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国博览建筑群-外滩23号(上)

 hyd129 2020-11-14

今日外滩23号即中国银行这块土地在开埠前为第五号第三分地

属于一位叫吴会元的业主。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仁记洋行(吉利永士敦Gibb Livingston & Co.)向吴会元永租15.96亩地


同治四年十二月初七(1865年1月23日),仁记洋行(吉利永士敦)将土地转于仁记洋行吉浦(?Gibb家族人员众多无法确认)、腾根生(E.F. Duncanson)。腾根生时任当时的经理并且于1872年退出并将此地转于吉浦(?)。光绪九年七月初一(1883年8月3日),由于吉普去世,他的遗产执行人,美商琼记洋行的何德麦吉罗将全部土地转让于平治门


光绪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891年1月7日),平治门去世后,其遗孀将全部土地又转让于阿加刺银行,阿加刺银行的上海地区名字也是由于笔误造成的,按照其音译的写法应为阿加剌银行(Agra and United Service Bank Limited),所以查询资料后有两种写法,不过当年的申报统一写为阿加刺银行。阿加刺银行作为上海开埠后最早十家进入的外商洋行而闻名于当时的上海滩,原址为九江路1号,在经历1860年代上海棉花危机短暂关闭后又重新开业,但最终在1893年由于经营原因再次关闭了在上海的分行,两年后也就是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1895年12月30日),阿加刺银行将全部土地转于业广公司,1900年其在伦敦的总部也被清算就此消失在历史中。

阿加刺银行股票


业广地产公司(Shanghai Land Investment Co.)由仁记洋行牵头创办于1888年,其额定股本100万两注册于香港管理人为仁记洋行,其主要业务为土地圈地买卖并且为上海第一家公开募股的股份制地产公司,后搬迁至现滇池路120号也就是现在的仁记洋行(滇池路100号)旁,建筑形制几乎相同另外根据多方考证现在的滇池路100号及120号,刚开始应为一栋楼也就是滇池路100号,现在所见的120号可能为后续门牌号修改所加。

业广地产公司(西门子电机,西字落特了)

初期的业广公司本质上可以说是仁记的子公司,在得到阿加刺银行的外滩土地后仍旧租用了六年,而在1902年前后其总公司已经搬迁至滇池路内。之后上海德侨社团——康科迪亚俱乐部(Club Concodia)买下此地并且此道契另立为三千两百八号,接着又在民国十年(1921年)再立新册。由于后续两册一本在上海道契第十一卷,另外一本收录于民国时期英册,我们这边暂时缺乏资料,如有相关资料的话,可以联系我们。

滇池路120号--拍摄来自斋卤味 2020.8


现今的中国银行也就是第五号第三分地,总共入主过三个公司社团,以下将按时间顺序做一下简单的叙述。

仁记洋行(Gibb, Livingston & Co.)

1836年,东印度公司的两名苏格兰人职员,Thomas Augustus Gibb和William Potter Livingston,在广州创办仁记洋行,并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迁至澳门。在香港岛割让予英国后,仁记洋行在英皇道开设了第一间办公室。上海开埠后,仁记洋行表现的尤为积极,在领事馆登记的第一批外国移民中,有四位来自于仁记洋行他们分别是Thomas Augustus Gibb,W.H Gibb,Hugh Bold Gibb以及E.F.Duncanson, 终于在1844年,一位叫John Darby Gibb的家族成员在上海开设了分行并且主要负责上海地区的业务。

滇池路11849-1850年外滩,8a为当时的仁记所在地

在1852年由北华捷报((North-China Herald)编纂的上海第一本年鉴 Shanghai Almanac and Commercial Guide for the year 1852,其中记载当年在沪仁记洋行的外侨职员中我们仍可以发现John Darby Gibb的身影。

之后他调任香港,继承者就是当年最早登陆上海的E.F.Duncanson,也就是上面道契中出现的腾根生。当年和他一起登陆上海的其他三位公司成员也活跃于中国与英国各项事务中,Hugh Bold Gibb于1864年当选为香港总商会主席,随后还担任香港立法会议员。Thomas Augustus Gibb最终回归故里运营英国办事处的相关事务,将中国的业务交给了W.H.Gibb,其随后先后开设了福建分公司及天津分公司,业务也日渐壮大。

