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菽浪夕烟扑鼻香

 杏坛归客 2020-11-13
菽浪夕烟扑鼻香

伦炳宣
 
    “菽浪夕烟”是本期《诗词百家》的一个栏目,以反映农村、农民、农业为主要题材,共六十余篇。其意含取自于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尾联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翻开“菽浪夕烟”这个栏目,一股现代化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气息扑面而来:“犬吠声稀透绿窗,青虫夜曲入诗囊。庭阶漫洒融融月,小院梨花梦飞香”(郑国江《梨乡春夜》);“村前柏路衔高速,巴士直通农户家。”“田里温棚连地角,室中蔬菜卖天涯。”“山上活泉供万户,村头超市便千家。”“小楼已接新宽带,轻点鼠标销果瓜”(吕文芳《八一村见闻》);“慢品旱烟细尝幽,长缨百丈绕山沟。一声吆喝羊回转,个个匆匆向路头”(张武祖《牧羊》)。这些诗句,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深奥莫测的典故和古僻生涩的字眼,但很有意境。读着读着,仿佛置身在秀美的画卷中,沐浴着奇花异香,品味着丰硕的甘果,令人沉醉,令人神怡。

     还有一篇《水调歌头·援水》(周治平作)读起来让人感动:“联产包干后,耕种自由权。勤劳阿叔连夜,车水灌禾田。次日东方拂晓,慢去自丘观望,田块起青烟。隔壁一田水,定是有因缘。欲咒骂,强忍住,找根源。象她个手,浇润枯稿实维艰。夫丧家贫儿幼,日子紧巴难守,的确赖支援。言语道清楚,再苦也心甘。”这篇像小小说似的词作,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极平凡的道理,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里,时常会遇到磕磕碰碰的小事,如果斤斤计较,言语相撞,闹得“反贴门神不照脸”,和谐社会的愿望便会成为一句空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创作手法,在当今诗词界并不多见,虽有过类似之作,但也显得弥足珍贵。用短短九十五个字记叙一件小事,而且情节起伏,合乎逻辑,有头有尾,顺畅流利,确实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的诗词创作如果能像这篇“援水”一样,多一些实际生活,少一些乏味干咳,多一些典型事例,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民运、民生、民意之作,少一些应时应景应酬之吟,把传统诗词的继承和创新、复兴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传统诗词的繁荣将会出现新的局面。这无疑也是诗词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以泽润《诗词百家》这株奇葩。(此文以卷首语的形式发表在《诗词百家》2011年第二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