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成祖朱棣五征漠北,究竟算不算成功,能否撑起“千古一帝”名号

 茂林之家 2020-11-14

很多时候中国人在评判一个帝王是否伟大时,总喜欢用文治武功来衡量,对于很多帝王来说,文治容易实现,开疆拓土却是可遇不可求,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有不少文治武功都取得重大成就的皇帝,如秦始皇、隋文帝、唐宗宋祖,今天我们重点来说一下明成祖朱棣,我们都知道,朱棣是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的朱允炆的皇位,一般来说篡权夺位的人在历史上大多会被口诛笔伐,但朱棣却是为数不多保住“清白”的皇帝,虽有人骂他行“篡位之举”,但他在位期间施行的政策,也得确称得上“永乐大帝”这一美名。

朱棣在位期间,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与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在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置大古剌、底兀刺等宣慰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中国版图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还命人编写《永乐大帝》,疏浚大运河,这些都与明朝的统治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唯一的黑点大概就是篡了侄子的皇位。

朱棣向来为人津津乐道的事件,就是五次亲征漠北,自古以来,帝王亲征本就不多见,朱棣也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亲征至长城以北的皇帝,这是让其声望倍增的因素之一,老爹朱元璋推翻元朝通知以后,蒙古统治者的残余势力并未完全清除,他们逃回塞北,建立的“北元”。由于中原连年征战民生凋敝,朱元璋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把主要精力放在恢复发展民生上面,所以这个时期明朝和北元暂时处于南北对峙的局面。

明成祖朱棣五征漠北,究竟算不算成功,能否撑起“千古一帝”名号

直到永乐七年(1409年),东蒙古的首领本雅失里斩杀了大明使者郭骥,接着又在胪朐河之战中歼灭明军十万,朱棣听闻消息后大为震动,遂亲率五十万大军出征,开启了长达14年的北伐之战,永乐八年,发动了第一次北伐战争,但朱棣却是出师不利,明朝大军因粮草问题,“致军士乏食者多死,上闻之震怒”,第一战历时五个月草草而终。永乐十二年,蒙古瓦剌部开始崛起,对明朝边境产生威胁,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双方展开激战死伤无数,瓦剌部遭受重创后被鞑靼部阿鲁台吞并,阿鲁台势力壮大后,停止了向明王朝进贡,开始疯狂作死经常骚扰明朝边境。永乐二十年,朱棣终于忍受不了,准备痛扁阿鲁台一顿,结果还没等朱棣打进蒙古,鞑靼部就在阿鲁台的率领下逃之夭夭,朱棣和三十万大军扑了个空,第三次的亲征漠北,以“杀首贼数十人”告终。阿鲁台贼心不死,一年后再次袭扰边境,朱棣颇为心累地开始了第四次亲征,阿鲁台依旧不敢与明军直接交战,采用迂回躲避的战术,不过在零星交战中,明军也算是消耗了阿鲁台的有生力量,这也导致了他被死灰复燃的瓦剌所灭。

永乐二十二年,五征漠北,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征蒙古,连续三年御驾亲征,最终的结果依旧是空手而归,大明军队杀进蒙古后“弥望荒尘野草……疑其遁已久”朱棣无奈撤回了军队,同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病逝于多伦之北。

明成祖朱棣五征漠北,究竟算不算成功,能否撑起“千古一帝”名号

纵观朱棣五次亲征蒙古,基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被草原铁骑溜的明明白白,追不上打不着,数十万大军无功而返,还为此损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既如此,朱棣在捞不着好处的情况下,为何还要连续五次亲征蒙古呢?朱棣勇武刚毅,好大喜功,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朱棣得位不正,他需要一些“壮举”来粉饰自己,就好比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用“贞观之治”来掩饰“玄武门之变”,从郑和七下西洋这件事也能看出,七下西洋最大的政治成就,就是宣扬国威,以明朝富强与外邦建立藩属国关系,万国来朝的局面宣扬永乐盛世,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威望。实际上,下西洋国策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国内经济得不偿失,下西洋这一国策,致使明朝付出了大量的财物,这对本身就不是很富有的大明,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冲击,当时,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的物价上涨了百分之七十,这也为明朝后来的衰弱埋下了隐患。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朱棣所做的贡献不言而喻,对于明成祖朱棣的评价,史学家们褒贬不一,不过是非功过本就由后人评说,历史从不说话,但也最是公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