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爱耳日|耳机戴多久会损害听力?

 春雨医生 2020-11-13

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世界听力日),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大约有4.6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其中3400万是儿童。据估计,到2050年将有9亿多人出现残疾性听力损失。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经常耳鸣,听力也大不如从前?有没有耳机戴一整晚的习惯?是不是把掏耳屎当做特别爽的一件事情?很多生活中细微的小事,可能正在伤害你的听力。 

No.1

听力下降真的是耳机的问题吗?

2016年6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在对某高校3826名在校大学生调查发现,耳机使用率高达99.8%,已经出现噪声性听力损伤的人数超过1000人,占比接近30%。很多人也都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耳机戴久了耳朵就聋了。耳朵听力受损,真的是耳机的问题吗? 

(图源:123RF)

要了解耳机对听力的影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听觉产生的原理,即我们为什么会听到声音? 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 Hz,最敏感的音频范围是1000~3000 Hz。当声波低于20 Hz(次声)或高于20000 Hz(超声)时人耳是听不到的。

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主要是收集声音,并把收集到的声波传到中耳,中耳鼓膜震动引起听骨链(锤骨、镫骨和砧骨)的震动,将声音传到内耳。内耳的耳蜗是感知声音的主要结构,耳蜗的基底膜上有一排排的外毛细胞和内毛细胞,毛细胞的作用是把声音信号转化为电子信号送给大脑。 当声波传到耳蜗时,可引起耳蜗内的淋巴液和耳蜗基底膜的振动,基底膜上的毛细胞表面的小毛就会动起来,这种运动将感受到的声音信号转换成电信号,通过听神经传给听觉中枢,人们就产生了听觉。

(图源:Inner Ear Hair Cells | pixshark.com)

人耳对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可听强度和最大耐受强度,前者称为听阈,后者称为最大可听阈。通常我们所说的听力就是指听阈和最大可听阈之间的范围,即听域。 当声音强度达到最大可听阈时,刺激产生的不仅是听觉,而且有可能引起中耳鼓膜的不适或疼痛,甚至还会造成内耳的损伤。人的内耳大约有18 000个听觉细胞,它们是直径为0.01 mm的纤毛细胞,特别容易受噪声影响,而且受损后不能再生。 所以,与其说是耳机影响了听力,倒不如说是噪音暴露影响了听力。噪声对听力的损伤主要是长期在相同频率的声音刺激下,耳蜗血管容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毛细胞会因为供血供氧不足,进而产生新陈代谢异常,最终导致毛细胞的损伤和脱落。 

(图源:123RF)

严重的还会导致螺旋神经节发生退行性病变,从而会导致噪音性耳聋或听力下降,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休息和必要的治疗,就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害。 那有没有戴耳机又不伤害听力的方法呢? 有的。对于喜欢佩戴内置耳机听音乐的爱好者,尽量减少佩戴耳机的时间,音量不宜太大,注意劳逸结合。可遵循60、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 min。或者使用质量过关的主动降噪耳机,在比较噪杂的环境中可减小手机的音量,减少噪音对耳朵听力的伤害。 

No.2

耳屎需要经常掏吗?

有人曾把掏耳屎称为人生三大爽事之一,觉得一天不掏就浑身难受,还有人说掏耳屎会耳聋,从来不敢掏。那这个耳朵里分泌的东西,到底要不要掏呢? 春雨君对此的建议是,没必要,最好不要。 耳屎的学名是耵聍,为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油脂,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黄色素,还含有少量水分和钾、钠等元素。耵聍产生后一段时间,会随着水分挥发变成干片状,也可能是黏稠状,即“油状耵聍”,均属正常。

(图源:123RF) 一般来说,耳屎是会随着人体的移动、咳嗽、咀嚼等动作自己排出来的,并不会堵塞耳道,也不会影响听力。经常自行掏耳朵的话,可能会损伤耳道,刺激耳道分泌更多耳屎,甚至鼓膜穿孔导致听力受损。 而且,这种看着恶心听着也有点恶心的小东西,对我们的耳朵其实是有保护作用的。

一是抗菌:耵聍含有丰富的脂肪酸,能在耳道皮肤表面筑起一层酸性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下,可起到轻度抗菌作用,保护外耳道免受感染;

二是保温、保湿:耵聍可帮助耳道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不让耳道内的皮肤过于干燥;

三是防异物入侵:耳道皮肤的细毛被耵聍中的油脂滋润,可阻挡外界灰尘、防止异物和小昆虫侵犯鼓膜;

四是防噪:耵聍的存在客观上缓冲了传入耳中的声波,避免耳膜被噪音或剧烈的声响所震伤。 而且人的耳道可不是直直的一条道儿,让你看不见地把挖耳勺、火柴棒、棉签等伸进去又掏出来还啥事没有。耳的解剖很复杂,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而我们掏的耳朵就是外耳道,弯曲的外耳道直达鼓膜,深度可达1.5~2.5cm。

(图源:123RF)

自己掏耳朵看不到解剖结构,只能盲掏,掏耳朵的效果不好,也容易误伤,其他人替你掏耳朵也需要很好的光线才能看清耳道里面的情况。尤其注意,对于婴儿和小宝宝,由于耳道较狭窄,力度掌握不好更容易损伤,父母尽量不要为小孩子套掏耳朵。   但如果你是油性耵聍,相对不容易排出,长期积累可能导致耵聍栓塞,出现听力下降、耳鸣、耳痛的情况,这种情况还是建到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医生会用专业办法将栓塞的耵聍取出。 

No.3

为什么有的人会经常耳鸣?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耳鸣的经历,有时耳朵里会持续响起嗡嗡嗡的声音,在安静的场所或者当人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时,耳鸣更为清晰。耳鸣原因复杂,是常见耳部和全身疾病的早期信号。 耳鸣可以是任何声音,单一响声或者多种声响并存,比如铃声、嗡嗡声、嘶嘶声等。鸣声大小可持续不变,也可变化。耳鸣声既可持续,也可间歇;可在单耳、双耳或颅内闻及。

(图源:123RF) 神经衰弱、情绪不稳以及工作中压力大会导致耳鸣,患有肾脏、肝脏疾病、糖尿病、结核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当这些疾病导致全身功能紊乱时,也会出现耳鸣症状。但这种耳鸣一般会随着这些疾病的痊愈而消失。 此外,药物中毒,会引起剧烈耳鸣,停药后即好转,不影响听力。 耳鸣通常与听力损失、噪声暴露、老龄化和压力有关,大多数研究报告保守估计成人耳鸣患病率为10%~19%,约1/3的老年人存在对耳鸣的长期感知。《欧洲多学科耳鸣指南》认为,耳鸣多与一定程度的耳蜗损伤有关。

(图源:123RF) 所以当身体出现耳鸣的症状,且持续一段时间的话,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去医院,配合耳鸣专科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切忌相信街头广告、民间偏方。 

编辑:春雨医生

参考资料:

[1]WHO,Deafness and hearing loss,2019-03-20,

https://www./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afness-and-hearing-loss

[2]李淑梅.耳机噪音对人体听力的危害及其预防[J].生物学教学,2019,44(12):64-65.

[3]央视网,《每周质量报告》 20160612 耳机质量调查,2016-06-12,

http://tv.cctv.com/2016/06/12/VIDEdBuOud1yKF24GpnlKVk3160612.shtml

[4]杜晶艳. 嫌“脏”掏耳朵真的没必要[N]. 北京日报,2019-09-18(019).

[5]卢兢哲,钟萍,郑芸.欧洲多学科耳鸣指南:诊断、评估和治疗[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20,28(01):110-11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