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唐:试着不着急,学会不害怕,继续不要脸

 道法自然720320 2020-11-14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今社会,而立之年便开始焦虑,攀比成为常态,虚荣变为必需品。然而,表壮不如里壮,千虚不如一实。

唯有放平心态,接受自己,才能和世界和平相处。知名作家冯唐就在不惑之年选择追求当下,过好每一天。他给世人箴言:试着不着急、学会不害怕、继续不要脸。

冯唐:试着不着急,学会不害怕,继续不要脸

一、充满危机意识的前半生

在开始写作生涯前,冯唐还叫张海鹏。海内扬万名,鹏程翔千里,张海鹏人如其名。冯唐的前半生可谓充满了危机意识,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着急”。

1990年,冯唐从千百万理科生中脱颖而出,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成为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亚洲未来最顶尖的医生之一。在这里,他每天睡六个小时,每周坚持工作八十小时以上——就连偶尔睡个懒觉都会有愧疚感,他常常因梦到参加高考却没带准考证从而半夜惊醒。

那是一个燥热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漩涡里奋力向前。冯唐的18岁到26岁几乎被医学和协和情节填满。除此之外,他将时间都花在商业和投资上。

和那时的大多数人一样,冯唐有着文学的爱好,但他的生活还是充斥着金钱与快节奏的步伐。后来,冯唐去了艾默里大学读MBA,又在顶级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了将近十年。之后,他回国,在医疗企业做管理,又涉足医疗方面的投资。

冯唐:试着不着急,学会不害怕,继续不要脸

冯唐这短短的前半生,经历之多却足以让耄耋之年的老人汗颜。他的前半生像一匹马群中的马,随着时代的潮流疾速奔跑在广袤的舞台上。连轴转的工作让他做事时充满了紧张感,而这种紧张感所带来的,便是他前半生着急的性格。

从商是为了挣钱,写书是为了不朽。然而,着急的生活没有为冯唐的文学创作带来多大助力。纵然他满腹经纬与才气,却偏偏有人说他风骨乏采靡辞无实。

生命的快节奏不会理解马孔多的雨,不会奏响贝多芬的月光,更不能诠释海子诗歌里的生活美。现代的步伐太快,被裹挟在信息节奏中的我们更应该试着学会不着急。

冯唐:试着不着急,学会不害怕,继续不要脸

二、没用的面子

苏轼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然而,纵然花木瓜,空好看,却也敌不过人要脸,树要皮。繁杂的世界里,打肿脸充胖子已逐渐成为普遍现象。人们将脸皮看得比天高、比海深。

在冯唐的人生中,对面子的追求曾是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中学时,他次次拿第一不是为了考好学校,而是为了母亲的脸面——冯唐的妈妈说,她这辈子最大的满足就是听老师第一个念完冯唐的分数和名字后,在众目睽睽之下起身离开。

后来,在从医生涯中,冯唐见过太多因为顾及脸面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期的病人。在他的小说里,主人翁们也会因为脸面问题而错过,抱憾终生……就像冯唐自己,一边在梦中幻想着叛逆,想考个最后一名落老妈的面子,又一边带着这股优越感,在考上北大后和同学们宣称自己“没考好”。

冯唐:试着不着急,学会不害怕,继续不要脸

四十三岁那年,冯唐试着慢下来。他终于从繁复的工作中脱身,辞职后在溪谷租了套老房子,开始翻译«飞鸟集»

这对冯唐来说是一种尝试。他试图慢下来,三个月里一边喝酒一边翻译,最后稿费还抵不了酒钱。与其说这是接了个活,倒不如说是冯唐对自己的调整。他试着学会不着急,在飞速前进的时代里寻求商业和文艺的平衡,在这纷扰的世界里寻找和世界和解的办法。

