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山带你走黄河》---6【河曲】

 左岸大山 2020-11-13
 黄河 
落 天 走 山西

顺流而下,河水缓缓流淌,乘舟临风,不知河道湾急,转弯处有一城沿河而建,高低错落着这处的繁华。黄河万里,唯有一城以河水弯曲而得名,就是眼前的“河曲”。

一曲民歌随风入耳:

“叫声妹妹你莫要哭, 哭成个泪人人你叫哥哥咋上路,人常说树挪死来人挪活, 又不是哥哥我一人走西口, 唉亲亲……”

倾述着这座城一段无法忘怀的历史-“走西口”。

走西口是山西人对命运的挑战,他们背井离乡远走内蒙谋求生活,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辛酸史。从明代中期开始,截至清朝末年,历时三百余年。

踏歌登岸,穿过夕阳中泛着记忆红的西门,旧日的土裸露在外,失去了城砖的庇护它们显得有些颓废。一对姐妹刚好穿门而过,年幼的孩子趴在妈妈的肩头,这一幕刚好应景,又一次想起了西口摇动的小手和满目的泪水。

沿高高的城墙向前,一座高大的建筑耸立河岸,这是护城楼,又名玉皇阁。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无论基石、墙砖、瓦脊上都明显有着岁月的沉淀。高处正中走石匾,上书“镇虏”,可见其功用。

楼为砖石结构,为九窑十八洞的砖碹窑洞,但外形方正。这样的造型朴实、艺术兼具,充分体现了时代建筑之造诣。

穿城而行,由西向东有攀登的感觉。这是县城东高为山,西低为河的缘故。有曲描述:

“前走是河来(哎哟哟唉哟)后(了)走是山(唉),人爱人(那)真是个(唉嗨呦,唉嗨呦呦那)难上(那个)难(唉)”。

小巷两旁多为大片的平房,河曲人喜住平顶房,房顶上可以晒粮食、乘凉,也常是人们登高远望的地方。"你走西口我上房,手板住烟囱泪汪汪。"生动再现了房顶的妙用。

小巷口有早点摊位,一锅一火几张桌子,人们坐站相围。其中最受喜欢的是一种浆米饭,当地人称为酸粥。民歌在当地人称为“酸曲”,这是一座酸酸的城,走在街巷不时便可听到窗内飘出的“酸曲”。

"妹妹不想吃干凝凝粥,我给妹妹熬上那二不溜溜不稠不稀清个沾沾酸稀粥呀亲亲"。

躲避开宽阔的大路,小巷深处偶尔会有驴车慢行。车上有各种蔬菜水果兜售,前面赶车的是男人,后面坐车的是婆姨。衣着打扮应该是来自乡下。

“白布衫衫白圪生白,高粱红裤子绿西瓜鞋”。像酸曲里一般很有特色。

登上山顶,有一座砖砌的高塔,高约30余米。笔尖筑于烽火台墩上,至顶部骤然缩回锥形,形似巨笔,故称文笔塔。笔又称状元笔,所以也叫状元塔。

文笔塔,是河曲县城的标志性建筑,日光下,状元塔长长的影子穿越黄河,可以直达黄河对面的内蒙古的大口村。有传说此塔是为了平衡地运的:“清初河曲民谣唱到:‘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捡苦菜。’为求改变,人们请来风水先生,先生发现河对面一条黑龙吸吮河曲的精气。所以人们建塔镇妖”。

登塔回望大河环城而过。一众人们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建筑中演绎着新时代的故事。有孩童牵手登塔,他们应该是冲着状元而来,预示着大河之曲的未来。

每年的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河曲人都会在黄河边放河灯,通过各种祭祀形式,祭奠那些远走他乡,魂留他乡的游子。一段历史远去,但这里的人们却无法忘怀。“放河灯”、“酸曲”、“二人台”都因此而发扬光大。

天将傍晚时分,西口古渡遗址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有史记载,这里从1795年,古渡口建禹王庙,搭古戏台。从此,放河灯上升为规范的祭祀活动,并代代相传。

夜幕降临,大河之上,盏盏花灯顺流而下,在远方渐成星星点点,与天际的星空相融合,幻化成一个个在天之灵,与人们互动着思念的痛楚。此时此刻,人们也总是情不自禁的哼唱着:

“走三步来退二步,牵魂线把你的腿拴住。你看看我来我看看你,难说难道咱们俩个难分离……”

“见亲亲你走后套,九秋十月树叶叶落,避风湾湾旋干柴,也不知亲亲你游活在个哪。”

歌声犹如啼血的杜鹃,倾尽相思。

       "咱二人相好一对对,铡草刀剜头不后悔。"

  "麻阴阴天气雾沉沉,想亲亲哭成泪人人。"

    “长脖颈骆驼细绳绳拴,哥哥走了我好孤单,再不要你想来再不要你哭,谁家的亲亲能长守着。”

一曲又一曲二人台在广场的古戏台上传出,台上台下人们都沉浸其中,我走出去很远,那歌声依旧飘忽而来,直至深夜的梦中。

一方水土一方人,河曲的韵味只有土生土长的人们才能体会其精髓,过客的灵魂只能从中感受不一样的风景。河水缓缓流淌,那些骨子里的特色会随之传播,渐行渐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