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道相传】绝代更无王羲之

 禅艺会 2020-11-13

展读链接:【雅道相传】琅邪王氏才人多

晋太安二年(303),王羲之出生于琅邪郡临沂县,他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取名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小字阿菟。王导的父亲与王羲之的祖父是亲兄弟,因此王导实为王羲之的堂伯父。由于王导的夫人还是王旷夫人的亲妹妹,因此对于王羲之来说,王导既是堂伯父,又是亲姨夫。 

在王氏家族中,长辈们闲暇时间练习和交流书法的场景很早就影响到了王羲之。一次,王羲之在父亲的枕头底下发现一本前代的书法论著《笔说》,就偷拿来阅读。父亲担心王羲之年龄还小, 理解不了,就说 :“等你长大后再传授给你吧!”没有想到,王羲之跪下请求:“让孩儿现在就读它吧!等我长大就晚了。”父亲一听, 觉得也有道理,就高兴地把书给了王羲之。

王羲之 7 岁时跟从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第一次去拜访卫夫人时,王羲之带了自己的一幅字,卫夫人看后十分惊讶,并当即表示愿意收王羲之为徒。卫夫人喜欢王羲之的聪明伶俐,她还用“张芝临池”的故事来勉励王羲之。东汉时,敦煌酒泉一带的张芝,为了写出好字,每天在自家门口的池塘边亭子里练字, 从早到晚,都在池塘里洗刷笔砚,从不间断。有一天,张芝生病了, 妻子就劝他别去写字了,张芝就说 :“这么点小事就不练字了,那怎么成为书法家呀?”经过长年累月,他家的池塘都被墨汁染黑了, 张芝的字也越写越好,他的草书笔势活泼流畅,富于变化,大家都敬称他为“草圣”。

在卫夫人的教导下,王羲之有了“学书临池,池水尽黑”的精神, 勤学苦练,常常废寝忘食,进步很快,因此受到卫夫人的称赞。后来, 王羲之每次搬家,都要在门前的水池里洗笔砚,北宋文学家曾巩 十分敬佩王羲之的勤奋刻苦精神,专门写了一篇《墨池记》来赞颂王羲之。王羲之苦练的精神一直保持到婚后,有一次王羲之一边练字,一边吃馒头,竟然把墨汁当蒜泥蘸,弄得满嘴乌黑。

卫夫人名卫铄(272—349),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是东晋著名女书法家,其夫为江州太守李矩,也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明代陶宗仪在《书法会要》卷三中记载 :“旷与卫氏,世为中表,故得蔡邕书法于卫夫人。”原来,王旷与卫夫人是亲戚,由卫夫人教王羲之书法算是近水楼台了。

卫夫人家学识渊博,他的父亲卫凯、伯父卫瓘、兄长卫恒,都是著名书法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自小受到熏陶,卫夫人的书法在当时自然负有盛名,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记载 :卫夫人“隶 书尤善,规矩钟公。云: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若清风”,这是对卫夫人的极高评价。卫夫人师承于钟繇,传世之作有楷书八行《淳化阁帖》《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书论《笔阵图》等。

宋代的陈思在《书小史》中引用唐人书评,说卫夫人的书法如“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 碧沼浮霞”。表明卫夫人仪态优雅,并融入书法的表现之中,并将此美感影响到了王羲之。

或许早年父亲的失踪给王羲之留下了心理阴影,《晋书·王羲之传》提道 :“羲之幼讷于言”,他在与堂兄弟之间交流时也不愿意多提及自己的父亲。但是,生活在名门望族中,王羲之的生活质量没有下降,生活和仕途上一直受到王导和王敦的帮助与提携, 而王羲之的教育成长主要是由他的亲叔王廙负责的。

王廙主要教王羲之书法前辈张芝、卫凯、索靖等人的笔法。与王羲之同时接受教导的还有王廙的侄子王彪之、儿子王胡之等人,他们日后都成为了书法家或画家。王羲之在王廙倡导的张扬 个性思想的影响下,在不断的积累沉淀中谋求厚积薄发。王廙十分珍爱索靖的《七月二十六帖》,永嘉年中他将此帖折成四叠缝缀在衣服中渡江,爱不释手。后来,王廙将此帖章草真迹赠送给 了王羲之,可以看出他对侄儿的厚爱与期望。

那时,博学多才、豪爽正直的阮裕担任王敦的帐下主簿,他看到王羲之写字后就十分推崇,认为王羲之是后辈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并表态说 :“等你长大,我将亲自传授你学业。”王羲之的两位堂兄弟王治和王恬书法也非常出色,他们与王羲之共同成长, 互相影响,王羲之能够在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学习书法,正是他成为书法大家的重要因素。最终,王羲之博采众长,兼善隶书、草书、楷书及行书,挣脱了汉魏遗风,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极大。

王羲之喜爱鹅,如同“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 (加上 “羲之爱鹅”,被称为“文人四爱”)一样,固然是文人雅事 中的一种 ;更为关键的是,王羲之是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 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

永和九年(353)3 月,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举行兰亭雅集,饮酒作诗,曲水流觞,共写下 了三十七首诗,集成《兰亭集》,王羲之作序,共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集序》,从此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苏轼的《寒食帖》并称为“三大行书书法帖”。“天下第一行书”被后人视为至宝,梁武帝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王羲之作传,道他“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会员可以足论矣”。如今的兰亭还留有“鹅池”两个大字,相传“鹅” 由王羲之所写,“池”由王献之所写,因此石碑被后人称为“父子碑”。

传说东晋太尉郗鉴到王导家寻觅佳婿,王导家子侄个个整齐衣冠,等待郗鉴来为爱女相亲,唯有王羲之毫不在意,不换衣服, 扣子也不扣,袒露胸腹在东厢的床上吃东西,一副不拘小节的样 子。郗鉴的门生在东厢观察一番后,向郗鉴汇报,郗鉴听后连忙说 :“那个躺在东厢床上吃东西的就是我的佳婿!”可见王羲之风流倜傥的样子。后来,郗鉴亲自到王府,见到了那天坦腹东厢床上的王羲之,发现他豁达文雅,气度不凡,才貌双全,很是中意, 决定将爱女郗璿嫁予王羲之。从此以后,“坦腹东床”就成了女婿的美称,而“东床快婿”则成为美谈。

王羲之与妻子郗璿婚后恩爱和睦,相敬如宾,共育有七子一女: 长子王玄之、次子王凝之、三子王焕之、四子王肃之、五子王徽之、 六子王操之、七子王献之,一女王孟姜。郗璿是历史上著名的寿星, 活到了 90 岁,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她的儿女都在她之前过世, 朝廷怜悯她次子王凝之因为孙恩作乱而死,故赐予郗璿鞠养敕书, 即由国家赡养到终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