左一为仁记洋行


仁记在成立之初,其主要贸易为茶叶、生丝、棉花、纺织品以及鸦片进出口,到19世纪末期,营业范围变得极广,进口商品包括轮船、火车、废旧报纸;出口商品包括古玩玉器、羊毛、假发并代理各项代销业务,从代理业务中收取佣金。代理或代办业务有:为福公司代销河南焦砟、代办英商天津自来水、为中国铁路局代购机车、车厢及配件;代办法国邮船公司、东澳轮船公司等的海运;代办巴勒火险公司,宏利人寿保险公司、海洋水险公司等各项保险;还是录德公证在天津的代理。在英、美各国都设有分行或代理行,在中国的北京、奉天(沈阳)、海拉尔、汉口、上海、宁夏、包头等地也都设有分行。

8a为1876年外滩上的仁记洋行

其中宁夏的分行规模最大,专门收购西宁羊毛,包头分行收购驼毛、羊毛,在东北的奉天代理行为外商代购狗皮。甚至在广州和香港还从事过人口贩卖业务,名曰“招募华工”,因此在当地还被称为“劫行”。1903年由业广公司代理拍卖其在外滩的土地后,搬至半条街后的新址营建新的总行大楼,而这条路就被称为仁记路(1943年后被改为颠池路),以洋行名字来命名一条马路,上海滩上少之又少。由于1864年当时工部局统一上海租界路名时,这条路还未形成,以后当它形成后又无专属路名,而仁记洋行在此地待的实在太久,因此路人便约定俗成的如此称呼这条路了。

仁记洋行总行大楼

1906年,仁记洋行委托通和洋行设计建造大楼,并于1908年竣工。仁记大楼属于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该楼一直用至1949年,解放后被充公后,仁记在大陆的业务基本中断,之后不得不将业务重心移至香港,最终在1962年仁记洋行被Borneo Company Limited收购,并再于1967年被英之杰公司获得。

滇池路100号--拍摄来自斋卤味 2020.4


1904年,上海业广地产公司代理的位于仁记路(今滇池路)外滩的一块原属于仁记洋行(Gibb livingston&Co.)的土地进入拍卖。新任德国总会会长龙特脱(Lundt)获悉后买下了这块土地,并着手进行建造德国总会事宜,并由专门的委员会参加评审,一等奖的获得者将成为该大楼的设计师,另设二、三等奖均将获得巨额的资金。

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贝克(Heinrich Becker)力拔头筹,成为德国总会大楼的设计师。1898年,贝克来上海,成为进入上海的第一位德国建筑师。除德国总会大楼外,贝克在上海的作品主要有德国花园总会(现花园饭店)、德国福音堂和德国子弟学校(已拆除,在今黄浦路金山路转角)、德国邮政局(现上海姥姥餐饮店,对这名字一直很困惑,上海的姥姥??)、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请阅读:万国博览建筑群-外滩15号)和德华银行(请阅读:万国博览建筑群-外滩14号等。

德国邮政局

昔日德国邮政局,如今变成了上海姥姥。。--拍摄来自斋卤味


1904年10月22日,德皇威廉二世的三子,普鲁士王子阿道尔波特(Adalbert)亲自来到外滩主持奠基仪式,当时在上海担任《字林西报》记者编辑Leonard Dudeney,有幸拍下了以下珍贵照片。

建筑以青铜灌顶,高达48米的尖顶,宽宽的山墙,铺着波瓦形高耸的楼顶以及开阔的平台。虽然建筑师设计高塔的初衷只是要给康科迪亚总会的立体轮廓以更多的动感,同时使上海的全景更为错落有致,然而总会的高塔本身却又标志着德国在远东贸易的成功。高塔及转角挑楼的深色铜顶随着岁月的流逝,经风吹日晒将变成绿色,从整体上就更加壮观。一只彩色有机玻璃拼嵌的太阳钟点缀着塔楼南墙。楼顶的平台上,立着一尊英武的卫士雕像。

德国总会

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随即在8月17日,上海交涉员萨福懋奉令封闭德国总会并进行清点。战后随着德国的战败,其作为德国资产的一部分由英法同意分配给战胜国中国。

20年代的上海也开始从一个港口城市向世界都市发展,中德贸易宗额不断上升,上海的德侨人数更是与日俱增。

 最喜欢这张!

重返上海的德国侨民争取收回外滩的德国总会,但按照国际惯例,在战争中没收的敌产是不归还的。而且1917年德侨撤离上海之前,德国总会欠了大量债务共计28万两,因此德国总会不可能归还。

资料(图片)收集:

斋卤味蔡老板、

文字整理(提供):

斋卤味蔡老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