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甑饭界与神山的故事|绥宁地名故事|贺兼耀

 关山听风 2020-11-13

本期故事整理作者   贺兼耀

 绥宁地名故事

甑饭界与神山的故事

贺兼耀

绥宁县水口乡过去有两个地名,当时在这方圆百里之地颇有名声,这两个地名就是甑饭界与神山,关于这两个地名的来源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甑饭界,神山地处宝鼎山相对峙的峭顶山,路经水口村小溪江,沿溪而上步入神山(今水口村四五组与新哨村一三组此山的反背之间的山),有一坐巍峨耸峙的山,称峭顶山。峭顶山与宝鼎山对峙,峭顶山与宝鼎山相比稍矮。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山腰挂有一帘三百来米高的瀑布,瀑布下面有一条山路名叫甑钣界。这是一条石阶与泥土路面相间的蹊路,行人走这条路非常艰险。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时代,这条路还是水口通往武冈罗溪(今洞口县罗溪乡)唯一之路,从山脚下至峰顶约十华里左右,途中有笔直的路段,也有之字形转角,山的峰顶有一个四百多平米的荒塬(由于造林的原故)高低不平。

古时传说水口境内所有的寺庙全集聚在如此,寺庙里的菩萨蛮灵念,有求必应,因此方圆百里内前来烧香求神的人川流不息。每月初一、十五都显得格外热闹。由于来往的人多,水口当时开店铺做生意买卖的人受益非浅。地方上定期在寺庙里举行五年一小庆、七年一大庆庙会(当地老百姓称为庆庙)活动。庆庙之前,要请老士(又称老司、师公、师人)来选定庆庙的日子和庆庙时间的长短,以便做好庆庙的准备。如敬神用的物品供果,香纸炮火蜡烛等等,以及信众所需的生活食品、器俱都要准备齐全。老士进场后,把庙堂布置得焕然一新,贴上红红绿绿的对联,用竹篾做起花棚等。庆庙不分小庆大庆,每次都要安排几天几晚。庆庙的时候还要杀猪宰羊用来祭祀神灵。所有敬神的物品,生活方面的粢饭都要在山下面村民屋里做好,然后让人肩挑背负,搬抬到庆庙地点,也就是峭顶山的顶峰寺庙里。

祭祀的日子到了,这时的山路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在通往山顶的路上,上的上,下的下,来往穿梭不分昼夜。尤其是在搬抬粢饭的时候,泥土路很软松,上去时十分艰难,走不了多远脚就发软,而山顶上面除了狭窄的寺庙外,一无水源,二无住房。因上界的路既髙且陡峭,做粢饭时用的是蒸饭的大木甑子,祭祀神灵时要把蒸煮好的甑子饭抬到山顶上去。那时,每当人们将甑子抬到半界山腰处的一座土地屋前时,抬甑子饭的人都要放下甑子,在土地屋前的一小土坪歇息一下,再往上抬。有一次,在歇息的时候,人们觉得总是这样祭祀神灵也太艰难,既劳心又费力,于是就有人开始大胆议论起来。有一个人半埋怨半开玩笑地说,菩萨老人家如果你肯下山该多好,在山下庆庙多方便。此话既然有人先讲出来了,其他的人就大胆地提出,不如在此问问卦试试看,看神灵准不准。至于如何打卦,人们七言八语的讨论了一阵也没有一个结果,最后还是一个抬饭甑的人麻起胆子说,干脆把这甑饭从此处翻滚下山去,如果滚下去,甑子烂了,饭也没了,这就表示菩萨不愿下山,若是翻滚下去甑子和饭还在,表示菩萨就愿意下山。此人的话还未说完,只见两个抬饭甑的果真把饭甑从山上翻滚下去。当时有人见此就责骂起来说,人家一句玩笑话,你们就当真的翻了!听到有人责怪,抬饭甑的两个人也觉得自己过于急躁与莽撞,只得跟随饭甑滚的陡坡跟踪而下。让人意想不到事情神奇地发生了,甑子滚下山以后在半里路远的一个荒坪里停了下来,甑子和甑子里的饭竟然完好无损。人们开始议论纷纷,认为是菩萨显灵了,菩萨愿意下山。这件事发生了一段时间后,祭祀活动场所没有搬迁下山,久而久之人们也就不以为然了,而甑饭界的名字由此而得名,从此,这个名字也就流传下来了,到如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历年来,方圆百里的老百姓认为峭顶山的城堭菩萨最灵验。烧香还愿的、求喜报喜的、祈福求寿的、消灾禳祸的等,不计其数,有附近的村民,也有远道而来的香客。那个时代,交通极不方便,无论远近,都是歩行至此,再去爬行甑饭界已觉十分艰难了。有年迈的人体力不支的,也有路远慕名而来的,他们行到这峭顶山脚下还没有爬界就已经是精疲力竭,那时这块山里古树参天,因此有的人就不再爬甑饭界,而是在这山里的密密匝匝的大树蔸里敬起神来。人们烧香、点烛、祷告、祭祀,仿佛是到了峭顶山上的寺庙里一样。时间稍长,来峭顶山敬神的人,爬甑饭界登临顶峰的人越来越少了,而这些密林满壑的树蔸下,则成了敬神的重要场所,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峭顶山下的山林称为神山。这样以来,峭顶山山顶的寺庙因人迹罕至而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塬,加上山顶的寺观神庙的四周没有围墙,野火烧山时使寺庙损毁严重,要复修很难。

于是,当地有人提出将峭顶山山顶的寺庙神像迁移,可又能迁移到何处?有人提出迁移到人们敬神的大树林子里去,又有人提出迁到别的地方去,争来争去,计议难定,最后还是形成了将神像分散迁移的决定。因搬迁神像不是一桩小事,也马虎不得,就请了一个先生择定一个搬迁日子。当时水口地界上的村子距峭顶山有远有近,村子里的人家有集中居住,也有分散居住,各地村子的人数有多有少,因此大家的步调不一致,有的一个地方搬到两个寺庙的菩萨,有的几个地方共搬到一个寺庙的菩萨。比如神山(现在的水口村四五组)一处因距峭顶山近,人又齐心,一处就得到两家庙里的菩萨,(即三清,太圣),三清庙(又称三清老爹)就放置在伍家喊太树脚下与李家交接之间,称三清庙,而太圣庙就置在神山和周家交界处,称为庙上即是太圣老爹。如周家、卜阳冲两处只得一家庙的菩萨,当时安置在庙冲,后又由于不适中,再搬至小溪江,现在的卜阳冲公路的路坑下。另外还有三处,都是五个地方(自然村落)共种一个祀庙的。凡属水口人,大多都知道这些祀庙现在的分布情况,但未必知道这个故事的来源。

  神山,神山原本就是山,甑饭界这个地名,水口乡以外知晓的不多,但神山这个地名,数百年来,这山里的参天林木虽然消失了,但神山这个圣名仍是源远流长。

数百年前,茂林满坞,古木参天,苍松藤缠的神山,随着岁月的轮换,由于历史的变迁,原景渐渐消失,而变成人口云集,房屋林立,道路纵通,田园精作的庄园,却留下这个鲜而若传的神山,世代流芳!神山!

                2018.07.14

 花开半夏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