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大权:迟开的兰花|报告文学

 文学天空 2020-11-15

《文学天空》网刊首发原创优秀作品,是文学双月刊《琴台文艺》及其他杂志的选稿基地,主发青春、情怀、乡土、都市、亲情、留守题材的小说、散文和诗歌类作品。

原创声明:作者授权原创首发文学天空,侵权必究。


散文之窗:

窗台、紫砂盆、兰花,是他家的微型景观,这里沉淀了他的性灵和追求。他常以幽兰自喻,总是把兰花写进他的摄影。“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时不时来点画意诗情。岁末年初,紫砂盆中的兰花低落地打着朵儿,迟迟不肯绽放,往年早已是芳香四溢了。

疫情肆虐,武汉告急。新型冠状病毒在人间幽灵般遁影潜行,人们内心阴云密布,惶恐、压抑、焦躁。“兰花不愿开了?春天迟到了?”看着那几盆沉默不语的兰花,他轻轻叹了口气,带着几分无奈和焦虑。端起一盆兰花,准备驻守医院,给死一般沉寂的病房添点生气。

他叫张剑平,平昌县冠状病毒诊疗专家组成员,县人民医院小有名气的主任医师。抗击疫情,他主动请缨。备战的第八天,就收治了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

1月20日凌晨三点左右,张剑平刚刚与专家组会诊排查完区乡送来的发烧病人,屁股还没落座,手机就响了。“好,我马上就到!”他一边接电话,一边大步流星地走出会诊室。年轻的同事说:“张主任,你年纪大了,没白天没黑夜地工作,好几天没有睡觉了,要是吃不消怎么办?你就不要去了吧。”57岁的张剑平,目光炯炯,看了看同事,爽朗地笑了起来,说:“我是党员,疫情这么严峻,我不去谁去?走吧!”他提着器材,精神矍铄地走在前面,迅速登上出诊的救护车。

这是一个抬头不见月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救护车出城走了个把小时,就驶进了弯弯拐拐的盘山公路。它瞪着雪亮的眼睛,生怕看不清路面。墨汁般的夜色裹着浓稠的冬雾,在路上翻滚,似乎要把车子掀下悬崖。由于看不清哪是路哪是边界,汽车只好减速行驶,司机稳稳地握着方向盘,一言不发,大家悬着的心提到了嗓眼。

原来,红云镇永生村出现了疑似病人,他们是赶去会诊的。尽管大家全副武装,第一次要跟患者零接触,还是免不了忐忑不安。对新冠病毒这个摸不透,传播快的诡异对手,还十分陌生,万一把自己传染上了怎么办?

张剑平自交上请战书那天起,就抱定临危受命,赴汤蹈火的决心。他在全院医护人员新型冠状肺炎防治知识培训班上,就反复强调:“新冠肺炎可防可控,只要我们科学防范,就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路上,为了缓解大家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他调侃地说:“我们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哟!”张剑平像一个出征的老将军临危不惧,还故意拖长声音,“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患者拿出镇医院拍的胸片和血常规化验单,大家认为不属于新型冠状肺炎病人。张剑平经过仔细诊断,初步确认患者为疑似病人。于是,他力排众议,斩钉截铁地说:“从症状和流行病特点看,我的判断应该莫错,还是把他带回去吧!”

患者被带回县人民医院,经核酸检测证实患者确实染上了新冠肺炎。气氛一时变得异常紧张,医护人员忙得团团转,病人开始接受封闭隔离治疗。同时,医院立即向新冠防控指挥中心汇报了情况,要求对其家属及其密切接触者连夜追踪并隔离观察。

一位领导给张剑平打电话,说:“要不是你及时发现病人,斩断传播途径,那损失不可估量。我要为你请功!”张剑平不以为然,十分坦诚地说:“功不功不重要,重要的是决不能漏诊!”

除夕, 依山傍水的小县城,一个二十多万人口的川东北重镇,没有了往年的热闹。看不到烟花爆竹,听不到车马喧嚣,街上几乎没有一个流动的人影。活跃的空气已经凝固,大小街灯泛着寒光,酿造着死一般的沉寂。

“不聚会,少出行,走亲访友要死人。”“人多莫去凑热闹,出门记得戴口罩。”标语、广告在横幅、宣传栏、LED电子屏上,亮起了黄牌警告。全民宅家,平昌已经封城!

202号病房里,张剑平穿着防护衣,带着防护面罩,代替生病的同事,检查完仪器运行和患者的治疗情况后,正准备离开,三十三岁的患者小宋,抓住张剑平带着手套的手不放,像溺水的人抓到了救命稻草。一阵咳嗽后,哀求道:“张医生,你莫走,救救我呀,我不想死,家里还有一对儿女,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我死了,他们没人照顾呀......”这大男人,哽咽着,眼神流露出恐惧和绝望。

病人眼里,医生就是救星,张剑平十分明白这一点。他握着小宋的手恳切地说:“小兄弟,不要怕,你不会死的。你的各项指标趋于好转,我们会尽力让你早日出院的。”“我真的好转了?”小宋突然停止抽泣,惊讶地问。“是啊!很快就会好了。”张剑平像哄孩子一样,安慰着小宋。小宋望着张剑平,表情十分古怪,喜悦?疑惑?感激?他慢慢放了手。

