬奉上,岳父又给女婿一个红包,说几句好话。如果岳父家不是很远,新婚夫妻可以一起去岳父家,但是不能在岳父家过夜,称之为“回门”。

轰轰烈烈的结婚仪式到这里就算圆满完成。这么多年,我一想起家乡的婚俗,心头满满的是温馨。多少远离故土经年的人们,只要说起家乡的婚俗,脸上总是洋溢着喜悦和向往。是的,家乡的婚俗是家乡人心中用不凋谢的美丽花朵,是家乡的一缕乡魂。

本文作者:网名高山秃鹰,1969年来到世间的绥宁县金屋塘镇农民。无任何头衔可炫耀,无精彩文章可示人,胡乱拉扯一些文字打发空闲时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