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本解读II 观察与表达 四上第三单元整体解读

 阿雷吟诵讲堂 2020-11-15

部编四上第三单元整体解读

——观察与表达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高学雷工作室 汪晴

一、单元整体解读

本单元围绕“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白居易《暮江吟》、苏轼《题西林壁》、卢钺《雪梅》)、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和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以及“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习作:写观察日记”和“语文园地”。所选诗文正是基于作者长期连续细致观察的表达,与“留心观察”这一主题非常契合。

(一)阅读训练要素解读

本单元最重要的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这一部分训练要素指向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培养,在部编版教材中多次涉及,编排序列如下:

册序

单元

阅读训练要素

二上

第四单元

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

二上

第五单元

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

三上

第一单元

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三上

第七单元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三下

第一单元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四下

第三单元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五下

第七单元

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根据上述表格可知,从二上开始,部编版教材就特别关注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小学低段更侧重于感受和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中段开始,强调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借助图像化手段,体会优美生动的表达,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到四下的时候,在“生动”的基础上增加了“准确”这一要求,从“生动”到“准确生动”,其实是有一个质的飞越的。再说“观察”相关话题,三上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也是“留心观察”,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两篇选文分别是《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搭船的鸟》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写到了翠鸟的样子美、动作快。正因为观察得细致,“我”才能听到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响的声音;才能在翠鸟一出现时就观察到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才能看到翠鸟捕鱼时“冲”“飞”“衔”“站”“吞”等一系列敏捷的动作。《金色的草地》描述了作者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种子玩乐的情形,并解释了草地变色的原因。也正因为观察得细致,作者才能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跟时间的早晚、蒲公英的开合存在着关系。两篇选文均侧重于细致观察。

综上所述,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体验中,已经有了“体会文章生动表达”和“感受细致观察”的基础,到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上,表达上增加了“准确”,观察上增加了“连续”,这个递进其实是很适宜的。那“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和“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即便是望文生义,我们也可以得出“准确生动的表达”离不开“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为“准确生动的表达”提供了基础。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回到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来详细解读一下。

1.《古诗三首》文本解读

白居易的《暮江吟》,用短短四句诗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两幅写意国画,一幅是夕阳斜照江面图,一幅是江边赏月图(李竹平《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解读与建议》)。如果诗人不是一直流连江边,就无法连续观察到“夕阳西沉”到“弯月升天”不同时段的景。景美需要发现,艺术美需要诗人的匠心创造,用“一道”修饰“残阳”,外加一个“铺”字,写尽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之美,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同一道残阳,同一片江面,却呈现不同的颜色,那是因为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因为受光的多少而呈现出红绿不同的变化。最后一句,写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将深秋月夜迷人的景色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谁会不喜爱呢?可见,作者观察之连续细致,描述之准确生动......

——(详见《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20年第11期“文本解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