张剑平去窗台端来那盆兰花,兰花从蓬松的土粒中,冒出几个饱满的芽嘴,虽然还是没有开花,柳长的叶片,满满的生机。张剑平动情地说:“小宋,你看这兰花,尽管天气寒冷,它还是这么青葱翠绿,活得多么坚强呀。”小宋抚摸着兰花,轻轻点了点头。

看小宋的情绪有所缓解,张剑平又拉起了家常。“我家里也有个80多岁的父亲,一个月前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我许诺春节期间回去好好陪他。你看,我现在能回去陪他吗?”自责和愧疚,像钢针一样猛扎张剑平的心,他痛苦、无奈又无助。父亲俯身于土地,用一生的艰辛和期盼养育家,养育儿女。到头来染上病痛,儿子居然兑现不了一天的陪伴。张剑平沉默良久。

“我父亲没有怨我,视屏通话中,总是一副精神饱满的样子。”他和颜悦色地对小宋说:“这样吧,今晚,我就在这里陪你。”“张医生,你......”小宋正要开口,张剑平阻止小宋说:“尽量少说话。”病房里,暖意融融,出奇地安静,似乎能听到“点滴”的声音。

护士王丹凑到张剑平的耳旁小声地说:“张主任,今天不是该你轮休吗?你回去吧,你不是说阿姨在等你回家吃饺子吗?”张剑平看了看手机,时间已经开启了新年的行程。他压低了嗓门:“这人病情严重,情绪又不稳定,怕出意外,他不能有任何闪失,好多人盼着他出院呢。”

为了减少病毒传播途径,医院规定患者一人一房,封闭隔离治疗,除对应的医护人员外,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病房。既然不能等妻子送饭,张剑平只好抱着饥肠辘辘的肚子,斜躺在一张护理床上闭目养神。

凌晨四点,护士王丹坐在木椅上,沉沉睡去,面罩里传出轻微的呼吸声。这位大学毕业未满一年的姑娘,主动请缨,身赴一线。几乎承包了病人的护理工作和吃喝拉撒。繁重的事务,把她廋弱的躯体折腾得疲惫不堪,就连睡个好觉都成了奢望。好,今晚有我在,就让这孩子美美地睡上一觉吧。

张剑平突然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封路、封城、追踪排查,宅家隔离。整个医院,乃至整个社会,都汇入了抗击疫情的滚滚洪流。他精神为之一振,疲劳和压抑顿时烟消云散。他干脆打开手机,浏览疫情最新消息。

这时,患者小宋已经睡着了,咳嗽声渐渐消停,鼾声像一支美妙的小夜曲弥散整个病房。

下午,阳光吝啬地把暖意和柔情,洒在越冬后的红梅树上,几只麻雀在枝丫间追逐嬉戏,翅尖扑落的花瓣,飘摇着片片欣喜。

患者小宋出院了,医院的领导和电视台的记者都来送行。张剑平端着一盆兰花,出现在送别的现场。小宋激动的说:“张医生,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呀,你的大恩大德,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小宋呀,你应该报答的是党和政府,只有党的政策好,百姓的生命安全才有保障哟。”张剑平把兰花递到小宋手中,诚恳地说:“这花就送你了,兰花能让你鼓起生活的勇气!”小宋接过兰花,抱在怀里,眼里噙着感激的泪花,满脸洋溢着生的喜悦,站在救护车门口,望着送行的队伍,右手拼命地挥动。

三月下旬,疫情出现拐点,收治的患者陆续出院清零。张剑平已经驻守医院达一月之久,这期间没有回过一次家,即使是轮休,也选择放弃。但这次他并没有放弃,回去看望父亲,准备送父亲去医院作肿瘤切除手术,他觉得自己亏欠老人家的太多了。

儿子回来了,父亲快乐得像个孩子。悠悠地说:“电视上在报道你的先进事迹,说你是巴山名医、优秀共产党员,你读那么多书,已为国家尽力了。”他拿出一瓶江口醇,放在餐桌上,试探地问:“忙了这么久,该喘口气了吧?”张剑平五味杂陈,父亲不仅没有怨恨,反而关心起自己来。他说:“爸,儿子让您受苦了。其实呢,病毒还在作祟,我们的使命还没有完成,现在还不能大意,鸣金收兵的日子应该为时不远了。”

他走到窗前,兰花开得正盛,一朵朵淡黄色的花,在墨绿色叶片的陪衬下,显得格外清雅、鲜亮。一股股馥郁的幽香弥漫客厅,倍感温馨和振奋。张剑平自言自语,又像在对家人说:“兰花开了,真正的春天不远了。”


本文由孙大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作家简介:

孙大权:迟开的兰花|报告文学

孙大权,四川省平昌中学高级教师、作家、四川科技新闻学会会员。诗文散见于全国各级报刊杂志。上世纪九十年代发表散文《拌桶声声》和诗作《内流河》。中途因创办生态养殖场而辍笔,2016年重拾灵动之笔,书写沧桑人生,描绘多彩生活。陆续发表多篇作品。散文《哦,小河》获第四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