四十岁生日的时候,冯唐就说过,这个时候的他不再去追求一些大东西了,他觉得过好当下每一天更重要。然而,冯唐确实不再着急了,可翻译的«飞鸟集»却因言语充满个人独特风味而闹出轩然大波。人们说他玷污了泰戈尔的文字,«飞鸟集»也因此迅速下架。

如果是少年时期的冯唐,年少意气,争强好胜,看到这样的场面脸上一定挂不住。但年过不惑的冯唐这时已经意识到所谓脸皮的无用。“打打杀杀几十年,那看花的时间呢?” 他调侃地回应那些黑他的人,看似无赖,实则豁达,“反正我已经有能流传下去的作品了”。

冯唐:试着不着急,学会不害怕,继续不要脸

从医的岁月里他见过太多无奈和悲喜,冯唐深知脸面对人来说是多么没用的一样物件。不要脸,听起来无赖没品,却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最高境界。多少人忙碌终日,成日惶恐,彻夜未眠,为恐惧所困。太多人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为了赢得不相干的人的认同,他们委屈求全,泪如雨下。

但事实却告诉我们,真正能赢得尊重的,是那些抛弃了所谓脸面,学会“不要脸”的人。所谓不要脸,不是不知廉耻,而是认真对待自己,和自己和解。不过多在意他人看法,继而“不要脸”,方能领略人生真谛。

冯唐:试着不着急,学会不害怕,继续不要脸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

成年人的害怕比起小孩子更加隐蔽,但发作起来也更加痛苦。时代的快节奏决定了生活在不断变化,而信息茧房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加固了我们所在的舒适圈。我们呆在舒适圈内,安逸闲适,事实上却是在凝固自己。这类人看似悠闲,实际上最害怕改变。

冯唐曾说,自己是一个非常有中年危机的人。他弃医从商,因为他害怕看到病人像火柴一样迅速燃烧殆尽的生命,害怕几十个缓慢而痛苦死去的病人,更怕那个只会眼睁睁看着,却始终无能为力的自己。

写北京三部曲的时候,冯唐说自己是“将针扎一样、火烧一样的东西”表达出来。年轻时他争强好胜,好像凡事都要争个第一。因为他害怕自己写不出不朽的文字。

冯唐:试着不着急,学会不害怕,继续不要脸

四十岁以前,冯唐害怕自己做不出一番事业。年过不惑,他好像已经放下这种执念,觉得自己该创作些表达自己内心的东西。冯唐的口头禅也从“祝你幸福”变为“您还有啥未了的心愿”,但事实上,他还是对一样东西存在恐惧,那就是死亡。

令成年人害怕的种种,在死亡面前简直不值一提。很多人意识到了这点,在人生中早早就学会了不害怕地面对自我。然而,冯唐不同。他原以为自己在医院见过太多死亡,内心不会再有波动。但在听见父亲去世的消息时,冯唐才意识到,他害怕的东西原来还有很多。

人对未知的事物一直抱有恐惧。冯唐中年危机感的根源正来源于此。事业上,他对自己未卜的前途抱有恐惧;人生中,他害怕自己将要面对的未知的未来。曾经的冯唐,和大多数人一样,害怕自己做不好,怕别人对自己不满意,怕结果不如意。

冯唐:试着不着急,学会不害怕,继续不要脸

人到中年,总是会担心一次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但人正是因为无限的可能性而成长为最坚硬的自己。«悟空传»里,那只猴子就曾面对命运呐喊,“这个天地,我来过,我战斗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父亲过世后,冯唐试图打开这个心结以缓解中年危机。他开始活在当下,搬回了母亲身边的小区,花更多的时间陪着家人,陪着母亲散步。他越来越喜欢安静,做一些和年龄不符的事情。

他不再拿自己的过往做文章,不再倚老卖老地教育年轻人。他甚至开始在社交平台上用别人给他取的外号“油腻老祖”来自嘲。年过不惑,冯唐开始踏出舒适圈。

人该用一种不害怕的态度面对生活,尽人事,待天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正如冯唐在«无所畏»里写道,“人生无所畏,方能有所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