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报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ACTH垂体癌

 ICON伽玛刀 2020-11-14

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杂志 202010月1日在线发表比利时UZ BrusselBastiaan SolJeroen M K de FiletteGil Awada,撰写的病例报道《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ACTH垂体癌:一种新的治疗方法。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Therapy for ACTH-Secreting Pituitary Carcinoma: a new emerging treatment? 》(doi: 10.1530/EJE-20-0151.)

背景:垂体癌是罕见但有袭性的肿瘤,需要最大程度的协调多模式治疗。对于对替莫唑胺(TMZ)无反应的难治性肿瘤,治疗选择有限。如本病例报告所示可以考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

病例:我们报告一例垂体ACTH分泌垂体癌,经过包括TMZ化疗在内的多行治疗后进展,联合伊匹单抗(ipilimumab(抗CTLA -4)和纳武单抗(nivolumab(抗PD -1) ICI治疗后病情稳定。

讨论:替莫唑胺(TMZ)以外的垂体癌的治疗仍然不明确,依赖于病例报告。由于超突变,TMZ会产生更多的免疫原性肿瘤,随后可能适合接受ICI治疗。本病例报告进一步证实了ICI在垂体癌治疗中的可能作用。

结论:考虑到TMZ诱导的高突变免疫原性增强机制,垂体CTLA-4和PD-L1的表达,以及ICI治疗副反应下垂体炎的频繁发生,ICI治疗垂体癌可能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背景

垂体癌很罕见,占垂体肿瘤的0.1%。根据定义,是存在脑脊液和/或远处转移的。因为们的进袭性行为,对它们需要最大限度地协调多模式治疗。欧洲内分泌学会(ESE)提出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辅助放疗和使用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TMZ)一线化疗。尽管如此,垂体癌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平均预期寿命为2.6。关于除了TMZ下一线治疗缺乏证据。难治性患者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免疫检查抑制剂(ICI)靶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TLA-4)、程序性细胞死亡1 (PD-1)或其配体(PD-L1)的免疫治疗已经成为广泛恶性肿瘤的一场革命,其适应越来越多。2018年,Lin等人成功应用伊匹单抗(ipilimumab(抗CTLA -4)和纳武单抗(nivolumab(抗PD -1)联合免疫疗法治疗1例袭性垂体ACTH癌。我们现在报道2例引入ipilimumab和nivolumab后病情稳定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垂体癌患者。

病例

1例41岁患者于2012年被诊断为侵袭性分泌ACTH的垂体腺瘤。初始病理检查示嗜铬粒蛋白阳性,p53 (1+), ACTH染色强烈。Ki-67增殖指数低(<1%)。最初的治疗包括经蝶和经颅手术,随后在2013年和2015年进行了两次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2017年,他第一次在我们的垂体门诊部寻求其他的意见(a second opinion。他的治疗包括酮康唑ketoconazole1000毫克/天,同时甲状腺和睾酮激素替代疗法。激素检查发现,尽管最大剂量酮康唑,8ACTH升高(225 ng/L, 8正常范围:7.2-63ng/L),皮质醇升高(378.5 ug /L, 8正常范围:62-180 ug /L), 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UFC)升高(1727.7 ug /24h = 606.2 ug /L,正常范围:4.2-60 ug /24h),持续库欣病(CD)。脑磁共振成像(MRI)显示没有肉眼可见的疾病。开始时,帕0.6mg,每日两次,但因严重医源性糖尿病iatrogenic diabetes mellitus而不得不停药。卡麦角林0.25mg,开始时每周两次,反应不理想。2017年9月进行双侧肾上腺切除术。不幸的是,随访发现左侧有小的残留的肾上腺组织。病人拒绝第二次手术完全切除肾上腺残余。尽管如此,在早8点的ACTH稳定(231 ng/L)、皮质醇(151.6 ug /L)和UFC (126.9 ug /24h = 47.8 ug /L)的情况下,疾病得到控制。2018年5月,患者因左外展神经麻痹病情恶化,复视加重。血浆ACTH增高(357.3 ng/L), MRI显示垂体肿瘤复发,并有鞍上和海绵窦侵。此外,在颅后窝发现转移,发现左小脑和颈部沉积(drop)转移(图1)。可能在Nelson综合征的背景下考虑到双边肾上腺切除术后迅速发展,这些发现证实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垂体癌的演变垂体癌的活检重新分析在当时不能进行增殖标志物;这种转移被认为活检是不安全的。迅速开始TMZ化疗(150-200 mg/m2, 28天周期5天)。3个周期TMZ后的首次评估显示持续的库欣病(CD,肿瘤负荷稳定。重新启动酮康唑(800 mg/day),继续TMZ治疗共9个周期(2019年4月),临床疾病进展出现右动眼肌麻痹和外展神经麻痹,8am ACTH (419.9 ng/L)和皮质醇(208血压/L)增

