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挖出民族精神的《十八洞村》就是很鼓劲儿

 囤满人生 2021-08-18

这几年,“中国速度”令世界震惊,我们国家在架桥、修路、盖高楼这种“大事”上总能创造纪录甚至奇迹。不过很多老百姓还是觉得国家做得不够好。因为具体到某个人的生活品质提高这种“小事”上,他们的体验似乎并不直接,也没沾什么便宜。刚刚上映的这部由苗月执导,王学圻、陈瑾领衔主演的《十八洞村》刚好就是告诉我们国家是如何处理“小事”的。所谓精准扶贫,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去解决“小事”啊。

以前我们看跟扶贫相关的影视作品,大都是以扶贫干部为视角。那就难免有对主人公伟光正式拔高的嫌疑,而《十八洞村》则是以被扶贫对象为视角的,说服力一下提高了不少。片中被识别为贫困户的是杨家兄弟数人。我们可以看到,这四五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因为坚持农业耕作,导致商业附加值过低;有的是因为家中有了病人,因治病而欠了债;有的是因为固守落后思想,超生和父女关系僵化导致生产力不足;有的则是纯属于性格太懒。一个杨家,贫困户的几种典型成因就全部概括了。可见主创肯定是深入了扶贫工作实地取材呀。

因为是以贫困户为视角,所以影片用更多的篇幅去展现了被识别后贫困户对扶贫的抵触。这是实际工作中最困难的一环,也是最基础的一环。王学圻饰演的杨英俊特别准确且生动地还原了贫困户的心理状态。他抵触扶贫,不是因为不追求上进,而是因为他转不过一个弯来。他是一个农民,为什么明明有了自己的田地,自己勤劳的耕种,本本分分地活着却活成了拖人后腿的贫困户。其实,这是因为他没有考虑时代的发展。靠地吃饭的自给自足式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在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后,国家自然要有更大的目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就是要让所有人都不仅能够自给自足,更要享受高层次的生活品质呀。这对每个人是小事,对国家而言,还是大事。

当退伍老兵杨英俊被扶贫工作队的小王用“打攻坚战”的理论点醒后,他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特质性的精神——立志、立身、立行。精准扶贫最核心的就是要因人制宜。精准的必要性正是源于每个贫困户的心结和特长都不同,必须了解到位才能找到最有效的方案。小王的“打攻坚战”理论精准地解开了杨英俊的心结,紧接着又用“填土造田”发挥了杨英俊善于种地的特长。虽然影片没有讲杨英俊带领的杨家兄弟最后在钱的数额上达到了怎样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跨出这一步,杨英俊精神面貌和人生状态都有了一个飞跃。

很喜欢《十八洞村》并不仅仅因为它有很多如诗如画的镜头,也不仅仅是因为王学圻和陈瑾两位老师精湛的演技,而是因为片中所挖掘的民族精神是可供所有中华儿女参考的。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可能收入还不错、吃穿不用愁,但是我们的人生价值是否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呢?扶贫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我们追求人生价值的体现,是否也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呢?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不是应该利用好身边的环境、自身的特长,也如杨英俊一般去追求更大的人生价值呢?Fight吧,只有每个人因地制宜地去追求进步,才能实现“全面”二字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