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和「天才枪手」同档错过它,太可惜

 第十放映室 2020-11-13

这个村,美得让人心驰神往。


十八洞村,名字挺美,景色更美。

这里,王老实要来聊一聊这部以村名命名的电影《十八洞村》

水准不俗的海报▼

其实在上周五的排雷,已经四星好评推荐给大家了,但是今天还是忍不住来细说一下这部被忽视的好片子。

先简单介绍下影片背景。

十八洞村,是湖南湘西花桓县的一个苗族村寨,曾经以“穷”和“美”闻名。

近几年,因为政府大力扶贫,如今早已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这个富裕起来的苗家村寨如今只剩下一个字——美。

这确实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而影片选择在10月13日这个节点上映,也多少蒙上了一层“献礼片”的意味。

不过,我在观影的过程中压根没有反应过来,这个农民故事有什么主旋律。

这样讲,农村朋友能够理解,因为故事足够朴实,它反应的正是许多农村最真实的情况。

所以,作为农村出身的我,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是感同身受的。

影片最动人的,不是诗情画意般的优美风景;而是弥漫着的一股浓浓的人情味儿。

农民

影片的主人公叫杨英俊,种地的农民。

他当过兵,气质硬,种庄稼,好面子(家乡方言管这个叫“讲排场”)

杨英俊家因为给脑瘫的孙女儿治病,花了不少钱,刚好够上村里“精准扶贫”政策的贫困户标准。

照理说,这搁在一般人身上高兴都来不及呢。

比如杨英俊的弟弟、游手好闲的单身汉杨英栏。

这个好吃懒做的家伙挤破头也没进的“贫困户”,在他二哥眼里却成了“不要脸”。

当过兵的人一般荣誉感都很强,杨英俊也是。他自认是杨家将的后代,成为贫困户就是给祖上蒙羞。

他自知脾气不好,特意叮嘱媳妇儿在他要发火的时候递给他一缸水喝▼

他直斥杨懒(杨英栏)为杨门败类,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同时又带有一点儿荒诞的黑色幽默,叫人忍俊不禁。

杨懒曾给矿场老板找过矿源,挣过“轻巧钱”,后来矿场出了事,老板跑路。他回到家徒四壁的老家,再难拾起锄头种地了。

由于他生性懒惰,又是光棍儿,干脆破罐子破摔,每天屁事儿不做,见天喊叫着要讨婆娘(老婆)

而他们的另两位兄弟也是各有各的苦楚。

老大杨英连,年岁大了,是个哑巴。女儿跟仇家的男娃跑了,他有苦说不出。

老三杨金山,是个闷葫芦,脑子还不如杨懒灵便。

他守着一点儿田地和四个女儿,没事儿就坐在门槛儿上等着打工的媳妇儿回来再造个儿子。

这样的几个人,放哪个村里,我都能给你薅出一大把典型。

杨家这四位兄弟,基本就是整个十八洞村的状况了。

人与人

农民与村官

这里说下“精准扶贫”是个什么事儿

基本上就是区别于过去的“粗放扶贫”,指的是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识别和帮扶。

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基层村官儿一对一或一对多地具体分管特定的帮助对象。

杨英俊也有一个专门帮扶他的村官——小龙。

小龙告诉杨英俊“返贫”的消息▼

基层工作是很辛苦的,现在的农村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村官,他们大部分人都暂时放弃了自己的个人理想而来到农村。

能熬下来的人不多,流动性很大。

小龙摊上杨英俊这么一个倔强不配合的主,他果断辞职。离开的时候,他对接盘的新人说:我们有什么能力帮别人,谁又来帮帮我们?

一语道破了年轻基层工作者的迷惘。而得知小龙离开的杨英俊又卯足了劲儿跑去追小龙,他不懂年轻人的选择,把罪过怪在了自己身上。

让杨英俊没想到的是,他原以为这个接手小龙工作的文气小伙子(抱歉忘了角色名字,演员叫白威)只是另一个小龙。

然而这小伙子跟他一样倔强,他小时候跟着当教师的父亲下过乡(知青),看起来文弱,却能下地插秧,比杨懒干的都好。

明明不胜酒力,却陪着杨英俊一起喝包谷酒喝到坐在椅子上醉晕过去。

而他的行政工作能力却比酒量好多了,他说:叔,咱组成个杨家军,和穷打一场硬仗。

这口气和脾性,正对了杨英俊的路子。

杨英俊的观念从——要我脱贫?变成了——我要脱贫!

他作为兄弟里面最有见地、也为各位兄弟最仰仗的人,积极出面拉动大家一起干。

人与自然

农民与土地

中国人多地少,农民与土地有很深厚的情结。

这种情结,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传承了几千年的乡土观念。

杨懒做了一个很好的见证。

他虽然好吃懒做,但是乡亲们真要征他家的地修路的时候,他也慌了。

虽然,他的地也荒了多年,但是中国有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的荒地,就是他的“青山”,他的心灵寄托。

人与人文

农民与民俗

电影里展现了许多有趣的农村民俗,比如烤火炉、喝包谷酒,农村人看了就觉得身上暖和。

还有三个更有意思的山旮旯里特有的“讲究”(规矩)

其一,杨英连的女儿嫁给了仇人的儿子,这个仇是怎么来的?

大概百十来年,十八洞村严重干旱,村里缺了水,唯独那家人的井能打上水。一家、两家、三家……全村儿人都找上门来,这家人也不愿意了啊。

不愿意?那敢不敢喝绝交酒? 这个绝交酒就是一个“讲究”,用包谷酒掺鸡血,你喝了,村里人跟你老死不相往来,红白喜事自己搞定。

这家人还真就喝了,喝了之后就是全村的仇人。后来,杨懒为了阻止村里征他家的地,也面临了一次绝交酒的考验。

其二,林场管理员“老树兜”看管的一棵大杨树被人偷了,那贼用红布包了一条烟、一瓶酒和大概10块钱放在树墩下。

“老树兜”找村长说理,原来这是该村失传的一个老规矩——村民买树做房梁,没钱的话,就用红布包裹行此大礼,就当了账。

其三,十八洞村的相亲习俗是,村民一起看鼓乐会的时候,男女双方看对眼儿的,一个人主动轻踩一下另一个人的脚,如果她回头一笑,那就有戏,如果她没反应,你就识相地走开。

我不知道十八洞村的这些“讲究”在其它地方有没有类似的,但我敢肯定其它的地方自有不一样的“讲究”。

影片的结尾,越来越多的外地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加入了“杨家军”。

杨英连的女儿女婿回来了。女婿带了两壶酒,杯酒下肚,消解了百年的仇恨;

杨懒也“讲究”了一回,讨到了自己的婆娘。

这就是一个鲜活的农村人有酒有肉有情义的故事——他们会端着饭碗到处串门,围成一圈,边吃饭边聊天儿;也会因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儿吵吵嚷嚷闹成世仇,最后又通过一口小酒握手言和……

影片里多次出现了雄鸡登高唱晓的镜头,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期盼!

因此,一些人所说的“犯尴尬癌”什么的,我不以为然。

九亿农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就像雄鸡一样傲立于世界的东方。

说本片是“宣传意义大过实际”的主旋律影片,我同意一半;因为十八洞村的故事就在你也许不知道的许多地方正在上演。

从《智取威虎山》到《战狼2》,观众们慢慢接受了样板戏新编的红色主旋律和扬我国威的大国崛起式主旋律。

而《十八洞村》则独辟蹊径、以小见大地开创了基层农村的主旋律,并且讲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励志故事。

这个故事至少有九亿群众演员,我希望有一天,它能有更多的观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