然而,没有检测到放射影像进展可以。患者同意每三周使用伊匹单抗(ipilimumab (3 mg/kg)和纳武单抗(nivolumab (1 mg/kg)进行ICI联合治疗,共4个周期(表1)。前4个周期后的初始评估显示,疾病稳定,ACTH和皮质醇水平下降(ACTH: 338.9 ng/L;皮质醇:199血压g/L, 24小时尿皮质醇:354.8μg/24小时= 140.7μg/L,无放影像射学改变。然后继续每两周使用nivolumab (240mg)进行维持治疗。到目前为止,患者病情无进展,发生ICI 1年后,8am ACTH和UFC下降,如图2所示。对比最后一个TMZ周期后的MRI与开始ICI一年后的随访成像,可以观察到影像学上的疾病稳定情况(图1)。然而,复视没有得到解决。他没有经历任何免疫相关的不良事件。他每天服用800毫克酮康唑,库欣病仍在控制中。

1.垂体癌的钆剂增强T1加权磁共振成像。A图显示海绵状窦侵袭(箭头)、颅后窝、左侧小脑和在齿突和第三颈椎(asterix)水平的颈椎沉积转移(2018年5月)。B图显示经9个周期TMZ治疗后对垂体癌的评估(2019年4月)。C组显示在ICI启动1年后(2020年4月)病情稳定(irRECIST标准)。IrRECIST,实体肿瘤的免疫相关反应评价标准;ICI,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2。随访期间早上8点ACTH和UFC。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上午8点正常范围:7.2- 63ng /L);ICI,免疫检查点抑制剂;UFC,尿游离皮质醇(正常范围:4.2-60μg/24小时)。

讨论

垂体癌是罕见的和进展虽经全面的多模式治疗,有较差的生存率。尚不清楚病理生理学,但Nelson综合征的背景下发展已被报道。此外,组织病理学或免疫组织化学(IHC)分析并不总是能够一致地预测肿瘤行为。TMZ以外的管理指南依赖于病例报告。这是第二例TMZ化疗难治分泌ACTH垂体癌患者,使用ICI (ipilimumab和nivolumab)治疗。考虑到垂体癌的袭性,非进行性疾病ACTH值下降说明免疫治疗的有效性。目前垂体癌指南推荐TMZ作为一线化疗方案。TMZ是一种烷基化前药,将DNA甲基化在鸟嘌呤的O6位,引起DNA损伤和凋亡。诱导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导致一种超突变状态,并形成新的致癌驱动,导致肿瘤对TMZ耐药。同样的过程也会产生新的肿瘤抗原,使患者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进而成为ICI治疗的潜在适应证者。

垂体本身具有特殊的免疫原性,因为垂体炎是ICI经常发生的内分泌不良事件,估计发病率约为10%,尤其是ipilimumab。在PD-1/PD-L1阻滞期间也会偶尔发生。原因尚不清楚,垂体炎主要发生在男性患者(比4/1)。Ipilimumab和tremelimumab均为CTLA-4靶向单克隆抗体。CTLA-4在正常垂体和垂体腺瘤中均有表达,包括一例尸检病例,该病例通过II型(IgG依赖)和IV型(T细胞依赖)免疫机制表现为tremelimumab诱发的垂体炎的坏死性形式。我们也对PD-L1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进行了评估。PD-L1在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垂体肿瘤中均有表达,在(表达GH和PRL的)功能性腺瘤中表达较高,同时也观察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并与PD-L1表达相关。

考虑到这些发现,应考虑使用ICI治疗垂体癌。Lin等人是第一批公布的一位分泌ACTH垂体癌患者TMZ和卡培他滨化疗最初的反应,之前转移到肝脏,他们记录ipilimumab nivolumab免疫治疗的组合的引人注目的反应,减少垂体病变的肿瘤体积(59%)和肝转移(92%),与此同时循环ACTH水平严重下降(从45.550 pg / mL 降至 66 pg / mL)。对垂体瘤(化疗前)和肝转移(化疗后)的基因组测序显示,TMZ治疗后肝转移存在烷基化化疗诱导的体细胞突变MSH6突变的证据。我们的患者没有从突变分析或CTLA-4或PD-L1免疫组化中获益,因为他的垂体肿瘤手术切除是在另一个医疗中心进行的,并且剩余的解剖-病理样本质量不足。此外,活检对转移来说是不安全的。

垂体癌是一种罕见且难以循证治疗的肿瘤。病例报告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的可能性。这个病例支持ICI在垂体癌治疗中的可能作用,对经典的多模式治疗和TMZ化疗没有反应。两项正在进行的干预试验DART: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罕见肿瘤的双抗CTLA -4和抗PD-1阻断和美国纪念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进袭性垂体肿瘤患者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的II期试验可能为这一假设提供进一步证据。

结论

TMZ无效时,难治性垂体癌的治疗选择有限,预后差。考虑到TMZ诱导高突变的机制包括免疫原性增强,CTLA-4和PD-L1的垂体表达,以及ICI治疗副作用下垂体炎的频繁发生,我们认为ICI治疗是TMZ治疗后的有效治疗方案。这是第二例TMZ化疗难治性进袭性分泌ACTH垂体癌患者,其表现出联合应用ipilimumab和nivolumab检查点阻断疗法的疗效。

bb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