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山带你走黄河》-3【护宁寺与边墙】

 左岸大山 2020-11-13

形如牛

告别桦林堡,向西约500米,沿桥头小路右转登高,可见黄河从北而来、几座烽火台连绵起伏、间或有高低不一的赤色边墙。向南的边墙尽头有深沟隔断,对岸相望一座烽火台,然后又是边墙的延续。

边墙的断头处有古庙,房舍早已破烂不堪,但整个轮廓清晰。寺庙坐北朝南,只有一进院落,左右严格对称,可以看的出建造初期的精致。偏殿内有残存的壁画,内容不得而知,但色彩依然鲜艳,斑驳之处隐约可见精美笔触。

庙宇的房顶几乎都可见日月,硕大的梁柱清晰可见,卯榫结构依旧坚固地维持着整体造型。有文说:“罗元贞教授根据现存的土木结构,判定此庙为元代建筑。”

院内有古柏参天,一株枝叶繁茂,挺立在废墟之中,叙说着千年的等待,另一株应该是毁于雷电,只剩下残缺的枯枝,静静地躺在瓦砾中。

齐腰高的衰草中有石碑散落,一些碑文字迹依稀可见。

道光年碑文曰:“护宁寺者,河曲之古刹也。其地东踞桦林长城之巅,西眺麟州之野,下看黄河中流,仰瞻紫塞穹隆,俯临龙口雪浪.所谓天堑地险,此其会也。”

咸丰六年重修碑记:“河曲之北有古刹焉,始名大寺,后易而曰护宁寺,盖取保佑一方人物感宁之义。欲梵其始终何代,而前两重修时已无所考”。

我们从这些残存记忆中隐约可以推断护宁寺恩泽于此应该始于元代,甚至更早。修建之初并且与明代长城及桦林堡没有关系,应该是生活于此地的人们为了安慰饱受战乱之苦、灾患之苦而修建。

这里供奉诸路神灵,只是为了祈求大河之神护佑安康。而后期的明代长城、桦林堡与古庙呼应成今天的诸多元素,构成了丰富的大河景观。

走出庙宇的山门,对面背临黄河有戏台。这是庙宇的一部分,很是独特的建在庙宇之外,且中间有开阔的空间。这样的格局应该是一种人神各取所需的安排。戏台上铿锵的锣鼓与欢乐的人群可以彻夜狂欢,而庙宇内的诸神亦可清静修行。



登临高高的烽火台,护宁寺在逆光中泛出淡淡的忧伤,守护着大河恒古的流淌。向北瞭望,边墙倚河而立,陪伴着大河从苍茫之处蜿蜒而来。我们此时此刻是要感谢前人的审美,将黄河、长城、古寺、古堡如此巧妙的布局,构成了这里独特的人文地理。

沿边墙向北,我们可以走去老牛湾大河与边墙握手之处。见证华夏文明的两大自然景观在此依偎而行,仿佛倾述着千年的陪伴。他们珍惜着这样的相遇,并肩同行了约百余公里,成就了山西长城的经典画面。

寺沟长城的一大特点是墩台全部为圆柱形,体量庞大。也许是上天也眷顾这样的相遇,不忍战火的涂炭。从历史的记载中,这里竟然没有发现任何大的战事和紧急的边情。明代万家寨守备万恭在一个奏折里称:“自老牛湾至于险崖,河急不冻,据强而防。自险崖至于阴湾,河缓始冰,废墙以守”。

长城只是防患于未然,静静地守卫在黄河边。

密集的烽火台不再硝烟弥漫,这里早已没有了金戈铁马的喧嚣,昔日的兵营也变成了村庄,昔日的长城脚下,烽火台边人们在这里耕田种地。人类的记忆也许会忘记过往的一切,但大河、边墙、古寺,古堡会记下这里的点点滴滴,它们的残缺与斑驳是记忆的碎片,保留着、发酵着这里的远古遗风,安慰着游子的心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